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学习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正文

叶梅:唱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01日14:1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叶梅

  习近平总书记在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为提升中国文学的精气神,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爱国主义传统指明了方向,应是我们每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作家值得深思并努力的,我们要唱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创作出更多爱国主义的优秀作品。

  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要继承爱国主义文学传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古以来,爱国主义的旗帜曾聚集和引导了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的民族英雄和精英,从而使饱经忧患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尽战乱而不倒,终于建立起今天这样一个强大的新中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来蕴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从古代屈原的“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到诗人们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篇名句,到抗战时期“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爱国情怀,气贯长虹。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少数民族诗人作家也曾写下动人心魄的爱国主义诗篇,鼓舞着各族人民的家国情怀。生活在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就是一个有着爱国主义文学传统的民族,上个世纪早期就曾出现一批爱国诗人,如黎·穆塔里甫,深受20世纪30年代革命文艺思潮和抗日时期进步文艺主张的影响,其作品《中国》一诗,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挚情感,号召人民投身于反法西斯的伟大斗争,并为此献出了生命。还有尼米希依提、艾里坎木·艾合坦木等人,早在抗日爱国运动中就写下了《伟大的中国》《你赶走黑夜,撒下曙光》等爱国诗篇,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以《祖国之恋》《北京》《天亮的时候》等大量的作品来讴歌祖国与人民的新生。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更是一位被称为毕生为祖国和人民歌唱的诗人,18岁即写出了《为了你,亲爱的祖国》等热烈的诗行:“爱的烈焰燃烧在我年轻的躯体里/如此焦渴,我愿把一切奉献给你/……除了你的怀抱,我的骸骨不愿躺在任何地方/这儿就是我的天堂,此外又何需别的圣地。”1979年,当他同祖国一起从劫难中获得重生之时,在《过去和未来》一诗中写道:“与人民一道舒心地欢笑,我感到幸福/心情稍觉宽慰的是,我的热泪为祖国而揾。”

  这些诗人的作品不仅为新疆地区的人民所熟悉,也为全国各民族的读者所喜爱,是因为他们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与人民的喜怒哀乐息息相通,他们的作品同其他少数民族的爱国主义作品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从满族作家老舍的《四世同堂》、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苗族作家沈从文的《边城》,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到藏族诗人格桑多杰的《阳光下的婴儿》、朝鲜族诗人金哲的《祖国的姿容》、土家族诗人汪承栋的《从五指山到天山》、白族诗人晓雪的《祖国》等,这些不同民族的现当代少数民族作家诗人所创造的作品,无一不饱含赤子之心,炽热真挚,融进了生命最为强烈的感情及纯美的艺术表达。每当我们回顾和重温这些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深切的依恋之情的文学作品,都会感到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的散发。正如玛拉沁夫为电影《祖国啊,母亲》创作的主题歌词:“南海的波涛,北疆的密林,天山的雪峰,康藏的山群,发出我们共同的声音,祖国啊,亲爱的母亲。”爱国主义的文学传统及名家名作曾经鼓舞着一代代人的报国情怀,今天成为爱国主义文学重要的精神源流,我们应予以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使得深受长江、黄河之滋养的中华文学源远流长。

  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而56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人心相聚,根本在于价值相通,认同相一,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会巩固。

  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同宗同源的文化和价值渊源,不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让不同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三大英雄史诗,载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不同民族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宝贵贡献。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创造的优秀文化,体现着各美其美,和而不同,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博大精深。 

  《民族文学》杂志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编辑发表了55个少数民族作家诗人的作品,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人物性格及发展变迁,发挥了促进文化交流和认同的积极作用。特别是2009年以来,中国作协决定创办了《民族文学》的蒙、藏、维、哈、朝五种少数民族文字版,通过翻译介绍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使这些民族的母语阅读者及时了解到中国多民族的故事,母语写作的作家和翻译家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取得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效果。年过九旬的托乎提·巴克先生,是维吾尔族翻译大家,从事鲁迅著作的翻译研究达60多年,全面完整地向自己的民族介绍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杰出旗手,由此表现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受到人们极大的敬重。老人得知《民族文学》创办维文版之后欣喜不已,多次表示赞扬,并率先垂范,亲自参与和指导《民族文学》的翻译工作。一些知名的少数民族学者和翻译家阿扎提·苏里坦、降边嘉措、卡克西·海尔江、满全等也纷纷多次带领和引导一批批年轻翻译家,交流切磋,提高翻译水平。知名作家阿来、扎西达娃、冯艺等都多次参与多民族文学的翻译推介工作,《民族文学》少文版走进了辽阔边疆的牧区、农村、学校、厂矿,藏文版还走进了3750座寺院,许多僧人成为忠实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

  事实说明,共建民族精神家园需要真心诚意地付出,需要从实事做起,需要更多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贴近人民与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近年来所主办的“朵日纳文学奖”,在连续3届的评选中,不断发现和奖掖了优秀的蒙古族文学作品,一直坚持母语写作的诗人阿尔泰、巴图孟克、阿云嘎先后获得大奖。巴图孟克是一位来自锡林郭勒的普通牧民,他用母语写作的长篇小说《有声的雨》,与诗人阿尔泰的蒙古文诗集《阿尔泰蒙古风》、接地气的作家阿云嘎的小说《满巴扎仓》受到草原人民的赞誉。评论家认为他们的作品“将蒙古语的张力发挥到极致”,他们用文学的方式保护和传承着自己民族的文字,又通过翻译将草原的雨和风传播到大江南北。正是这样的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相互依存的文学创作及翻译评介,延伸了多民族的美美与共,沟通了不同民族的思想情感、意志信念,搭建起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于有形与无形之中增强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要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内涵。

  时代的发展推动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是拓展民族精神的动力。当下文学界经常发出感慨:生活远远比文学精彩。我们面临的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及文化的日渐趋同,信息时代扑面而来,中国城镇化工业化所带来的族群迁徙、生态变化都成为新的情况新的特点。文学作品也应不断丰富和拓展新的思想内涵,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同时开掘彰显新的开放精神、竞争精神、兼容精神、科学精神等,以使民族精神富有新的时代气息,顺应时代潮流的滚滚向前。

  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还要正视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文学现象。不可否认,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有时候只是一个标签,主旋律成为单调刻板的代名词,甚至惟恐避之不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实际上,从古至今,世界上那些最为优秀的作家无一不是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人,他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采用过什么样的文学样式,最终都创作出了抒发爱国之情的动人之作。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曾说:“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法国作家卢梭也曾说:“我们希望人们有道德吗?让他们从爱国做起吧。”

  习总书记要求文学艺术工作者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作为一个作家,首先自己要有骨气有底气。有骨气就要志存高远,以弘扬民族精神、振兴中华为己任,不媚俗不低俗,不做市场的奴隶;有底气就要踏踏实实地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优秀的多民族传统文化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在创作中注入更多鲜活的生命力,让爱国主义流淌于我们的血脉之中,认认真真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下功夫,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创作出能为中华立言,为人民喜爱的好作品。

  (作者系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