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2013年《民族文学》作家翻译家改稿班 >> 正文

搭建哈萨克族与其他民族文化沟通的金桥

《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作家翻译家改稿班综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04日10:39 来源:中国作家网

  近日,在《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创刊一周年之际,“《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作家翻译家改稿班”在新疆阿勒泰市举办。60多位作家翻译家围绕办好《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提高创作和翻译水平、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将更多优秀作品奉献给时代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白庚胜说,目前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有一系列的支持措施,相应的,中国作协一直以来也对少数民族文学给予了特别的高度重视,从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为民族作家的创作提供帮助和支持。希望哈萨克族作家积极与中国作协保持联系,利用中国作协所提供的广阔平台来提升自己的创作,通过《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推动哈萨克文学的繁荣,促进母语作家和翻译家队伍的发展壮大。

  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天津市作协主席蒋子龙说,中国作协创办了《民族文学》6个不同文字的版本,这是对中国文坛、对中国文化作出的特殊贡献。哈萨克文学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经引起了全国瞩目。哈萨克民族幽默而精妙的民间文化能给作家的创作提供独特的营养。相信在《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搭建的平台上将会出现更多优秀作家,出现让世界文学瞩目的大作家。

  《民族文学》主编叶梅说,《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是一座“金桥”。我们要搭建起哈萨克族与其他民族文化沟通的桥梁,让哈萨克族母语读者感受和学习到灿烂的多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团结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期间,还引用了著名哈萨克诗人阿拜·库南巴耶夫的诗句:“世界有如海洋,时代有如劲风,前浪如兄长,后浪是兄弟”。希望通过一次次的交流和培训,形成“后浪推前浪”的创作力量,推动多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

  阿勒泰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热孜别克·哈木扎说,阿勒泰地委、行署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作家翻译家改稿班在阿勒泰举行,充分体现了中国作协对阿勒泰的信任、关心和支持。这架起了沟通交流的桥梁,必将推动阿勒泰地区文艺事业的发展。

  广西文学院院长冯艺表达了对哈萨克族同胞怀有的特殊感情。他说,“文革”期间他曾在阿勒泰生活。参加这次改稿班活动,是他阔别这片土地40多年后第一次回到这里,感觉像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文学需要相互学习、相互取暖。希望各民族的作家之间有更多的交流。谈到散文创作,冯艺认为,想写出好的散文就要在非虚构的前提下具备三个要素:情、知、文。能把这三者融为一体就能写出出色的散文作品。

  满族作家巴音博罗说,自己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诗歌创作,后来也写散文和小说,最初写了很多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作品。这些民族素材都是通过采风得来的。这样的创作路子越写越难以继续,因为他发现满族人的生活跟汉族其实没有多少区别。于是这些年他将目光转移到了更大范围的汉文化语境的写作,作品缺少鲜明的民族特色。他发自内心羡慕新疆的作家能够用母语创作,而且生活中也保持着独特的民族文化。

  在《芳草》副主编李鲁平看来,少数民族作家对汉语的使用更加纯粹,更具文学性,散发着语言的美感。他们的语言背后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这些价值观、宇宙观支撑着人的生活与民族的发展,彰显一个民族独有的特质与身份,这样的书写具有特殊意义。在现代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作家如何以文学的方式讲述本民族的故事,如何兼顾坚守与创新,值得关注。

  《散文选刊》主编葛一敏说,《民族文学》这几年举办了很多笔会和改稿班,一个杂志能够静下心来做这种庞大而细致的工作,非常难得。这本刊物不仅发表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真诚希望作家们能积极配合《民族文学》,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文联主席刘艾平说,新疆这块美丽辽阔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必然孕育出许多厚重的作品。呼伦贝尔与阿勒泰游牧民族在文化理念上,有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希望各游牧民族在文学中一起交流碰撞,创造出更多充满文化活力的作品。

  哈萨克族作家、翻译家巴拉番·热巴吐谈到,《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虽然发行量还不算大,但对各民族之间加深了解、拉近距离,巩固民族团结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成果,明确目标,促成精品,同众多作家、翻译家一道,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优秀作品。

  民族出版社总编辑助理木耐说,每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表述方式各不相同,在翻译过程中要保留原作的民族特色。文学翻译既要求译者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又要求译者对兄弟民族的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把兄弟民族的文学作品原汁原味地翻译出来。

  阿勒泰地区政协原副秘书长哈布德什·加那布尔说,文化竞争是当前最重要的竞争,而参与竞争,需要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承担的就是这样一项任务。

  《阿勒泰春光》编辑部主任波拉提·哈再孜说,《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得到广大哈萨克族读者的好评,得益于参与翻译工作的优秀翻译家的付出。年轻的翻译家应该提高自身翻译能力,向老一辈翻译家学习,钻研翻译经验。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翻译家包尔江说,翻译局哈萨克文室与《民族文学》合作,负责哈萨克文版的审读工作,两年来极大地提升了哈萨克文室的翻译业绩。

  伊犁人民出版社主任乌兰别克·哈布多林认为,提高翻译质量首先要强调原著的质量;同时,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需要不同风格的翻译。目前,我国哈萨克族优秀的翻译家队伍面临断代的危机,因此,《民族文学》哈萨克文版应该积极培育出自己出色的翻译家队伍。

  《伊犁日报》编辑努尔波拉提·阿布都卡德尔建议刊发一些翻译方面的理论或评论文章。如果在刊发译稿之后,再刊发与之相关的评论,客观地指出译稿的优点和缺点,可大大提高翻译作品的水平。

  新疆翻译家欢尼什·俄力牙斯认为,诗歌不是语词的排序,而是诗人写在纸上的“灵魂”,在将一个诗人的“灵魂”介绍给另一个民族的时候,需要翻译家进行再创作。主题鲜明、语言朴实的诗歌可以根据原文直接翻译,而思想丰富的诗人的诗作,则需要译者具有与其同等水平的文学修养才能翻译。

  新疆文联《木拉》杂志编辑加纳尔·努尔索勒认为,不管是从哪种语言翻译而来的作品,绝对不能忘记读者群体是哈萨克人,要让读者感觉不到翻译后的文本是译著。不管文中所描述的主人公是哪个民族,都要让读者感觉原文就是用哈萨克语写出来的,这就是高标准的翻译。

  新疆作家胡马尔别克·朱安汗说,新的时代对文学的要求、读者对文学的选择水准都提高了。我们应当以现代化的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作家需要科学地处理写什么、如何写等实际问题,通过寻找新鲜的话题和新的形式来切实地发挥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还要开阔思想境界,走出狭隘的民族思维惯性。(米娜尔)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