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曙光中的足迹——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30日09:34 来源:人民日报 铁 流 徐锦庚

  [报告文学]

  照片为珍藏在山东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  照片为珍藏在山东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
 本刊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dadifukan”   投稿信箱:<a href=fk@people.cn " src="http://image.chinawriter.com.cn/2014/0630/U3875P843DT20140630093351.jpg" title=" 本刊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dadifukan”   投稿信箱:fk@people.cn" /> 本刊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dadifukan”   投稿信箱:fk@people.cn

   1920年,陈望道翻译了中国第一本中文版《共产党宣言》,首印时书名印成《共党产宣言》,传到山东广饶刘集村后,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1975年1月,病重的周总理仍惦记着首译本的下落。就在这年秋天,一位用生命守护近半个世纪的老人,把它献给了国家。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之际,我们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编 者

  2014年的春天,我们再次来到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阳春时节,这里桃红柳绿,草长莺飞。九十年前的1924年,也是这样一个春天,刘集村秘密成立共产党支部,这是大革命时期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战争年代,刘集是远近扬名的堡垒村,被誉为“小莫斯科”。

  我们在一座农家小院前驻足,门前的大槐树,花缀满树,正飘着醉人的清香。走进小院里,窗前的石榴树绿影婆娑,枝头上榴花灼灼,蕊珠如火,仿佛在给我们讲述着那个遥远年代的火红故事。当年的党支部,就设在眼前这座小屋里。透过紧闭的门窗,我们似乎看到,油灯摇曳的炕桌上,摆着一本印错书名的小册子——《共党产宣言》,一群农民兄弟正在低声热烈地讨论着。

  一

  1920年2月的北京,寒风凛冽。无法立足的陈独秀,被迫离开险地,避往上海。

  天还没亮,李大钊扮成账房先生,乘一辆骡车送陈独秀出城。他从怀里取出一本英文小册子,郑重交给陈独秀:这是我从学校图书馆借出来的,想办法把它译成中文,欲知马克思主义为何物,共产党是什么样的政党,这是第一把开锁钥匙,中国的出路和希望就在这里。

  陈独秀轻声念出书名:《共产党宣言》,太好了!

  1920年3月底,上海。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之一的戴季陶找到《民国日报》主笔邵力子:托你物色一高手,把我从日本带来的《共产党宣言》日文版翻译成中文。

  邵力子眉目一展说:此等重任,非杭州的陈望道莫属!

  戴季陶深知翻译难度极大,担心陈望道难以胜任,让他试译。

  听说戴季陶找人翻译《共产党宣言》,陈独秀大喜过望,让邵力子把他那本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一道捎上,供陈望道参考——三十四年后的1954年10月,陈望道出席第一届全国人代会时,周恩来特意问他,《共产党宣言》主要根据什么版本翻译的?陈望道说,主要根据英文版,同时参考日文版。

  陈望道带着重托,扛着一箱沉甸甸的书籍,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他知道自己刚刚在杭州“犯过事”,已引起当局的注意,决定先找一个隐蔽处。

  躲到哪里翻译合适呢?

  他屋前屋后转了几圈,相中自家屋旁的柴屋。

  他在饭桌上对家人说:从今天起,我要在柴屋里干一件极重要的大事,不能让人家晓得,也不能让外人来打搅,大家多长个心眼。

  看着他那严肃的表情,一家人惶恐地使劲点头。

  要准确翻译《共产党宣言》,实在不是一件易事。文中有大量的新名词、新思想、新观点,译者从未遇到过,理解把握的难度相当大。国内只有一些对其段落的零星翻译,且谬误百出,如把社会主义思想同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安民思想混为一谈。

  陈望道中文功底深厚,又力推白话文,还精通英文和日文,留日期间还接触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可是,细细诵读多遍后,他仍感到十分棘手,也理解了戴季陶为什么请他“试译”的原因了。

  “宣言”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让他颇费踌躇。他在纸上写了划,划了写,绞尽脑汁,反复修改,最后敲定为“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

  虽是开天辟地第一人,陈望道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还是大致准确的,奠定了中文版的基石。在这基石之上,一些词语,在后来其他人的译本中,逐渐准确、通达、雅致起来。

  整整一个月,陈望道足不出户。到4月底,终于大功告成。陈望道钻出柴屋,想舒展一下酸胀麻木的筋骨。没想到,被头顶上明晃晃的太阳一照,竟一阵头晕目眩,幸亏扶着墙,才没摔跟斗。

  这一年,陈望道二十九岁,比撰写《共产党宣言》时的马克思小一岁、比恩格斯大一岁。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把出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作为首要任务之一。陈独秀约陈望道和李汉俊碰头,商议出版的事。

  李汉俊挠挠头:眼下局势紧张,公开出版《共产党宣言》会惹来麻烦。

  陈望道眉头紧锁,叹了口气:是啊,他们哪里能容忍《共产党宣言》公开印刷发行?

  李汉俊接着说:还有一个难题——到哪里筹集出版经费呢?

  陈独秀踱着步子:钱的事,我来想办法。听说维经斯基带来一大笔共产国际经费,我找他去商量。

  拿到钱后,陈独秀、陈望道立刻在拉斐德路成裕里12号租了一间房子,秘密开设印刷所,承印《共产党宣言》。

  这天,陈独秀和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悄悄来到印刷所,心情急切得就像等着自己的孩子降生。

  过了一会儿,工人送来几本刚装帧好的小册子,一股清新的油墨香沁人心脾。几个人迫不及待地捧在手里,一边端详,一边压低嗓门,兴奋地议论着。

  眼尖的陈望道惊叫一声:糟糕,印错了!怎么印成“共党产宣言”了?

  陈独秀仔细一看,可不是嘛,封面上果然印着“共党产宣言”!

  快停下,快停下!陈望道连忙朝印刷工人喊。可是已经晚了,几百册都已经装订好。怎么办?毁掉重印?几个印刷工人慌了。

  陈独秀摇摇头:不行!我们本来就缺经费,毁掉重印太浪费。

  李汉俊安慰道:好在扉页和封底的书名没印错,没关系,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陈独秀思忖片刻,果断决定:这样吧,这些书就不要出售了,全部免费赠送。把封面重新排一次版,这个月再印几百册,封面改成蓝色的。

  二

  1926年春节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回乡过年时,把一本《共产党宣言》带回广饶的刘集村。

  一天晚上,刘考文陪着姐姐刘雨辉到了村民刘良才家。刘雨辉从衣袖里拿出本薄薄的书:这本《共产党宣言》就留给你们了。这里面很多话都是革命的道理,能让人眼明心亮。

  刘良才拿过书看了又看,指着封面上的马克思像,笑道:第一次看到长成这样的人……这把大胡子,长得可真有样子。

  刘雨辉也笑了:他叫马格斯,是个外国人。

  刘考文疑惑地问:咱是庄稼人,能看懂这种书?

  刘良才说:既然这书这么要紧,就算一个字一个字地啃,也得弄懂它。咱庄稼人生下来就会种地?不都是边干边学吗?

  当晚,刘良才掌灯读到天亮。

  《共产党宣言》开篇,就让刘良才不知所云:一个怪物,共产主义的怪物,在欧洲徘徊。

  刘良才反复念叨,到了能背诵的程度,也难得其解。每翻开一页,他都读得磕磕绊绊,就像推着一车东西,走在坑洼不平的路上。

  刘良才觉得,不认识的字还好办些,可书里有些话,就像潭水一样深不可测,像迷宫一样找不到方向。

  夜已深,妻子姜玉兰说:你别瞎琢磨了,等天明,去问问子久兄弟。

  刘良才哪里等得了明天,他说:不行啊,不弄明白我睡不踏实。说着就要起身。

  姜玉兰急忙阻拦:鸡都快叫了,人家正睡得香呢!

  刘良才不理她,顾自跑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