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陶德麟:笔有雷鸣道不孤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21日09:28 来源: 光明日报 王斯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陶德麟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王斯敏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58年7月陶德麟随李达在青岛写作时的合影 (资料图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上册:唯物辩证法)1965年送审稿(资料图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78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的《唯物辩证法大纲》(资料图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07年4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作为《武汉大学百年名典》出版的《唯物辩证法大纲》(资料图片)

  编者按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一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生命工程、基础工程。工程实施近十年 来,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大批专家学者为之忘我投入、鞠躬尽瘁,尽显坚定信仰与火热襟怀。工程首席专家陶德麟便是其中一位。自从青年时代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他便在这条通往光明的道路上辛勤跋涉,不断摘取真理的硕果。通过他的人生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资深理论工作者的上下求索、不懈探寻,也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 科学真理感召世人、催人奋进的恒久光辉。

  陶德麟的哲学人生,每个节点都充溢着胆识与锐气——

  24岁,初涉哲学便锋芒崭露,撰文批评前苏联哲学家的权威著作《简明哲学辞典》,向苏联哲学教条主义发起有力一击;

  47岁,历经磨难后信念弥坚,积极投身反对“两个凡是”的理论斗争,“顶风”参加真理标准大讨论,用一篇篇旗帜鲜明、论述严密的文章持续发声,在讨论中占据重要一席;

  82岁,年至耄耋却思考日深,融毕生思考入一篇短文,呼吁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把一切判断和措施都交给人民群众的实践去检验”,引发了湖北社科界乃至全国的热烈讨论,其效应一直延续至今。

  “笔有雷鸣道不孤”,这是多年老友、哲学家陈先达教授对他的评价。

得遇恩师露峥嵘

  “搞马克思主义的人要有坚持真理的品格,不能像摆摊的小贩,天晴把摊子摆出来,下雨就收摊子。”

   

——恩师李达的话,影响了他一生

  1953年,一个寻常春日。青年陶德麟迈进屋子的脚步,忐忑而凝重。

  屋中一榻,一病弱老人半躺于上,清癯的脸庞因高烧而显憔悴,双眼却清亮有神。见到陶德麟,他招手示意年轻人坐在身旁,开始了一场决定了陶德麟人生走向的谈话。

  这一年,是李达就任武汉大学校长的第二个年头。作为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先驱者,他有着多病之躯盛放不下的宏图伟志。他对马克思主义各个 领域都造诣精深,但最关心的还是哲学。他需要一个年轻而得力的助手。多方考察后,即将毕业的陶德麟成为最佳人选。虽然这个年轻人读的是经济而非马哲,但表 现的资质令李达青眼有加。此番找他前来,便是特意商谈此事。

  要不要改换专业?这对陶德麟几乎不是问题。他早在中学时期就涉猎过一点哲学,进大学后又精读过李达的哲学名著《社会学大纲》,还硬啃过《资本论》第一卷,学习笔记便是明证。

  陶德麟当即表示服从安排。欣慰之余,李达以父辈的深情与他倾心长谈。

  “搞马克思主义的人要有坚持真理的品格,不能像摆摊的小贩,天晴把摊子摆出来,下雨就收摊子。”话语像粒种子,在他心里生了根。

  从此,李达有了一个得力助手,哲学园地多了一位辛勤的躬耕者。

  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自学中外哲学史,以哲学眼光考察现实……一种奇妙的感觉在陶德麟心中升腾着。他感到,很多曾困扰自己的“问号”逐渐变成了“惊叹号”——

  他的父亲,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参与者,后因保护被通缉的共产党员、力主国共合作抗日而不见容于当局,愤而退出国民党,五十多岁就困厄病逝。父亲在追求什么?自己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告慰其英灵?

  他的少年时代,热血善思,常在周记中抨击时局、探寻民族之出路。胡适讲演《两个世界,两种文化》,他如饥似渴去听,却对其政治观点很不满意。但,其谬误何在?什么样的理论才能擦亮这双苦苦寻找的眼睛?

  现在,他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了他批判的武器,照亮了他苦心求索的那条道路。

  1955年夏,陶德麟写了题为《关于“矛盾同一性”的一点意见》的论文,投给《哲学研究》。翌年2月,文章刊发,立时引起轩然大波。

  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篇“大胆”的文章——

  批判锋芒直指罗森塔尔、尤金合著的《简明哲学辞典》,两位作者皆是前苏联的科学院院士。在那个学习苏联“老大哥”的年代,此举无疑是挑战权威。

  《辞典》中“矛盾同一性”的释文把“同一性”定义为事物、现象同它自身相等、相同的范畴,断言生与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战争与和平等根 本对立、相互排斥的事物之间没有同一性。陶德麟明确指出这种观点是违背唯物辩证法的。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言论固然正确,却并非人人敢言。

  事实很快证明了他的批评是对的——1957年1月7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肯定了此观点;1958年6月24日,毛泽东邀集一些学者,专门谈论此事。《辞典》的作者也接受了批评,在再版时对“同一性”的条目作了原则性修改。

  牛刀小试,一鸣惊人。

乐耘杏坛遭劫波

  “临歧自古易彷徨,我到歧前不自伤。心境长随天上月,如环如玦总清光。”

   

——突遭厄运,他以诗明志

  1956年,创建于1922年的武大哲学系中止四年后成功重建。时年25岁的陶德麟登上讲台,很快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陶德麟、萧萐父、康宏逵三位先生是当时哲学系讲课最‘叫座’的青年教师,被誉为李达的‘三面红旗’。其中,萧慷慨激昂,康旁征博引,陶老师则是严谨细致、娓娓动听,还特别善于联系实际,记下来就是一篇文章。”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王炯华忆想当年。

  课还讲到了校门之外——1959年起,他连续四年为全省中高级干部讲授《实践论》《矛盾论》,讲稿《实践论浅释》被印发全省,广为流传。同时,他陆续发表数十篇论文,在理论界拥有了许多知音。

  1961年8月末的一天,一项沉甸甸的使命落到了陶德麟肩上——协助李达,编写中国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这是毛泽东对李达的殷切嘱托。

  1961年8月20日,李达在庐山养病,恰逢毛泽东也在庐山。他约李达到住所畅谈哲学问题。

  为什么苏联的马哲教科书“一统天下”?我们中国人有那么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什么要照搬苏联的?历时四小时的长谈中,毛泽东多次表露不满,并希望李达以自己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社会学大纲》为基础,撰写一部够分量的哲学教科书。

  此时的李达已诸病缠身,手颤厉害,大量写字已有困难,但他并未迟疑便接受了任务。几天之后,他找来了陶德麟。

  陶德麟深知,这也是老师多年的心愿。

  在李达看来,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哲史上重要的新阶段,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而这次编写马哲教科书正是让世人了解中国人哲学贡献的好机会。

  撰写工作开始了。

  难度是巨大的——要系统凸显马克思哲学在中国的独特发展,科学阐发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历史地位,在当时尚属“前无古人”;此外,要 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关系,还要涉及相对论、量子力学等自然科学内容,陶德麟虽然学过普通物理,但这些知识对他而言几乎是空白。他不得不奋力学 习,请教物理系教授,常常通宵伏案,浑然忘我。

  遵照李达要求,他写好一章,便当作教材,在哲学系“李达实验班”中讲授,一边讲一边听取意见,进而修改。这样的修改有多少次?已很难历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