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 正文

在乡土生活中发现中国

河北作协举行“乡土·乡村·乡愁”采访活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28日09:34 来源:行超

  中国是拥有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的传统农业大国,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农业社会的乡土风俗、伦理道德有着密切关系。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变成了“空心村”,城市化发展一方面让人们享受到了现代化的便利和舒适,另一方面也对中国乡土社会构成冲击。河北是农业大省,曾诞生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乡土题材作品,从老一代作家孙犁、梁斌、管桦到构成“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三驾马车,一代代河北作家在创作中积极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和时代变迁。为推动“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进一步繁荣河北文学,河北作协计划今年组织一系列活动,带领作家在广阔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说,河北作家作品都是有根的写作,他们从没有离开乡土。寻找乡愁就是寻找写作之根。河北作协党组书记魏平认为,燕赵大地宽广雄厚、民俗各异,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这都为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提炼素材提供了无尽宝藏。河北作协副主席王力平介绍,此次系列活动包括三次采访、三个会议、一本书,三次采访的地点分别设在唐山、保定、葫芦峪,作家们将在此基础上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短篇小说。下半年,河北省作协将组织推介会,把这些作品推荐给文学期刊。年底还计划精选其中的优秀作品,编成“乡土·乡村·乡愁”小说集。

  日前,河北作协主席关仁山,副主席王力平、刘建东、胡学文与作家张楚、唐慧琴、刘荣书、苗艺,批评家金赫楠、桫椤等来到此次系列活动的第一站: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深入东李家套村、西街村、杨家套村、张庄村等地,走进农民的日常生活,与农民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在东李家套村的一个村民家里,大家与儿女在外打工、独自在家照看孙子的大嫂交谈了很久,了解到了新农村建设对他们生活的改善,也理解了他们对儿女的思念、对土地深沉的爱。新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集体住房搬迁、各民族融合发展等新的现象引起了作家们的关注,他们同时为各村委会送去了大量书籍、期刊,希望爱读书、爱文学的风气深入人心,更希望听到广大农民朋友对自己作品的意见和批评。

  关仁山说,“农民可以不关心文学,文学万万不能不关注农民的命运和心声”。在唐山渔村挂职副村长的生活,让关仁山收获了对农民的真情,更收获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这次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关仁山对于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认识,他认为,新的时代要写新的人物、新的感情和新的气氛。他说,“为农民写作是我永久的理想。只要乡土和乡民还存在,乡村就依然会繁衍新的故事。文学价值是不因时尚改变的,改变的只是阅读风气。”他还将继续讲述新乡村的中国故事,在京津冀一体化大背景下,推出下一部反映现代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

  胡学文出生、成长在农村,大学毕业后曾有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他始终认为自己的写作大多受益于这种经验。然而,这些年的城市生活让他逐渐感觉富于质感的经验不是那么多了,自己似乎也没有过去那么敏感了。两年前,他曾到尚义县大青沟镇生活了半年,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中篇小说《风止步》。这次的采访活动让胡学文更加坚信,生活与写作是有关系的,写作应该接地气。他决定今后每年都在乡村待一阵子,因为对于以写乡村为主的作家来说,这是非常必要的。

  刘建东曾在炼油厂工作过10年,《全家福》《十八拍》等小说都是以工厂为背景写作的,最近他正在创作工厂三部曲,讲述在工厂中师傅与徒弟之间的故事。此前他也曾写过两篇乡土文学小说,不久前的《羞耻之乡》就是关注乡村道德归乡问题的小说。这次采访让刘建东对自己以前的乡村记忆有了修正、校正,他认为,当代的乡村处在一个重大的转型期,而乡村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格外突出,乡村的秩序在重构,人们的思想在巨变。文学如何把现在的乡村现实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是目前作家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张楚生活在河北省滦南县倴城镇,19年来,他一直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公务员。忙碌而切肤鲜活的生活经历,让他的小说中有那么多生动的工人、小公务员、农民、小商人。他坦言自己的小说讲述的都是倴城中的普通人和日常故事,它们都来自于他与身边这些人的日常接触、相互了解。这次活动重新唤起了张楚儿时的农村生活经验,他说,“30多年里,乡村发生的变化,让我们兴奋和叹息。作为一名作家,我会持续地、深入地关注大地上最普通也最伟大的这群人,倾听他们最隐秘的心灵声音,传递他们的爱与哀愁。”

  与作家相比,批评家似乎是更多地坐在书斋中进行思考和写作的。这次活动的开展,让很多批评家对深入生活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金赫楠认为,批评家也需要不断地深入到生活中去。无论文学创作还是文学评论,写作者表达、呈现的都是自己对客观世界与世事人心的理解与阐述。搞文学研究、写文学评论,想要深刻独到地理解一部作品、一个作家,想要对文学、时代和历史做有效的把握与阐释,仅靠读万卷书和苦思冥想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于出生、成长在城市里的青年批评家来说,农村经验的缺失是一种局限,只有深刻理解乡土,才能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的各种问题。

  当然,短短几天时间的采访远不足以实现对乡村的熟悉和理解,作家们纷纷表示,要将这种短期行为转换为自发的、长期的生活与写作习惯。除此之外,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还需要继续深入基层进行采访,同时把自己过去的经验唤醒并重新审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好作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