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王跃文作品研讨会 >> 正文

罗先海:乡村叙事与文化坚守

——王跃文小说《漫水》学术研讨会综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07日16:20 来源:中国作家网

  2013年4月28日,由湖南省评论家协会、怀化学院中文系、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的“王跃文小说《漫水》学术研讨会”在怀化学院召开,来自省文联、省作协、省评论家协会、吉首大学、怀化学院、怀化市文联、怀化市作协等机构和单位共计5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会议。怀化学院院长谭伟平教授、省文联副主席夏义生先生、省财政厅总会计师刘克邦先生、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王跃文先生、吉首大学正校级督导员张建永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怀化学院副院长董正宇教授、王跃文研究所所长张建安教授和吉首大学何小平博士主持。

  会上,王跃文十分谦虚地称自己是“成长型”、“未完成”的作家。他认为,过去人们对他的印象多为官场小说作家,然而很多作家包括他自己对这一称呼看法不一,主要是因为自己对于这方面的文学追求还未达到理想高度。他表示,《漫水》并非他的转型之作,在他过去近20年的创作生涯中,有多部类似作品,乡村题材的创作也更符合他的本性。王跃文表示,今后将会在乡村小说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做更多的开掘,进一步提高创作量。与会代表也围绕王跃文的新作《漫水》及其创作生涯展开了深入讨论。

  王跃文的创作因为官场小说久负盛名,一直以来其实都有大众对其创作的误读和误解,不管是官场小说、还是以《漫水》为代表的乡村题材小说,其实都有作者一以贯之的文化思索和探究。谭伟平教授(怀化学院)首先回顾了与王跃文先生30年来亦师亦友的关系,他认为王跃文小说《漫水》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对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以“湘味楚韵是文化”为主题别出心裁地剖析了王跃文的创作,认为在作者的字里行间跳跃着的是对所涉猎社会生活的深层次拷问,力透纸背的是对文化和传统的不懈探究。同时,又分别从尚仕文化、道德文化、风俗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层面解读了以《漫水》为代表的王跃文作品对文化探究的精神追求,指出大湘西是一块保存着楚文化最多的地方,是楚文化的活化石,希望跃文能以“湘西”作为自己创作的故乡,像莫言从“东北高密乡”出发一样,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巅峰。夏义生先生(省文联)也认为王跃文是文学湘军中卓有成就的作家,其创作承续了近百年来湖南文学的两大传统:一是以沈从文先生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创作传统,二是以周立波先生为代表的记录社会、时代变化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不管是王跃文官场小说中对人性的挣扎、物质的诱惑和对人性的拷问,还是《漫水》中所表现的对民俗美、对乡村人物的善、对乡村的伦理秩序的探究,在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都是具有价值的。同时也对《漫水》中所呈现出的小说散文式的结构方式提出可以进行深入探讨。张建永教授(吉首大学)则鼓励王跃文的创作能像沈从文一样,保持自己最大的独立性,无论时代的浪潮怎么翻滚,无论各种思潮怎么汹涌,内心都要守住自己的那根线,这也是沅水流域人特有的执着精神。《漫水》的出现显示了王跃文作为一个作家特有的深刻性,他身上流淌着楚文化、湘西文化的元素,这种元素是能够长成大树的,是能够成为汹涌的大江大河的,同时也期待王跃文的创作能像韩少功一样越来越有意识地向人类的纵深处挖掘。刘泽友副教授(吉首大学)主要从现实中大家普遍对王跃文的定位是官场小说的观点和立场提出了异议,认为不应该将他定位于官场小说的框子里。他的整个创作其实是以其知识分子的高度责任感和深切的忧患意识,试图揭示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惑,认为这是王跃文先生始终秉持的文学理念和创作的原动力。《漫水》也是中国社会由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过程中,在如何坚守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保持淳朴民风民俗以及地域文化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漫水》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为文学史增添了一个“漫水世界”的文学故乡,继沈从文《边城》之后又一次把湘西特有的人性美、人情美展现在读者面前。何小平博士(吉首大学)欣喜地肯定王跃文先生的“漫水世界”是继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莫言的“东北高密乡”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文学故乡,断言“漫水世界”必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种重要审美现象。刘克邦先生(省财政厅)也肯定《漫水》是王跃文创作的系列作品中情感最浓、境界最高、最为舒畅的作品。特别是慧娘娘的塑造,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乡村善良女性的身影,让我们感觉到湘西这块土地,我们的这个民族拥有一种淳朴的境界和宽阔的胸怀。作品中山之稳重美、水之灵动美、人之纯真美及乡村民俗的浓郁美都体现出了的作家心目中对“美”的追求。张建安教授(怀化学院)将《漫水》与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乡土文学和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乡土文学作比较,认为《漫水》是一部全景式展现乡村伦理的小说,作家对故园那片地域乡土的理想化的描绘和优美人性的歌颂,透示出同类乡村题材小说所没有的人性深度和理性色彩。龙长吟教授(省作协)则认为《漫水》中男女主人公的人情是以爱情为底色的,受伦理道德制约但又高出于伦理道德之上的人间温情,这是作者找到的文学上最后的领地,也是文学中最宝贵的东西。邓立平教授(怀化学院)认为《漫水》构建了一座和谐宁静的家园,塑造了一群淳朴善良的故乡人,无论从主题还是人物,都给人一种新的感受,体现了作者创作技巧的炉火纯青,写作心态的冲淡平和和对家乡的拳拳之心。郭景华博士(怀化学院)肯定《漫水》通过一个充满温情和静穆的乡土世界的建构,张扬了一种健康人性之美,如果把这篇小说所揭示的文化底蕴,放到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再造的思想史脉络去考量,会让我们对这篇小说所引发的文化意义有着更深广的思索。李丽博士(怀化学院)从爱情、亲情和乡情三个方面讨论了人性美所观照下的《漫水》的人情美,诗意、安宁、恬静的湘西世界,给人以纯净、温暖和安慰,是我们净化心灵的良药。

  《漫水》是以湘西村落“漫水”为原型创作的,散落其间的湘西特有的民间语言资源的运用在文中十分丰富,《漫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留在了中国文学的艺术宝库中。对此,董正宇教授(怀化学院)从“语言策略”的角度谈了自己对《漫水》的理解,《漫水》里的民间方言口语资源很多,一是存在着大量典型的溆浦词汇;二是存在大量民间谚语和俗语;三是湘西地方的民谣,童瑶甚至民间传说占有相当大的成分。这种民间方言口语在文本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里的自然引用,具有更深层次的文本叙述意义,它对乡村伦理的叙述、地域文化的传达、乡土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贺玉庆副教授(怀化学院)也从语言(特别是方言)、民俗和人物诗意化的关系三个维度来解读王跃文的诗意乡土,同时也指出作者在书写美好乡村的同时,也写到了很多让我们感到很忧伤的事情,发人深思。胡晨讲师(吉首大学)着重剖析了《漫水》中两个典型的任务形象,认为余公公、慧娘娘这两个人物寄托着作者对于乡村的美好传统、对于乡村的伦理信仰的理想与希望。

  虽然王跃文并不认可《漫水》是其转型之作,作者也确实早在多年前就创作了类似的乡村题材小说,但如果沿着作者创作的脉络来看,《漫水》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主题的多样性,确实拓宽了作者的创作领域,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力,会议后半期,与会作者也从多角度解读出了《漫水》的丰富内涵。刘泰然博士(吉首大学)着重剖析了《漫水》当中的生死主题,指出修木屋、龙头杆等同一个意象的反复和割老屋、接生、妆尸等同一个类型事件反复,都跟生与死的主题相关。覃新菊教授(吉首大学)则从创作资源的角度,挖掘出历史发现、童年记忆、乡土情怀共同构成了《漫水》的资源要素。姚艳玉副教授(吉首大学)对《漫水》中的话语资本进行了分析,认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道德资本三个层面共同支撑起乡土人物余公公至高无上的话语权。而潘桂林博士(怀化学院)提出了文学审美救赎的观点,重点探讨了《漫水》中余公公和慧娘娘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所具有的三层审美功效,转化情欲,升华灵魂,净化人伦,最终使读者领悟到伦理、节制、富于生命的弹性和艺术世界的张力。雷霖博士(怀化学院)从政治话语和性话语两个要素入手,分析了《漫水》所营造出的强烈的历史感。王再兴博士(怀化学院)则从乡土政治的观点,肯定作家王跃文先生的个人化乡土,皆源于他书写的政治,源于他内心对于卑微人士的大悲鸣。刘忠阳教授(怀化学院)站在文学批判的视角指出《漫水》不仅要写出乡村的诗意,更应该写出乡村的丑陋,《漫水》缺乏对仍然苦涩、艰难的乡村叙事的描绘,从90年代的“三农问题”到当今的“空心乡村”荒芜,留守儿童,农民工的归宿问题与性压抑问题,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许多乡村都凑不齐一次抬杠的出丧队了,乡村应该以如何的姿态迎接乡村的城镇化、现代化、市场化转型。当代作家都只有正视和直面这些问题,才能写出乡村的深度与真实的乡村。这一批评观点也引起了作者和在场专家、学者的共鸣。

  在这次研讨会上,“王跃文研究所”也正式落户怀化学院中文系,同时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怀化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也正式结成战略同盟,这将成为湖南西部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