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2013年《民族文学》作家翻译家改稿班 >> 正文

《民族文学》蒙古文版作家翻译家改稿班综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04日09:41 来源:中国作家网 永 花

  求真务实 力促精品

  《民族文学》蒙古文版作家翻译家改稿班综述

  日前,由民族文学杂志社和内蒙古作家协会主办、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协办的《民族文学》蒙古文版作家翻译家改稿班在呼和浩特市举行。在为期5天的 活动中,与会的30多位作家、翻译家回顾了《民族文学》在扶持少数民族作家、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营造少数民族文学家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作出 的积极努力,并结合《民族文学》蒙古文版创刊以来的翻译出版工作进行了深度交流,还请专家授课培训,探讨提高文学翻译质量和推动蒙古文母语创作等问题。

  《民族文学》促进多民族文学的发展

  在中国作协的领导下,民族文学杂志社通过多种途径、多项措施来促进民族文学的发展。

  内蒙古文联主席巴特尔说,近几年来《民族文学》先后多次组织召开改稿班、研讨班、笔会等活动,为推荐精品、推出新人进行了切实的努力。《民族文 学》6个文版凝聚着56个民族的作家和翻译家的智慧和心血,更凝聚着“《民族文学》人”对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勇于担当和真诚奉献。中国作协把2012年定 为少数民族文学年,并组织开展了各种活动,充满了温暖的诗意和积极的力量。行进中的美丽中国,正给予古老的、多元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学更多积极的关爱和扶 持。用母语创作的各少数民族的优秀作品,是中华多民族文学的瑰宝。以蒙古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为根,将在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的沃土中长成参天大树的蒙古族作 家、翻译家汇聚一堂,探讨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如何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如何在民族文化多样性中谋求发展,这对于作家和翻译家的成长 具有重要的意义。

  宁夏作协创研部主任李进祥认为,《民族文学》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作家,对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民族文学》杂志 承担的不仅是一份刊物的责任,而且是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联系的纽带、进步的动力。《民族文学》编辑是很多少数民族作家的良师益友。《民族文学》所作 出的努力必将对少数民族文学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回族作家用汉语创作,但由于信仰和地域等因素,宁夏回族文学显现出特有的风格:传统、质朴、安静、洁净。 蒙古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敬重,令人敬佩。对于自己的作品能够被译介到蒙古文读者当中,感到很高 兴和荣幸。

  重庆市作协副主席何炬学谈到,《民族文学》为全国的少数民族作家提供和营造了一个作家之家的氛围和环境,让少数民族作家有一种亲切的归属感。包 括自己在内的很多重庆作家都受到了《民族文学》的扶持。《民族文学》长期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全面地在做繁荣和推进少数民族文学的工作,5个少数民族文字版 的创办,就是一个重要的实践。

  在新疆日报社蒙古文编辑部译审索苏尔看来,《民族文学》蒙古文版是一个以精品译作为生命力的纯文学刊物。4年来,培养和扶持了很多优秀的翻译 家,将全国各民族作家的精品力作翻译成蒙古文,拓展了广大蒙古文读者的视野,而且在母语创作的引进、借鉴和提升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对各少 数民族文学精品的翻译是一个民族意欲开拓自己的文化前途、丰富自己的精神营养所不可缺少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刊物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之一。一个民族所 拥有的高质量、高层次的文学刊物是对这一民族的精神宽广度的拓展,对这一民族的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和审美认知模式的嬗变。一份刊物的存在对一个民族的文化 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严把翻译质量关,繁荣蒙古族文学

  内蒙古文联原副主席哈达奇·刚谈到,《民族文学》蒙古文版刚创刊的时候,只限于原样翻译同期的汉文版《民族文学》,但很快就作了调整,不仅从全 国报刊中选择出优秀汉文作品,而且增加了转载各地蒙古文文学期刊刊发的优秀母语作品的栏目,使得《民族文学》蒙古文版很快从一家纯译文期刊变成既有译文又 有原创作品的综合性文学期刊,从而奠定了其国家级蒙古文文学期刊的地位。他建议,如果在现有“母语佳作”栏目之外再适当扩大刊发原创作品篇幅,增加一篇本 刊首推的母语原创作品,并且排在头条,那么必将成为一家相对独立的综合性蒙古文版《民族文学》。哈达奇·刚还谈到,几年来,《民族文学》蒙古文版用心培养 译者队伍,严把译文质量关,聘请翻译大家对译文进行一字不苟的审校,使得译文水平一期比一期好、一年比一年有进步,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然而用文学翻译 的标准来衡量,有的译作虽然译出了原作的内容、情节和文字,但忽略了读者的审美需求,看似与原作句句对应,找不出什么遗漏,可就是看不到原作的意境,感受 不到原作的艺术感染力。翻译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深刻理解,需要精准地表达出原作的深层文化蕴涵,需要精雕细刻,对每一个词和每一个句子反复推敲。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文联翻译家斯琴巴雅尔看来,文学翻译是苦差事,作家和诗人精通一种文字便可以写作,而翻译家至少要精通两种文字才可 以进行翻译。通过这几年的文学翻译实践,他深深体会到文学翻译工作者只有坚持学习,不断地提高知识水平,才能提高翻译质量,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优质精神食 量。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业务处副处长哈森表示,要做好汉蒙文学翻译,译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双语水平、文学素养,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遇到疑难问 题要有多查多问、不折不挠的精神。前提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学审美能力,看准选准所要翻译的作品,好的原文是翻译取得成功的一半。同时,对文学、对翻译、对文 字要有敬畏之心、热爱之心。她认为,这次的改稿班格外重要,大家可以沟通交流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互相学习,提升自我,以便今后更好地致力于《民族文 学》的翻译工作,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研究创作与翻译规律,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蒙古文室主任阿拉坦巴根说,《民族文学》在“民族风格、中华气派、世界眼光、百姓情怀”的办刊方针指引下,不断推出精品力 作,发现培养少数民族文学新人,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宝贵阵地。《民族文学》蒙古文版创刊4年来,以其较高的翻译水平,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和赞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作为《民族文学》蒙古文版的译者和审读员,他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文学翻译工作。他认为文学翻译是再创作的过程,涉及两 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再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比原创还要难。但是,文学翻译又是一个给人带来愉悦、带来精神享受的劳动,它会给译者带来无限的遐想和自由的空 间,使人体会到语言的美丽、精神世界的超脱。文学能够净化并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同样,文学翻译更能使人体会到文学的深邃与浪漫、语言的张力与灵动,给人带 来无限的美感和快乐。他表示,自己热爱文学翻译,愿意把自己微薄的力量奉献给它,为办好《民族文学》杂志,为蒙古文文学翻译事业而努力工作。

  评论家胡平则以“创作与感动”为题,阐述文学感染力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并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叙事文学感染力的多种结构模式。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 员肖惊鸿以“民族文化反思与个体经验写作”为题,结合蒙古族作家阿云嘎的长篇小说《蒙古药师》,阐述在个体经验写作中如何反思民族文化。她认为这部作品以 其不同寻常的叙事超越了以往少数民族作家在其文本中对民族地域文化特征的表达,这种民间资源在很多作品中的体现只是表象,或者说还不足以反映民族文化更深 层的东西。而《蒙古药师》似能参透祖先的暗示,在民族话语权的充分运用中,有效地激活了民族文化传统,并通过个体审美经验提升了作品的民族文化内涵,将民 族文化的过去与未来融合起来,使得作家的写作脱离了小文本式的纯文学样态,而转向对大文本式的民族文化甚至人类文明的反思,在价值比对中凸显出文化立场, 从而使个体经验写作实现了价值承担,表现了作家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度思考,重建或重申了民族精神价值和民族文化的尊严。

  朝鲁门、满全、白·呼和牧奇、那仁毕力格、贺西格图、照日格图、杭福柱、海风等翻译家在交流中说,《民族文学》蒙古文版从内文到排版、装帧设 计,都表现出了国家级文学刊物的风范。他们还对文学翻译的要求和标准、译者的水平和态度、用词的规范等方面进行了切磋交流,归纳起来有几点:一是要精通原 文,对原文的了解不够,译文肯定出问题。二是母语水平要高,词汇量要丰富,而且要用蒙古文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表达。三是态度要严肃、认真、负责,对原译文 反复对照和修改,不能增添和减少原文信息,译文要达到不能随意修改或替换每个词的精确度。同时建议《民族文学》蒙古文版要增加编辑力量,加强与其他蒙古文 期刊的联系,进一步提升翻译质量等。

  改稿班期间,《民族文学》编辑和改稿班部分作家、翻译家与鲁迅文学院第四期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学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增进了刊物与基层作者的联系,进一步扩大了作者队伍。(永  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