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邵璞焦墨艺术研讨会 >> 正文

彭程发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17日15:44 来源:中国作家网

  邵璞先生,我最早知道他是作为一个诗人的身份了解他的,他的《周末我们去了女生宿舍》影响非常大,不但我知道,在这之前有一次和我们一个部门的同事一块聊天,他是复旦大学中文系80级的,说起来他说这个作者在我们那儿是名人。邵璞先生从一个诗人,同时转身为画家,或者说具有双重身份,从我的角度感受最强烈的一点就是再次印证了不同文学艺术门类之间的相通和相互映照,我觉得这一点是我的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我想从两个层面谈一下我这种感受。

  首先,第一个层面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确实存在着相通性,我想到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回忆录里他首发的一个修辞格叫通感,至少他给予了一个很充分的阐释,不同感觉之间的转移相通,视觉可以过渡到嗅觉,视觉唤起嗅觉,听觉也可以唤起视觉,他援引了很多例子加以阐释。围绕这一点,我想起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朱自清的《河塘月色》,他谈到清华荷塘的月色,夏天的荷花发出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月色并不均匀,光与影有着和谐的律动,就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再举个西方文学的例子,《追忆似水年华》,主人公从一块点心的味道,点心的碎沫在他舌尖上融化,一下子想起了他童年在乡下度过的时光,味觉转化成视觉,同样他还从一杯断花茶的香味,感觉到美好的往事也在他面前绽放。这些例子非常生动、鲜活的印证了不同艺术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内在的相通。不同的艺术,视觉艺术也好,听觉艺术也好,书法绘画也好,音乐也好,都是依托于不同的感觉的,不同的感官的功能的。这是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范围相对缩小一些,我就想说诗画相通,文学和艺术相通。这上面有一个具体的例子我也想援引一下,苏东坡谈到王维的山水画时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相通,文学和艺术遵循共同的内在规律性进行了描绘。古代的文人画也是一大画派,他就更主要的描绘画家的情感、精神、心灵世界,成就了很多名作名篇。

  落到邵璞先生的画上,过去张仃先生的画看过一些,毋庸置疑的大家,比较起来,我感觉张先生的画用墨上,画面呈现的黑、硬、干,还有苍老或者苍凉的感觉,邵璞先生的画,我觉得他写实方面不是特别的客观忠实,他更多的有源于心的成份,更多融合了他对中国山水的理解,他这种理解和表现跟他当年作为一个朦胧诗人的追求,追求那种意在言外也有某种内在的相通性。

  虽然我们焦墨画最大的特点是纯粹用浓墨,不借助于水渗化作用产生的水汽淋漓的效果,这是焦墨画内在本质的规定性。邵璞先生的画里这一点上是有所向前迈进的,虽然主要的笔墨还是遵循焦墨画的技法,但他还是有一种润泽的成份,有一种朦胧中还能从画面上沁出一种水汽氤氲的成份,这应该与他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古典诗词,对于朦胧派诗的艺术本质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