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作品在线 >> 在线阅读 >> 《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 >> 正文

第一章 跨文体写作与老舍戏剧的独特性(8)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12日14:21 来源:中国作家网 陈军

  很多学者都把老舍的《龙须沟》、《茶馆》的结构与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曹禺的《日出》混为一谈,认为都是横剖面式结构或称之为“人像展览式”结构[84](霍洛道夫在《戏剧结构》中提出两种戏剧结构:锁闭式和开放式。顾仲蠡在《戏剧编剧理论与技巧》中又加了一种,即人像展览式结构或横剖面式结构)。现在的中学教学参考书也采用这一权威说法。但我认为,《龙须沟》及以后的《茶馆》除了具有横剖面式特征以外,还有明显的线式特征,而这一特征在《日出》、《上海屋檐下》中却不明显。《日出》和《上海屋檐下》只选取一个生活剖面来写,在这一剖面上时间进展是很快的,《日出》剧情发展的前后时间在一个星期之内,《上海屋檐下》的时间则更为集中,它的三幕戏写的是一天的生活:从上午八时至夜晚。而《龙须沟》的时间拉得很长,从解放前写到解放后,这是因为《龙须沟》不只写了一个剖面,而是三个剖面:解放前一个剖面、解放初修沟一个剖面、解放后沟修完成一个剖面,三个剖面之间有一定长度的时间间隔,作者用主题与人物的一致把这三个剖面贯穿起来。可以用一个图来表示:

  所以说《龙须沟》或《茶馆》是横剖面式结构(或人像展览式)是不准确的,没有把它与《日出》《上海屋檐下》的结构区分开来,应是面式和线式的结合。同时,我还有一种感觉,每一剖面即是一部戏,三幕戏即相当于三部横剖面式戏的组合。这就便于我们理解老舍戏剧独特的“第一幕”现象,即学术界对老舍《龙须沟》和《茶馆》的第一幕比较称道,曹禺称赞《茶馆》的第一幕是“古今中外戏剧中罕见的第一幕”[85],焦菊隐也对老舍的第一幕倍加推崇。实际上老舍的第一幕即是一部戏,其特点是:上手较快,情节发展迅速,冲突迭起,尤其是第一幕就有高潮。而传统多幕剧的第一幕则主要是交待剧情,说明人物关系,设置悬念,为戏剧冲突的发展奠定基础,戏剧冲突的高潮和精彩之处应当在后几幕才出现。当然,三部横剖面式戏的组合需要剧作者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组织能力,尤其是需要有独幕剧创作的深厚功底,没有大手笔是做不到的。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龙须沟》的文体突破,这种突破与修沟这样棘手的题材所提供的契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坚持不摹仿别人,把小说的长处带到戏剧中来有关。可以说,在《龙须沟》中小说与戏剧两种不同的文体有了创造性的融合与沟通,一种可以称之为“小说体戏剧”的雏形已经诞生。《龙须沟》的缺陷在于:受政治影响,为了给北京市政府歌功颂德,结构上仍有对比痕迹,前后两个主题,两种性质的矛盾冲突,到了戏的第三幕,人物已不再行动,只是一味地感谢,最后在“毛主席万岁”声中结束。同时,三个剖面的选择也有问题,尤其是后两幕没有区分开来,也不典型。但《龙须沟》文体突破和创造无疑为下一个驼峰即《茶馆》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两个驼峰之间还有一道明显的凹陷。

  (二)、政治对文体创作的干扰

  本来按照《龙须沟》这样的探索写下去,人们有理由相信,老舍必将很快地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老舍接下来写的几部剧作《一家代表》、《生日》、《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红大院》等剧作,不仅没能保住原先的水平,而且还出现了艺术滑坡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左”的思潮在作怪。建国初期的三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批判运动(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给文坛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它直接导致了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片面理解,即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直接表现党的方针政策等,而在这股潮流中,老舍更是身先士卒、唯恐落后。可以说,政治对老舍的影响已达到了“身体化”的程度。[86]胡挈青在《老舍剧作选》后记中回忆他说:“他曾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讲台上大声地说过:‘我本是个无党派的人。可是,今天我有了派。什么派呢?歌德派。’他把自己称为歌颂共产党的功德的‘歌德派’,把自己的作品叫做‘遵命文学’。”[87]

  政治对这一时期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政策的图解和公式化的写作

  党内强调民主政治,老舍有《一家代表》;政府大搞“三反五反”运动,老舍就有《春华秋实》;国家号召开展劳动竞赛,老舍写了《青年突击队》。骗子“李万铬”事件发生后,罗瑞卿希望把它搬上舞台,老舍立马写了《西望长安》,比《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一个大骗局的前前后后》(1956年3月1日第二、三版)的详细报道还早两个月。同时,在具体写法上也出现写运动过程的公式化套路。《春华秋实》就写了“三反五反”怎么发动、怎么检举揭发、怎么打虎、怎么又斗争又团结的过程,最后是给运动作总结。《青年突击队》也写了劳动竞赛的过程。后来的《红大院》也是写“城市人民公社”成立的过程。

  2.露骨的歌颂和理想化的描写

  在《一家代表》中,程壮生就说:“妈,多看看毛主席!中国有多大,他的心有多大;世界上有什么新思想,他就有什么新思想。”像这种感激赞叹在他的多部剧作中都出现。同时受“两结合”创作的影响,老舍建国以后的剧作开始有了理想化的描写,写光明和畅想。例如《红大院》中对“共产主义大楼”和“人造卫星”的遐想与议论。

  3.不敢写冲突、写悲剧,也不敢讽刺

  1950年代苏联文坛曾流行的“无冲突论”一度时期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坛。即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敌我冲突,只有人民内部矛盾,而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并不构成真正的冲突。而且这种矛盾可以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得到圆满的解决,先进力量即使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失败和痛苦,但最后终究会得到胜利。因此,就很难用悲剧样式来反映人民内部矛盾。这种“无冲突论”和“社会主义无悲剧论”也直接影响着老舍的创作,在他那些写运动过程的公式化的剧作中,无冲突的影响是明显的,为了增加紧张性,只好在戏剧最后人为设计敌我矛盾,而建国后老舍没有写一个悲剧也是事实。同时政治的魔掌使以幽默见长的他也不敢讽刺,这在《西望长安》这部讽刺剧中非常明显,本来讽刺的对象应该是官僚干部,而不是李万铭,这才有警醒作用,但老舍却不敢讽刺党的干部,这就有了讽刺的错位和讽刺力度的不足[88]。

  (三)、《茶馆》——成功的“小说体戏剧”

  1957年《茶馆》的成功问世可以说是偶然的,也可以说它是必然的。说它是偶然的,是因为《茶馆》的前身是《人民代表》,也是配合政策宣传的戏,要不是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的提醒和建议,也许就不会有《茶馆》的诞生(具体分析放在以后讲)。

  说《茶馆》的成功是必然的,则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找到了自己的艺术立足点

  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要他专以《人民代表》的第一幕茶馆为背景和内容写,也就是让他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生活。他自己就曾说过:“从我解放后写的那些剧本来看,旧人写的好一些,新人就不那么好。原因是我和工农兵接触的不多,对他们的生活、思想感情不熟悉、不了解。这样,写起来就非常困难。”[89]而《茶馆》是写他所熟悉的旧社会的人和事,这就使他找到了自己的艺术立足点[90]。董健在《关于十七年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中说:“作家和某项科学的研究者不同,他首先是对‘全社会’进行观察和体验。但是,对生活材料的占有和选择,对社会人生观察、描写的角度,各个作家互不相同,他们历史地形成了各自特有的优势。只有避其所短,发扬优势,才会成为有独创性的作家,这就是所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立足点’。”[91]可见找好自己艺术立足点对一个作家创作来说至关重要,老舍自己就深有感触地说:“最近我写完了一部新剧《茶馆》,刊登在新的双月刊《收获》上。”“我在描写他们时恢复了我的‘个人风格’,而且写起来轻车熟路。这又一次向我表明,充分理解素材有多么重要。我写起过去仍比写现在更得心应手。”[92]

  2.政治环境的宽松和主体精神的张扬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