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习近平:《忆大山》《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 正文

蔡世平:民族的精神长城

——读《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5日17:4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蔡世平
兰考县“焦桐“兰考县“焦桐“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张远晴书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张远晴书

  优秀的民族产生优秀的民族文化,优秀的民族文化培育永恒的民族精神。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一经产生与出现,就超越时空,为全人类所吸收,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而同时,世界也会向她送出感激的目光,并报以深情的微笑。

  无疑,焦裕禄这个人,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民族记忆。焦裕禄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坚忍不拔的精神符号,在人民心中巍然屹立起永恒不倒的民族精神长城。

  这是我在读了习近平创作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后的感想。

  对“50后”、“60后”来说,焦裕禄是不陌生的。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事迹,通过新华社记者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如春风吹拂,迅速传遍神州大地,真可谓老少皆知。焦裕禄的名字深深地刻进时代的记忆里。焦裕禄的形象直至今天仍然真切而清晰,亲切而温暖。

  记住一个人,同时也就会记住一个时代。焦裕禄是在1962年冬天上任豫东兰考县委书记的。1962年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份啊?那是三年困难时期刚过,人民生活还没有从极度贫困中解脱出来,生存的困境还重重地写在中国人的脸上。这时候,民族特别需要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精神。这时候,共产党人理所当然地站到了时代的前沿地带,向老百姓最困难、最需要的地方走去。

  又不能不想起习总书记创作这首词的上世纪90年代,那是改革开放全面铺开、纵深发展的年月。城市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正逐步取代农耕文明。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急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极为活跃。国门大开,漂着油污的水,总是最先流进来。追求物质享受,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也开始抬头,并有渐成气候之势。但是社会并不富有,国家并不强大。作为从50年代60年代一路走过来,深知民情国情的习近平,最知道一个民族最需要振作什么样的精神。民族精神乃国之神器,是不可坍塌的。具有强烈的家国意识和人文情怀的习近平不能不为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而深感忧虑。1990年他正在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任上。7月15日,夜已经很深了,皓月如银,心地一片澄明,这时候他正读着一篇《人民呼唤焦裕禄》的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如潮,随即挥毫写下了这首词。

  字面上解读这首词是不难的。前三句,“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这里的“魂”是指焦裕禄,也指焦裕禄精神。他多么希望焦裕禄归来,又回到祖国的山河大地。因为今天的祖国山河大地和改革开放、奋发作为的现实社会仍然十分需要焦裕禄精神,来“治沙”“治水”,富民强国。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第一句直接表达一个最普通不过的道理,当然也是真理。老百姓谁不热爱像焦裕禄这样为人民做好事的好官啊。第二句的焦桐需要作点解释。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期间,为治理“三害”总结出“扎针、贴膏药”,治理风沙的方法,带头植树造林,广栽泡桐树。焦裕禄1963年亲手栽下的一棵,现在仍然枝繁叶茂,被人们称为“焦桐”。“焦桐”为何生长得好呢?是因为老百姓怀念焦裕禄的泪水时时在浇灌它啊!也说明焦裕禄仍然活在老百姓的心中。焦桐还有另一个典故:东汉蔡邕,也就是蔡文姬的父亲,曾用烧焦的桐木做了一把琴,音色极好,称为“焦尾琴”,泛指好琴。焦桐、焦尾琴、焦裕禄,一字三关,都是状焦之美好。也特指焦裕禄为人民做好事,留下了好的口碑。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沙丘是令兰考人头痛的自然生态,沙丘系着兰考百姓的生与死,与百姓的生活、与百姓的命运息息相关。治理好沙丘,把沙丘变成良田,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里的“沙丘”还可作这样的理解,即对当时某种社会现象的一个“隐喻”。社会上存在着日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安逸之风,不通过劳动而获取财富的投机取巧心理。这种东西有如民族精神的“毒瘤”,如不及时有效治理,就会对党、国家和民族造成极大的危害。我理解,此二句似是词作的关键点,不可不细心体会。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这两句既是赞颂焦裕禄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又是抒发作者改造山河、富民强国的一种豪迈精神。

  下片前三句,“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作者回到写作此词的时候,今夜的月,还如同焦裕禄那时的月一样清明。我夜夜思念你。月光如水。你的肝胆和我的肝胆都像这月色洗过一样清澈,纤尘不染。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前一句是屈原《离骚》中的话,只把“兮”改成了“矣”,意思都一样。这两句表达的是,既要像屈原一样,对真理不断追求,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深入思考,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又要像焦裕禄一样,两袖清风,为国为民乐于奉献,完美自己的人生。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这是焦裕禄把一生献给党献给人民的生动写照,也体现了作者见贤思齐的优良品格。既然做了一任地方官,就要造福一方百姓,也要造福一方山水,才能完成平生的意愿,也才能安妥自己的灵魂。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今夜我点点滴滴的思绪啊,就像春天的草木一样,全是绿的。而我的思绪无遮无拦,浩浩荡荡,已成为月光映照下一碧万顷的湖水,澄澈清明。

  2014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兰考县委老办公室举行的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深情地说到《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这首词:“我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这就又不能不说到习总书记为何要在时隔24年后的今天重提这首词。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及时提出“八不准”,并在全党深入开展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为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规范全党的行为,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建设一个为人民拥护的、信赖的、坚强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梦。这是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历史使命。而《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词,在当下具有警示共产党人和全体国民的强烈的现实意义。从这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习总书记亲民爱民,与大地山川、人民百姓相依为命的高尚情操,感受到习总书记关心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赤子情怀。

  习总书记《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词从艺术特色上讲做到了以情胜、以意胜、以气胜。

  情,是发自肺腑,饱含深情。是对焦裕禄的深情怀念。心有所感,发而为诗,极为真挚感人。作者通过与焦裕禄的灵魂对话,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时空交替出现,默默地表达了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忧虑。中国共产党人坦荡无私的家国情怀,赤子之情,可谓跃然纸上。

  意,是意境开阔,通体透明。作者思绪悠悠、视通万里。立意点全在国家、民族和执政党。而最为一般诗人所不能企及的是,作者和盘托出一个共产党人的心境,可谓静影沉璧,浮光跃金。这样的胸襟与心境足可以温暖人心、温暖社会,引起读者的心灵回响。

  气,是正气流贯,天地动容。20世纪90年代来追思焦裕禄,可谓没有投时代所好。在当时的社会看来,似乎有违时令,文不对题。但正是这一点,体现了习总书记的不同凡响,目光远大,大处着墨,升腾起一种安排山河、指点时令的天地浩然之气。

  习总书记于此时重新发表这首词,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对求正容变、继承创新的中华诗词的繁荣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给传统旧体诗词如何反映当下生活、书写时代精神,提供了一个范例。

  (作者为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