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草根诗人”现象与诗歌新生态研讨会 >> 正文

严彬发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2月17日16:13 来源:中国作家网
严彬在研讨会上发言

  我想谈两个。一个是对刚刚老师和评论家的见解,我自己的问题,还有李壮刚才聊到的诗歌它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它是怎么传统包括怎么热起来,李壮谈的,我可能也有我的角度,因为我毕竟更直接一些,更贴题一点,因为我恰好是新媒体的从业者,就像这一次余秀华这个事件,我差不多也是全程参与了,就是从全程开始,我读到以后,包括从彭明那里读到微信的诗,还有办朗诵会,接下来又不断地,我当时跟彭明说,诗刊马上就要迎来一个特别火爆的诗,要准备好啊,我就想其实这是一个很难得的一个诗与大众媒体交织的一个机会,可以说是十年难得的,我觉得是可以探讨的,包括像我们先前在微信上有一个微信号,有三四百个诗人,我也曾经提过,尽管有很多诗人不大愿意谈余秀华这件事情,但是当它发生了,并且对大众所关注,媒体也关注,至少他肯定是有这个诗本身,跟大众之间一个桥梁的一个融合点,为什么不谈呢,作为诗人,对吧,我觉得是可以值得说的。

  我首先说一说我的笔记吧,我说的其实对我来说比较有感悟的一些,林老先生他讲了那个年选,那个年选就从诗的类型上可以看到,比如说现实有30%,关乎生命文化的有20%左右的诗,爱情的有15%,自然主义以及乡土等等各占15%,其实这样的类型,仿佛是跟我们今天所谈到的草根写作,如果说草根是日常的或者经验的,这些类型倒是蛮接近草根写作的,而反而我们刚刚提到的,比如说张杭兄提到的学院的写作,市场还小一点,为什么值得我们关注,然后大解老师提到了一个,恰好可以跟咱们诗歌类型有一个印证的,有人谈到诗歌就张开双臂,恰好就是普通人对诗歌的印象,就是张开双臂啊的阶段,我们现在的诗歌怎么样改变它,从啊,到更复杂的,哪怕是15个啊连续起来,至少不是一个啊,张开双臂,这也是我们的诗人包括评论家媒体需要去诠释和传达的。

  张清华老师解答了我一个困惑,我们今天谈草根诗人,其实草根诗人提了很久了,真正给他一个定义,其实可以解释很多种,张老师他从风和雅,从我来看,我还蛮能够接受这一个角度的,霍俊明老师讲到一个,我也有题目,确实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为什么媒体以及大众来这么关注身份,这一个事情他所造成的结果是进步的,或者说对我们诗是不是有损的也不谈,其实他很严重的反映了当下,无论是媒体也好,还是公众也好,因为标签来得更快,这也是我们应该警惕的,当然这只是一个现象。

  其实我想说张杭兄说的,他一开始讲说,跟作者见见面,包括他反复提到了他的高校背景,我觉得如果把我作为一个诗人或者草根诗人来定义,我倒是蛮不习惯这种仿佛有一种优势,或者是一种我要跟你一起来谈谈什么的这种态度,当然如果有高校背景的人,他这种背景能够在诗歌创作上能够拿出很好的作品来,那倒是无可厚非的,否则的话这种语言习惯总会有人有一点反感的,这个只是一个交流。

  最后就是李云雷兄说,什么是好诗,其实我们恰好前一阵子讨论了这个话题,他可能就是各个时代,他好诗的标准也是不同的,怎么样才是好诗,我解答不出来,我只能从诗人的角度写出什么样的诗,比如我现在是经验,但是十年之后未必是经验,作为一个草根诗人不一定总是草根诗人,当我们讲到郑晓琼十年之前是草根十年,那么为什么现在还能拿出这样的东西,我们可能是需要她十年之前的那个符号。

  我还是讲一下从我媒体的角度谈一下我所理解的一个诗人他怎么样能够走向大众,并且能够成为热点,这个其实他相对于诗歌创作来讲,肯定是比较浅薄的,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关注,我觉得首先以余秀华为例,其实是一个媒体,这个媒体包括了他媒体经验以及新媒体的方式,就媒体与诗歌的一个合谋他的成功,我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他们之间结合的一个典型的案例,当然这个离不开发掘,由于诗刊权威的发觉,并且通过他们的刊物这种方式才促成的,首先是诗本身的特点,余秀华的诗,她是很具备这种大众所接受的一些特征的,比如说她很浓烈的这种情感的宣泄,她日常的经验,她的苦难和苦闷,以及她有好句子,她也不乏一些语言上的美感,比如说一只乌鸦飞过中年的黄昏,她讲慢下来了,云和风慢下来了,她其实是不缺乏对美的感受力不仅仅是一种经验。

  当然,第二点她的身份,虽然我们都不希望把她贴上脑瘫,或者农民诗人,但是这个确实是一个标签,大家都会拿这个作为一个辨别的符号,第三,她诗歌的艺术价值,这一方面我很难谈,就不谈了。第四,特别重要,她的诗跟自媒体,新媒体,传统媒体以及其他媒体结合的作用,他们的结合是非常到位的,从余秀华开始,她有多年的论坛和博客的经验,编辑从她的博客当中发出,然后通过刊物自媒体,通过个人的公众号引起了这种争议性,才能达到这样一个不断地被追捧,今天我才了解到她的两本诗集,这一本湖南文艺的她的首印1万2,第一天有卖空了,第二本第一天卖了一万五,还是多少,她这样的诗歌被大众认可度是以前很难达到的,前一阵子公共知识分子熊配云出了一个诗集,很古典的诗集,首映就是5万,我们很难想象的,他对自己的诗也觉得卖5万是问题不大的,他对他自己的诗,他的定位也很清晰,就是他说他的诗不在诗本身,而在诗之外的一些东西。

  最后就是争议性也是传播的关键点,包括大众,还有传统媒体,以及跟诗人之间很难达成一个共识,这个可能跟很多方面有关系,总得来说以余秀华他的这样一个诗人的出现,对诗歌这种多种传达绝对是一件好事,而不是我们应该回避的东西,我们确实应该感谢余秀华,也感谢诗刊,谢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