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 >> 正文

致青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23日11:05 来源:中国作家网

  郭沫若

  青年是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就是进步的象征。人类社会乃至一切自然界的进化关键,可以说就操持在青年的手里。字宙中举凡运行的轨迹都呈抛物线形, 近来已由物理学家证明,连太阳光线从前以为是直线进行的,其实也是采取曲线的行径。年有春夏秋冬,人有幼少壮老,都同样是抛物线形的轨迹。假使没有明年的 春夏,万类便只好永远地死亡,假使没有第二代的青年,人类的一切便只好永远地哀歇。青年哟,人类的春天!就靠着这青春的一季,使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进 行到抛物线的顶端;也就靠着有这不断的青春的来复,使我们整个民族或整个人类的精神发展,永远保持着上行的阶段。前一代的抛物线顶端成为后一代抛物线的起 点。向上的波澜,一波未平,一波继起,就这样使必趋没落的抛物线变为永进发展的无穷曲线。自然及人类是这样进化了来,也将这样进化下去。……我们希望: “五四”运动时所表现的那种磅礴的青年精神要永远保持下去,而今后无数的青年都要保持着“五四”运动的朝气向前跃进。继承“五四”,推进“五四”,超过 “五四”,使青年永远文化化,文化永远青年化。

  茅  盾

  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 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作家常常要从各方面来考虑,在怎样的场合应该有怎样的环境描写。不适当的环境描写会破坏作品的完整性,至少也要破坏作品的气 氛。一段风景描写,不论写得如何动人,如果只是作家站在他自己的角度来欣赏,而不是通过人物的眼睛、从人物当时的思想情绪,写出人物对于风景的感受,那就 会变成没有意义的点缀。风景(或其他自然现象)的描写,和室内的装饰布置的描写,时常被用来加强特定的气氛。而为了达到这目的,有时会觉得正面的渲染方法 不如对比的手法能够产生更强烈的效果。烦恼的人恰恰落进作乐的场合,表面上不得不强颜欢笑,心里却加倍痛苦——这在作品中是常常看到的,在生活中也常常看 到,不过,由于作家的加工,作品中所表现的,比在生活中所发生的,就要强烈得多。

  巴  金

  前两天我意外地遇见一位江苏的青年作家。她充满自信,而且很有勇气。她不是为写作而写作,她瞧不起“文学商人”,那些看“行情”、看“风向”的 作家。她满脑子里并没有资历、地位、名望等等东西,我在她的眼里也不过是一个小老头子。这是新的一代作家,她(他)们昂着头走上文学的道路,要坐上自己应 有的席位。他们坦率、朴素、真诚,毫无等级的观念,也不懂得“唯唯诺诺”。他们并不要求谁来培养,现实生活培养了他们。可能有人觉得他们“不懂礼貌”,看 他们来势汹汹,仿佛逼着我们让路。然而说句实话,我喜欢他们,由他们来接班我放心。“接班”二字用在这里并不恰当,绝不是我们带着他们、扶他们缓步前进; 应当是他们推开我们,把我们甩在后面。

  老  舍

  后写的作品比不上第一篇的原因,我的确知道,并不都因为骄傲自满。我知道:第一篇是集中所有的精力与生活经验写出来的,所以值得发表而被发表 了。第一篇作品发表以后,约稿者闻名而至,纷纷邀请撰稿。于是,作者的准备时间既不充足,生活经验也欠充实,而勉强成篇,无暇多改,所以第二篇就不如第一 篇好。即使勇于改正,屡屡加工,怎奈内容原欠充实,先天不足,改来改去也终无大用。我自己就犯过,而且还在犯这个毛病。我们必须更加严肃,不要以为第一篇 既已成功,第二篇就可以一挥而就,于是对约稿者有求必应,来者不拒。不,不该这样。我们必须更严肃认真,不轻易答应约稿者的要求。我们须看清楚,一篇作品 的成功并不能保证第二篇也照样美好。顺便地说,约稿者也该更严肃些,不要为夸示拉稿的能力而把新作家搞垮。为鼓舞青年们创作,我们应当以量求质,不宜要求 太严。但是由青年作家自己来说,文艺的增产似乎不应包括“降低成本”。不,我们应该要求自己每篇作品都不惜工本,保证质量。

  曹  禺

  我是一个写话剧的,我深深感觉到戏剧比起其他的文艺形式来,有它独特的限制。这种限制使我知道戏剧究竟不同于小说、散文,它的容量是有限的,但 是它同样可以表现深刻的思想。我们当中有这样的作者,他企图在一出戏里表现出很多的思想,时常把主题弄得过分复杂,人物、故事也因而要排得很多。舞台上短 短的几个小时里,常常使观众眼花缭乱,忙不过来,对戏里一个一个的思想和问题不能有一点从容的心情好好地接受。戏演完了,观众感觉到:“我受了一场很大的 教育。”但是,谁也说不明白他自己究竟得到了什么。

  我觉得在我们写戏的时候,第一,不要在一个戏里塞进太多的主题,弄得头绪纷繁,无从理会。第二,要在创作的工作中,即深入生活和对生活进行深入 思考的过程里,让主题从有血有肉的人物和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事件里逐渐有机地长出来。不要匆匆忙忙抓住了一个主题就写,并且扼住它,不许它生长变化。

  冰  心

  希望你们以固有的天真纯洁的心,又用充满了爱和同情的眼光,来看自己周围: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和现状,一切能使你动了真正的感情, 使你觉得非写下来不可的时候,才郑重下笔。这种文字往往是“真”的,而“真”和“善”、“美”又是分不开的。“真”和“美”的文字,又总是有激励人们向上 的“善”的社会效果!

  沈从文

  伟大作品的产生,不在作家如何聪明,如何骄傲,如何自以为伟大,与如何善于标榜成名,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作家诚实地去做……假若我们对于中国文 学还怀了一分希望,我觉得最需要的就是文学家态度的改变,那大司务处世做人的态度,就正是文学家最足学习的态度。他能明白得极多,故不拘束自己,却敢到各 种生活里去认识生活,这是一件事。他应觉得他事业的尊严,故能从工作本身上得到快乐,不因一般毁誉得失而限定他的左右与进退,这又是一件事。他做人表面上 处处依然还像一个平常人,极其诚实,不造谣说谎,知道羞耻,很能自重,且明白文学不是赌博,不适宜随便下注投机取巧,也明白文学不是补药,不适宜单靠宣传 从事渔利,这又是一件事。

  艾  青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诗人的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诗人把互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想象,像一条线串连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

  不论是明喻和暗喻,都是从抽象到具体、具体到具体之间的一个推移、一个跳跃、一个转化、一个飞翔……

  所有意象、意境、象征,都是通过联想、想象而产生的。

  艺术的魅力来源于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丰富的想象。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虽然是各自独立的,却又是互相联系的。

  所有的思维总是从具体中找抽象,从抽象中找具体,他们互相牵连着,飞旋于大千世界中……

  夏  衍

  我们描写人物,常常简单化、刻板、不够鲜明、不够突出、没有典型性,这是为什么呢?也可以说是因为我们在通过典型事件、典型动作和语言来刻画典型性格这一点上,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应有的知识。

  我们常常看到在剧本的第一页,人物表上写着:甲、老奸巨猾,乙、性情暴躁。但是,这种性格只写在人物表上作为注解,而没有把甲的奸猾和乙的暴躁在动作、行为、语言、细节描写中刻画出来。为什么?一句话,我们的本钱还不够。

  描写人物的简单化的例子很多,如:描写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常常看到“两条又粗又黑的小辫子,一对又亮又黑的大眼睛,穿着一件花布衫”,这几乎成 了一个公式。其实漂亮的女孩子也可以不梳小辫子,也可以不穿花布衫,假如描写得好,小眼睛也一样是迷人的。为什么老这样写?因为缺乏描写的本钱。

  赵树理

  我想谈谈材料与创作的关系。有几位同志提出,“曾被新事物感动过好多次,想写,也非名利主义,只是写不出。”我想把我对小说材料的理解谈出来, 作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材料在自己的记忆里,有整块的,有化了的。整块的就是真人真事,化了的就是某个人或某一类人物的一连串的特殊(不是一般)印象。整 块的材料在我说来用处不大(特别是真“事”),因为它不是为某一个主题而产生的;而某一个主题也不可因为迁就它而缩小其普遍性。化了的材料虽然在脑子里或 者笔记本里查不出来源,但是积累得多了是“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主题要求它干什么它就能服从命令。我们碰到一个生环境,或者出了个什么事故,便可 以想想让自己的父亲在场应有什么表现,哥哥在场应有什么表现,爱人在场应有什么表现,而真要是让他们来了,他们表现的会大体上和我们想象的差不多。

  张光年

  文学作品应当通过典型性格的创造,揭示一定的社会历史现象的规律性。强调描写社会现象的本质,要求作家在创造典型的时候,通过典型人物的活动表 现出某种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只强调描写社会现象共同的规律性,不强调从生活出发,通过精心选择的个别现象,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表现 生活的真理,这也会鼓励公式化的描写。就我们的某些公式化的作品来看,有些描写农业合作化和描写工业题材的剧本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格式,形成了难以突破的框 子,不就是和作者只注意共性,不注意生活特性的描写有密切关系吗?

  马  烽

  一个作家,如果对生活缺乏深刻的理解,不敢大胆地揭露生活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作家的笔没有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而又完全抛弃了丰富的生活,把人物禁闭在一个狭小的框子里,这样,无论如何不可能刻画出那种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来。

  作品中每一个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都是作家对于生活长期的感受,经过一番艰苦的劳动,逐渐形成的,如果缺乏实际生活,绝不可能写出那种性格鲜明 的人物来的。但为什么有些作家,譬如有些工农出身的青年作家,生活经历很丰富,却写了一些概念化的人物呢?我想主要不外以下三个原因:其一是受了这种概念 化创作方法的影响,以为刻画人物性格,只有采取那种配方的办法;其二是由于自己文学修养差,创作经验不多,不知道如何来表现人物性格,不善于从多方面,通 过一些恰当的细节来描写;其三是由于懒惰,缺乏一种大胆的创造性,因为按那种处方配制,是一种最省力的办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