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林语堂:作文人而不作文妓(3)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1月04日10:47 来源:师永刚、冯昭、方旭

  但矢志不信仰宗教三十年后,林语堂又于1959年重行皈依基督教,美国合众国际社的报导指,这是因为林语堂认为,"随着唯物主义的进展,人们失去了约束,失去了对神的恐惧"。

  1965年7月,林语堂夫妇在美国纽约庆祝七十双寿,在诗词酬应间透露将离开美国的讯息。1966年,大陆掀起文化大革命,蒋介石发动文化复兴运动,敦促各文学大家、学界大师来台定居,凝聚台湾成为中华文化的中心,终于进一步促成年高七十二的林语堂下定决定离美来台。

  他先是二度访台,同年六月返台定居台北市郊风景秀丽的阳明山上,并以客卿身分与蒋介石相处,推辞国民党政府的官爵。仰德大道二段141号新居,是两蒋政府的礼物,由林语堂亲自设计,台湾第一代建筑师王大闳建造完成。

  这座白墙蓝瓦的别墅,以中国四合院的架构,结合西班牙的设计,融合成中国与南欧特色、现代感与古典美兼具的建筑。庭院中的游泳池,被林语堂当作鱼池,以"持杆观鱼"的悠闲,增添生活情趣。

  新居地点选择貌似福建故乡山景的阳明山,欧风建筑是林语堂年轻时梦想的上海楼房形象,在这里,最让他欣慰的是,可以听到亲切的闽南话。他曾经形容这座宅院"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右边的书斋"有不为斋",是他著作阅读的所在;阳台是林语堂常停留的地方;吃完晚饭,他最喜欢坐在桌旁的藤椅上,口含烟斗,欣赏夕照沉没于观音山际。

  来台定居后的林语堂,重拾年轻时的理想,回头投入英语辞典编纂和改良中文字检索拼音。

  他并应聘于香港中文大学,主持编纂《当代汉英辞典》,以"上下形检字法"和"简化国语罗马字"为检索和拼音,重编《新开明语堂英语读本》,应邀担任国语日报董事。出任"中华民国笔会"会长时,邀请甫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来台,又于国际笔会第三十七届大会中发表《东西方的幽默》演说。

  著作等身的林语堂,虽以幽默著称,面对不同的批判与意见,他的攻击力十足,为自己理念的辩护。因此即使年近古稀,来台后的林语堂因论战引发数次风波。

  林语堂卷入文艺论战的事迹,可写成长篇故事。1928年,林语堂在鲁迅、郁达夫合编的《奔流》月刊,发表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质疑南子的礼与孔子的礼不相同,引发争议;更因山东曲阜第二师范学校在孔庙附近排演《子见南子》,立即遭到孔子后代孔传堉等人的抗议,六十户孔室族人联名向教育部控告学校校长宋还吾"侮辱宗祖孔子",虽经查"尚无侮辱孔子情事",校长仍未能免除池鱼之殃,还是遭调任处分。

  他与鲁迅、郭沫若等人的论战,更是经典。依《林语堂文选》自述,他与鲁迅两人友谊"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但因细故与鲁迅闹翻后,双方关系恶化,左派不谅解林语堂创办《人世间》的文学见解,林语堂也不愿牺牲自己的看法;两人关于翻译究竟应该"信达雅"还是"直译"的争执,更惹得鲁迅十分不快,林则批评鲁迅是"左倾急进主义",是想"做偶像",两人从此互不往来。

  即使两人交恶,林语堂没有抹煞鲁迅在白话文学上的重大贡献与成就。1961年,林语堂受邀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演讲,他肯定五四以来中国最好的诗人是徐志摩,但最好的短篇小说作者是鲁迅、沈从文、冯文炳与徐吁。他说,鲁迅用讽刺当利器,笔锋当箭,自认为是战士而非作家,绍兴师爷那种一笔定生死的刀笔本领,正是鲁迅文章风格的来源。林语堂并肯定,鲁迅在打倒旧中国上是个主将,对青年思想的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十年后,1967年,林语堂到了台湾,依旧不改本性,因为发表《红楼梦》后四十回出于曹雪芹手笔的论述,掀起一场红学大辩论。

  《红楼梦》在两岸是文坛研究的显学,尤其后四十回是曹雪芹还是高鹗所写,一直是红学研究者感兴趣的课题。林语堂来台之后,在受邀为中央社写的专栏"无所不谈"诸多题目中,也包括许多红学的考据文章,成为当时台湾文坛的研究重心之一。没想到就是这些观点,引发了两波大论战。

  1967年5月4日的五四文艺节,林语堂在中国文艺协会十七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专题演讲,大赞史湘云的书中地位,除当场展示收藏的不同版本外,他并指经过年余研究已发现七点证据,包括曹雪芹亲笔写空中道人中的"道"字,和后四十回的"道"字比较,笔迹相似;以及从情节上推敲,可证实全部红楼梦是曹雪芹的手笔。林语堂还揶揄,胡适因为太过于"小心求证",以致误认高鹗续书后四十回。

  林语堂这场学术演讲轰动全台,未料,半个月后,旋即有红学研究者葛建时和严冬阳合撰长文投书联合报,根据林语堂依《干隆抄本百二十回稿》所提出的七点论证提出十项疑问,其中最大的疑点为,林语堂于稿本发现"己卯秋月,堇堇重订"等语,认为"堇"谐芹声,因此"堇堇"是曹雪芹的别号。

  葛、严合撰之专文指出,林语堂可能是眼花看错,"堇堇"两字应为稿本收藏者杨继振的号"莲公"二字的草写,并非"堇堇";且林语堂认为的"干隆己卯(1759年)"曹雪芹忙于改稿之年,则应为杨继振幕客于源题署的"咸丰乙卯(1855年)"。

  这篇专文指出,林语堂在演讲中所谓新发现曹雪芹手写手订本,应是在曹雪芹过世九十年后,咸丰年间由杨继振(字又云)题署重订的一个本子。专文刊出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赵冈亦投书,观点与葛、严两位先生的专文不谋而合。

  隔天,林语堂撰写长文为自己的论点辩护,他认为"己卯"和"乙卯"之争,只能将那些字放大照相,让读者评判;且指已请教过方家,仍认为就字形来看,"堇堇"比"莲公"合理。

  笔仗来往数回,持续数月余,期间有其它研究者以不同方式印证"堇堇"之误,不过面对种种"指正",林语堂仍坚持己见,最后则不了了之。此间评论者认为,比起林语堂过去论战或因观点不同而起,这场红学论战,林语堂则似乎显得失之大意。

  此外,1968年的"思凡风波",则是林语堂的另一件头疼事。

  林语堂不止一次在媒体上提出关于佛教的评论,他略带讽刺的笔锋,以及半开玩笑的文字,早引发卫道人士不满。他在一篇文章"论色即是空",把吃迷幻药和佛家的"色即是空"的顿悟境界关连在一起,引起佛教人士抗议,尤其林语堂本身是基督徒,更在有意无意之间加入宗教冲突,无形中提高冲突程度。

  林语堂有回公开表示,在红楼梦中最欣赏干练有为的探春,唯独不爱怀春的妙玉;并直说带发修行的妙玉是"色情狂的小尼姑",无论对刘姥姥的嫌恶,或是对宝玉的调情,都让人觉得虚伪与无知。他质疑,妙玉蕴藏满肚幽怨,又无法表达,形成了变态心理;对宝玉的另眼看待不但有调情之意,同时因怀春而走火入魔,更显示这个小尼姑耐不住寂寞。这些极端个人化的评论形诸文字,被台湾报刊转载后,争议一波接一波。

  1968年10月11日,林语堂在中央日报发表《尼姑思凡英译》,将民族戏曲尼姑思凡译成英文。林语堂表示,"尼姑思凡"代表经典主义以外的中国文学,充满人生味道,处处可见真情流露;历代给士大夫读的诗词文章,祇求典赋绮丽,风雅蕴藉,内容却日渐贫乏干枯,实大相径庭。

  虽然林语堂是从文学与心理分析的角度,评析民族戏曲的文学技巧,但这种毫无避讳的谈法,触怒台湾的佛教界与卫道人士,引发一场论战与批判,佛教团体不断致函林语堂抗议,质疑"尼姑思凡"含有黄色毒素,以中英对照宣扬广播,是在诋毁佛教,有害社会人心,违反政府提倡道德教育宗旨,要求林语堂为妄言道歉。

  身为主角,林语堂自然不能幸免于难。不过风波不了了之后,他还是不改利笔,指"在台湾写文章真不容易",又说,"无意伤及思凡的尼姑,看见一群和尚起来替尼姑抱不平,不亦快哉",藉以自嘲。

  晚年曾因京华烟云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在文学的创作上,林语堂主张文章须以"清楚通顺"为第一,不要求摩登,不要讲洋化,他认为新的八股和抽象的写作都要不得,文字创作必需口语化才能感人,必需跳出传统"做文章"的错误文学观,避免文藻堆砌,才能发挥"自然国语的力量";要当作家,必需能够对时代起反应。外国文学他推崇的是英国文学,而英国文学的特色就是清楚通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