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青年创作系列研讨 >> 正文

关于类型文学的札记(夏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26日09:3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夏 烈

  新世纪的中国类型文学,脱胎于15年来网络文学的发展,渐次成长为网络写作和大众文学的主流。换言之,它已然可以独自用“类型文学”概念彪炳门第,无需再仰仗网络文学概念的赏赐,沦为一个二级概念。

  历时地看,网络文学潮流是崭新的当下意义上的类型文学崛起的母体,使之在传统文坛的写作尚迷恋于纸质载体及其选拔体制的时候,早一步挽了新媒体的胳膊,迅速赋予了自己在大众文化时代须具备的技术优势、平台优势、传播优势。这些优势,固然与我们所见的类型文学作品的通俗气质更加吻合,但其实也不尽然,并非是天然和无缝的。我的意思是,所谓他们必然在一起也是我们今天回头看时的想当然,真相可能是,另一些人和另一些作品安逸于旧意识形态的巢穴,在理念和机会上都错过了什么——关于这一点,是个大题目,但显然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社会转型中知识分子、作家的人文心理有关,关涉到中国现代性轨迹以及纯文学写作特殊的性格与基因问题。

  就今天的类型文学来说,它在两个方面已经形成过人之处,这两个方面则是从该概念庞大的类型种属中一分为二后所得。在我参与执行的“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的评选条例中,我们把类型文学最简单地分为“写实的”和“构幻的”,职场、官场、校园、军事、言情等都算“写实”,科幻、奇幻、灵异、仙侠等等都算“构幻”。我并不在乎这样的划分是否损失了彼此交叉的类型或事实创作中有很多类型融合现象的具体描述,我只是要表明,由此而生的:一、过人的现实生活认知与表现力,二、过人的未来世界想像与表现力,成为中国类型文学足以立身成事,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这些作品因此具有文化学、社会学和哲学意义上的存在价值,并且有可能经过经典化确立其美学标记。

  由这两项优长我们实际可以肯定,类型文学在当下得以繁荣并赢得读者的主要原因并不仅仅是它早一步实现了与新媒体的融合,它至少还拥有及时的专门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创造性幻想未来的两大功能。如果不嫌抬举,我认为这两大功能既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偏好——人们总是关心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中其他生活圈的运行规则和人物故事,也更好奇于现实生活之外或之上是否还有科学幻想、神话幻想的可能性,以使他们有娱乐甚至有向往和思考的方向;此外,这两大功能又与国家文化战略的建构有着复杂的对位——“服务人民……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我们生活的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新追求,对文艺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胡锦涛)——类型文学在体裁、题材、形式、手段、传播、文化生产力等方面的自由创新确实一时间叹为观止,即便泥沙俱下,却无疑“服务人民”。所以在这一角度上,我们还可以作更深细的思索,以期作介入式的改造。一个参照系比如美国的各种类型片中所传达的国家精神,就是一种文化介入和文化传播的典型。这些,都在引导我们重新理解葛兰西关于“文化领导权”的论述。

  从类型文学研究而言,我过去把类型文学的定义界定于它在主题、题材、模式化及其经典化的过程和特点的表述上,比较忽视它模式化、经典化内部的具体奠基石是什么。现在,我比较确信这些基石中有重要的两项值得深入:一、知识体系;二、快感机制。有关于此的论述,在国内的类型文学会议和私下交流中,同道们都有谈及,尤其是关于“快感”的获得,贺绍俊、邵燕君等诸位都有很好的贡献,但如何通过文本细读透彻其机制,尚大有空间。而知识体系,在自我阅读和读者调研中我发现,它成了类型小说满足大众读者需求的另一重要法宝。无论是写实的作品还是幻想的作品,类型文学的作者们都有意识地构架出一套作品主题、题材所需要的知识体系,比如宫廷典章制度、比如中医中药、比如宇宙学物理学、比如盗墓史考古技术,比如职场规则,比如金融期货,比如人情世故,等等。可以说,优秀的类型文学作者通常都是某一真实的或拟真的知识体系的骨灰级爱好者和建设者,个别达到了行业专家的程度。这令我们想及过去通俗小说大家的知识能力,比如高阳的专业级明清史水平和红学家身份,比如金庸对于江湖世界体制的集大成即确立了江湖叙事的稳定结构模式。这些品质在大多数纯文学作品中显然难以获得。

  从肯定类型文学的知识特点入手,我们却可以发现当下类型文学的知识与价值之间又存在着极大的空白和鸿沟。我的意思是,大量的类型文学作品虽然好看——有知识、有快感,但往往刻意地回避笔下人物和笔下知识的价值观指向,沦为自然主义式的反映。在这种自然主义和零度视角中,生活与想像或者呈现出阴郁、残酷的暗能量,或者呈现为简单快感、暴力美学的“小白”和“YY”。这个问题甚至在比较经典的类型小说中也大量存在:《后宫·甄嬛传》整体文学水平属同类中的佼佼者,但作者会过度愉悦于宫斗本身的阴郁残酷复杂戾气,斗争技巧成为了小说叙事的某种迷恋;沧月的武侠是后金庸时代武侠的一个亮点,但她比较“不喜欢‘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口号”,“我就写他们(小人物)的选择和挣扎。我写我思考到的,悟到的,不懂的我就不写。可能是我不知道大英雄的心态吧。”(《在得到的时候也失去很多:沧月访谈》,《流行阅·幻世》,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这些情况与我们时代价值观的失焦有表里的原因,也与当下类型文学作者对他们写作的理解和定位有关。

  也因此,中国当代类型文学经典作家和作品的序列,还远未定局,值得翘首以待。

2013-7-13于桂苑书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