中国作家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 正文

关峡:深入基层觅佳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28日09:52 来源:黄尚恩

  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社会生活就是一座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长久以来,广大作家艺术家积极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写出了一批又一批植根于现实的优秀作品。这正如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作曲家关峡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只有深入生活、接受现实的启迪,才能写出有温度的作品。”

  关峡的音乐创作量不是特别多,但很多作品都产生了良好的反响。电视剧《围城》《我爱我家》《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的音乐出自他的笔下,而《第一交响序曲》、交响幻想曲《霸王别姬》、原创歌剧《木兰诗篇》、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创作的《大地安魂曲》等,都是他的作品。关峡说,一部作品之所以有写出来的必要,是因为它首先感动了自己。如果仅仅是为了“炫技”或者是为了获得物质上的回报,那就很难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在这个网络化的时代,形形色色的信息纷至沓来,人们在其中已经变得越来越麻木了。要想获得“感动”,不能只是通过网络稍微了解,而是必须真正走到生活的现场。关峡说:“人其实是很脆弱的,那些来自现实的场景和细节会让你感慨良多。我经常要带团去采访创作,当我在重庆山区感受留守儿童的贫困和孤独,在汶川看到地震留下的废墟,眼泪不由自主地就落了下来。而这些感受也都无形地融入我创作的作品之中。”

  近期,关峡又带着赵石军、郭小笛、邵恩、黄荟等艺术家,深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开展采访创作活动。其间,他们观摩研习哈尼古歌、哈尼多声部合唱等当地少数民族艺术形式,与当地民间艺人深入交流。这次采风对于关峡、赵石军、郭小笛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32年前,作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他们3位以及李滨扬、陈晓勇共5人就曾经到云南红河采风。之前在课堂上,赵行道老师告诉他们,一定要到云南红河去看看,因为那里的音乐太丰富了。于是他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深入到深山的彝寨。

  在云南红河这片土地上,有着太多的故事和传说,存在着太多的习俗和音乐。关峡清晰地记得当年采风的场景:“斜阳的余晖勾画出伟岸的山峦,全寨的男女老少身着黑红相间的节日盛装,齐聚山顶,以好奇而专注的目光迎接着我们。当我们走近时,突然,木鼓击节,歌声四起,伴着用树叶吹响的音调和姑娘们佩戴的银饰、银铃有节奏的响声,汇成了奇妙的交响,在山谷里回荡……”后来,关峡根据这次采风的收获,创作了《彝歌》等作品。

  重返故地,听到熟悉的音乐,艺术家们瞬间受到触动。关峡谈到,民族地区的音乐太特别了,它与人们的婚丧嫁娶、日常劳作密切相关,处于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它也与当地的环境有关,音乐一响起,就在群山之间、梯田之上此起彼伏地回荡。而且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它独特的调式,蕴含着丰富的变化。作曲家来到这样的环境,就很容易产生创作的灵感。当然,创作不应该是照搬,而是借用这些元素来讲述自己心中的故事,加入个人的体悟。

  关峡在创作的过程中还注意吸收一些民间音乐。他说,民族文化的素养不是立竿见影就能拥有的,需要长期积累。他在大学时学过民间音乐这门课程,后来在多个剧团待过,到过很多地方采风,自然积累了一定的民间音乐资源。当在创作上需要的时候,这些东西就会自然涌出来。他认为有关研究机构应该去系统地整理、保存这些宝贵的民族音乐,这个基础工作非常重要。

  据了解,他们结束这次采访活动之后,都陆续投入新作品的创作。2016年1月,国家交响乐团将举办此次采风成果汇报音乐会,他们将带着自己的思考和作品走上舞台。

  在关峡看来,中国要扩大自己在国际的影响力,一定要重视文化的作用。就音乐来说,它是一种能够消除隔膜和误解的艺术,各国各族人民能够通过它来增进对彼此的理解。这些年我们一直呼吁文化“走出去”,这是应该做、值得做的事情。但是,要想“走出去”,我们首先要有好的作品,否则一切都是枉然。

  关峡介绍说,为了促进更多原创交响乐的出现,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做了多方面的工作:一是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并在重庆、云南、福建等地成立创作基地,不定期地组织作曲家深入基层采访创作;二是推出“龙声华韵”系列音乐会,为作曲家们提供展示原创交响乐的平台;三是积极率团参加国外高水平的演出,展示中国原创交响乐的魅力。他认为,还应该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或者借用国外成功的品牌进行演出,让中国交响乐走向更广泛的听众。

  在关峡看来,中国交响乐的发展,最终还是得看作曲家们的心态。他说:“假如我们的作曲家不是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而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假如我们的作曲家能够在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扎根于自己的优秀文化沃土之中;假如我们的作曲家不以金钱为上,而是对艺术进行执著的追求,那就有可能创作出艺术精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