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视野声音 >> 2013年《民族文学》作家翻译家改稿班 >> 正文

巧妙运用语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04日11:0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加依尔别克·木哈买提汗(哈萨克族)

  当下熟悉汉语和哈萨克语的翻译者很多,但真正优秀的翻译家却不是很多。

  好的翻译应达到信、达、雅的水平,达到这样的水平就要求译者有充足的词汇量,并能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翻译者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没有文学修养的翻译者,无论再怎么灵活地使用词汇,都无法在译文中完好地表现一篇作品的艺术特质。因此,译作需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其文学性,将原文翻译成优秀的翻译作品。

  目前,在哈萨克标准语中,很多传统的语词被当作陈词,不再使用。但如果我们阅读翻译家卡克西·海尔江最近在《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上发表的译作《透明的红萝卜》,就会发现其译作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古老的词汇。在哈萨克语中这些词都有近义词,但译者为了能够更好地贴近原作,更准确地表达原作的审美风格,体现出原作中相关词语的多重含义,灵活地运用了这些古老词汇。也就是说,译者使用的词语不是来自日常用语,也不是对原作中每一个词汇进行“对应翻译”,而是在保证译文审美价值的条件下进行全新的创造。

  同样是在卡克西·海尔江翻译的《咳嗽天鹅》里,原作品里有“咳嗽天鹅”和“咳声天鹅”这样容易在发音上产生混淆的词。每一个读过这篇小说的人都知道,“咳嗽天鹅”和“咳声天鹅”两个词在作品中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而译者紧紧抓住这个重要的细节,在译文中运用与“咳嗽”、“咳声”两个词对应的哈萨克词语。译文里的这两个词发音相近,而且与原文相应,一方面准确表达了原文的含义,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哈萨克族语言艺术的魅力。

  译者为何在这里使用这样的词语?首先是为了恰到好处地翻译的需要,但运用古词古语更重要的是为了启迪年轻一代,促使他们合理运用词汇,使这些词引申出新的含义,使哈萨克词汇用法焕然一新。 (米娜尔 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