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何建明:心声(报告文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08日09:41 来源:光明日报 何建明

  

  那一个早晨,我站在东海岸头,只见一轮旭日跃出,海上顿时霞光万丈,飞鸥的尖脆歌喉推着排山倒海的涛声,一波又一波地拍击岩岸,似在弹奏一首首战斗进行曲,让你无法不心潮澎湃!

  回首神州江山,但见“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面对今天的中国,我们犹如站在深水前岸,是观望还是叹息?是前进还是等待?一切都在你我的行动与态度之间。

  第一章 使命

  海涛似歌,声声激扬。

  160多年前,当法国大革命进入关键时刻,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莱茵河畔写下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两位时代巨人这样说——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

  “当人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上世纪50年代末的1959年,当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十年期时,各种复杂矛盾频繁出现,作为掌舵人的毛泽东同志站在庐山俯瞰神州大地,心潮起伏,写下了“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的豪迈诗句,并且重新动员党内同志学习《论十大关系》,进而强调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党内外、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992年春天,当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再次进入复杂而多变的时刻,邓小平同志来到了南海边的深圳、珠海等地,铿锵有力地指出: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依然是在大海边。2000年初春,江泽民同志来到广东高州,首次提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此成为全党的共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航船又一次快速猛进。

  依然是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处在惊涛骇浪的大海边。2003年7月,当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害的袭击之后,胡锦涛同志严肃而又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讲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日后他又进而指出:“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于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在科学发展观的号角下,中国新一轮的稳步发展使得国家处处呈现万千新景象,国力迅速崛起,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航程更加前景无限。

  依然是海——这海是全中国人民向往的祖国心脏“中南海”。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中国人民展现了一幅无比绚丽的“中国梦”画卷。当他迈着矫健的步伐登上“辽宁号”航母时,他号召全体官兵“牢记职责,不辱使命”。

  那一刻,习习海风吹拂着这位中国新领导人的宽阔胸膛,他深深地凝视了大海片刻,目光凝重而坚定。“牢记职责,不辱使命”这八个字,与其说是他对官兵们说的,还不如说是他对自己和全党同志说的。

  第二章 期盼

  是的,东方中国,如今雄狮已醒。当我们一路高唱凯歌而来时,发现身后的许多事情已需“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时代。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把《蛙》评上了奖,可莫言说这并非他最好的作品。然而当你真把《蛙》看明白了,你就知道为什么这部作品让中国作家和全国人民好一阵庆贺:我们从此有了一个国际级的文学大师。

  《蛙》里有个莫言的“姑姑”,这“姑姑”其实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妇女的形象,她们是我们的母亲和姐妹,她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人口越来越多而必须严格地节制生育。“姑姑”六亲不认,为了制止一个孩子超生,她把自己锤炼成聪明绝顶、脑里满是机关的高人,她因此家里和心里都挂满了各种奖牌,整整充实了大半辈子。然而“姑姑”在晚年又内心充满了纠结。

  读者都能明白,莫言有许多心里话想说,他笔下的“姑姑”便是作家的“代言人”。内心与现实的反差,让人感到几分无奈,甚至压抑着一些痛苦。

  这就是中国的现实:我们一方面享受和感受着从未有过的种种满足——物质的、文化的、教育的、出行的便利,以及宽松的言论等等,比如南方和沿海农民们住上了小康式的别墅;赶马拉驴的黄土高原上的山民有了私家汽车;祖祖辈辈种地为生的湖南伢子到了联合国工作……但同时,我们又时常感到极大的不满足:公路和高速路四通八达了,可又有无数家庭因亲人丧命于车轮之下而痛苦不已;飞机飞得快,北京到广州瞬间工夫,可晚点、晚点,乘客对民航不断给出的“空中管制”的理由不相信。我们向往首都、向往城市,哪知出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厚的雾霾……

  吴仁宝,一个名气大得全中国都知道的农民。他多么不易:六十余年奋斗拼搏,将一个贫村变成“天下第一村”,农民家家住上“洋房”并有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的存款。吴仁宝的华西村是啥样我清楚,吴仁宝也清楚,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如果不是借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东风,他吴仁宝并不比同是村干部的我的父亲强多少,但吴仁宝成功了,他始终走在七十多万名村干部的前面,因为他对党的政策的掌握和理解正确与透彻,同时又能灵活并且充分地根据自己村里的实际,进行有华西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八十多岁时,吴仁宝站在一边是稻谷飘香的田野、一边是犹如美丽城市的村庄边,思忖着华西的未来,于是他突发奇想,告诉村民:华西要造一座“不能高过北京最高楼的”华西农民高楼。两年后,这座72层、高328米的大厦拔地而起。好家伙,庄稼地里建摩天大厦,有人惊喜,有人嘲笑,还有人骂吴仁宝“神经出了毛病”。

  2012年夏天,我与吴仁宝一起站在华西摩天大厦内那头一吨重的金牛前,他老人家自信地对我说:“建这座大楼的目的,是想证明我们华西几十年来走过的道路没有错,并且希望华西村农民的子子孙孙都能像这座大楼一样,高高地耸立在中国农村的前面,作出榜样。但我又有些担忧:为什么我吴家三代人呕心沥血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社会上仍旧有不少人总在猜测和议论我吴家如何如何地掌控了华西多少资产、多少股权?”85岁的吴仁宝在今年3月初的弥留之际,一直在期待着什么,整天张着嘴喃喃地说着谁也听不清的话……突然有一天秘书小孙告诉他: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阐述了中国梦的具体方向与目标。吴仁宝突然睁开了双眼,十分清晰地喊着:“赶紧把村干部都叫来,我要开会!马上开会……”两天后,这位农民伟人与世长辞。

  吴仁宝享受了一个中国农民最隆重的追悼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他送来花圈,十余万人为他送葬。然而,网上也有数百条骂他和骂华西的声音,有人说他的死是“农民帝国的谢幕”,有人说华西村是“当代封建世袭的典型”,云云。我还亲眼看到数路小报记者在吴仁宝葬礼的现场屡屡堵住吴仁宝的四儿子、接班人吴协恩。这一场景令许多人不平和愤怒。当时吴协恩泪流满面,但我知道他的泪并非全是为父亲的去世而流,还为一些人对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一个赤诚无私的农民共产党干部如此误解而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