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青年创作系列研讨 >> 正文

邵燕君:豆瓣阅读:网络时代的“纯文学”移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15日14:36 来源:中国作家网 邵燕君

  2012年,伴随被称为“网络文学第二次革命”的手机阅读的推广,网络文学又开始出现分层、分化的迹象。一方面,随着大量中小学生、农民工等读者加入,低年龄、低层次读者比率的升高势必带来“阅读下沉”;另一方面,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和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倾向,以往网络之外的传统读者也逐渐加入,网络文学不再是专属“网络一代”的文学,网络将真正成为一种媒介载体,各种文学趣味的人都可以在此开辟自己的园地。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网络文学的受众市场本来就是无限细分的。可以设想,既然网络的出现使各类带有亚文化色彩的小众文学(如“耽美文”“同人文”“女尊文”等)有了生存空间,为什么不能为精英趣味的“纯文学”搭建平台?在这方面,2011年底豆瓣网“豆瓣阅读”的创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尝试。

  成立于2005年3月6日豆瓣网(www.douban.com),以书评、影评、乐评为网站特色,截止到2013年6月,网站注册用户数已超过7000万。在豆瓣吸引的大批“豆友”中,1970年以后出生、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白领占绝大多数,“文青范儿”一直是豆瓣网的文化占位特色,因此也被称为“文青养成基地”。以前,豆瓣网文学方面的“文青情结”一直弥散在“豆瓣阅读”的书评和直播贴中。2011年底,“豆瓣读书”的子版块“豆瓣阅读”的推出,则直承文学期刊的发表方式和传统,以鲜明的“纯文学”立场发表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农村题材的小说(如2012年且东的《香蕉林密室》《断魂》,2013年赵志明的中短篇小说集《I am Z》),乡土文学——这一“新文学”最主流的文学传统终于在网络文学的领地有了落脚之地。

  “豆瓣阅读”在半年内完成了从免费阅读到付费阅读的模式运行 (2011年11月11日发布个人作者投稿系统,2012年1月19日发布阅读器和免费作品,2012年5月7日豆瓣阅读“作品商店”上线,开始正式发布付费作品),付费系统运行一个月后,付费用户已经超过30万。截止到2013年6月,豆瓣阅读的用户量已超过150万,近500位作者发布作品,上架作品总数超过1000部(总投稿作品约3000部)。

  相对于传统的文学期刊,“豆瓣阅读”最大的突破就在于打破了“圈子化”。借助7000万的豆瓣用户,搭建起一个平台,使“纯文学”的作者和读者能够“互相找到”,发生密切的互动关系。据参与创建“豆瓣阅读”的作品编辑范筒(本名范超然)介绍,“豆瓣阅读”的根本理念是“自出版”,即作者直接与豆瓣发生联系,没有其他中间环节,“豆瓣阅读”作为一个发布平台,使中短篇小说不经过发表、出版,直接被读者通过下载购买(利润三七分,作者七成,豆瓣三成)。不过,为了维持“纯文学”的风格定位,“豆瓣阅读”没有采取大多数文学网站“零门槛”的方式,而仍与传统期刊一样,采取了作者认证与人工审稿的环节。所谓作者认证,是“豆瓣阅读”的投稿作者必须之前在任意期刊发表过两篇以上作品,这样的要求并不能说高,但也说明“豆瓣”提供的并不是一个新手试水的平台。而人工审稿,则是由豆瓣员工在众多稿件中选择可以发表甚至收费的作品,这其实相当类似文学期刊的审核方式。其他绝大多数的网文网站,一般是作者入驻无标准,只要注册账号,即可开始写作,而对于作品的取舍则完全交给读者,能否被认可皆由读者评判。虽然豆瓣编辑的“把关”职能和权力比起传统期刊编辑有所弱化,但并非只是技术管理者,而是要负责对投稿作品的质量进行甄别,质量高的放在首页推广,所以,他们的文学理念和文学素养还是相当重要的。目前几位负责的编辑年纪都不大,范筒称,他们都深受“纯文学”喂养(他自己于2011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是“纯文学的‘脑残粉’”,“我们真心希望能在网络时代给纯文学一个安置自身的空间”。

  “豆瓣阅读”的文学理念和定位更表现在资源组合上。目前,其内容来源主要分组织机构和个人两方面。组织机构方主要包括《世界文学》、《外国文艺》、《环球科学》、《新发现》、《九州幻想》等杂志,也包括“黑蓝文学”(www.heilan.com)、“副本制作”(fuben.org)等态度严肃、多年坚持、有强烈独立精神和实验色彩的民间文学团体;个人方面一部分是向成名作家约稿,另一部分则是作者通过投稿系统投递,通过审订即可发表。

  然在文学理念上“豆瓣阅读”与“纯文学”有血脉亲缘,但在运营理念上则绝不是“背对读者”,而是以豆瓣用户为核心。我们看到,它合作的机构和团体都是在“新一代”文青中有广泛读者和影响力的,而不是仅在主流文坛中有权威地位的“名社”“大刊”;它对个人约稿和投稿的挑选标准,更注重豆瓣网络自身系统的接纳欢迎度。个人投稿的基本是豆瓣的资深用户,挑选的已成名作家,也大都在豆瓣上有自己的“作者小站”(site.douban.com),这些小站基本由作家自己管理,上传新作。从这些小站的被关注度可以印证其作品被豆瓣读者的欢迎度。此外,“豆瓣阅读”和许多相关网站一样,采取了作者与读者直接互动的模式,作者可以随时看到读者的反馈与评价,而读者亦可以与作者进行交流,“豆瓣阅读”几乎所有作者都有属于自己的账号及小站,这样的实质是将SNS(即社交网站)的功能与文学平台合二为一。

  目前“豆瓣阅读”的作者以“70后”和“80后”为主体,他们的写作也有一些代际差别,如范筒编辑所言:“70后作者们大多拥有文史哲一类的学科背景,注重与纯文学资源的对话,风格相对厚重;80后作者在保持纯文学的人文关怀、独立精神的同时,也兼顾‘类型’,他们尤其喜欢科幻、奇幻、悬疑等方式,但是能够保证质量。”不过,这些作者都深通网络的规则和潜规则,熟悉豆瓣文化,和他们的读者共同生长在一个网络文化的“共同体”中。

  “网络时代的‘纯文学’移民”是年轻的研究者白惠元(北大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同时是豆瓣的资深用户)在对“豆瓣阅读”进行采访研究后,提出的一个引人的观点, “以豆瓣网用户为核心,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文学场域。而豆瓣网无形成中成为一个‘门槛’,或者说一个活动的边界,它将有选择地吸收入场者,形成一种有特色的文学生态”。他认为:“这或可看作对网络文学版图的一次重要补白。”( 白惠元、范筒:《豆瓣阅读:网络时代的“纯文学”移民——访“豆瓣阅读”作品编辑范筒》,《网络文学评论》总第3期,广东省作协主办,花城出版社2012年)。

  在笔者看来,意义不止如此。如果“豆瓣阅读”真能形成一个以“纯文学”为旨趣、以豆瓣网为边界、发表—付费—阅读—评论机制完整、作者和读者在“粉丝经济”的意义上亲密互动的“文学场域”的话,它不仅是对网络文学版图的补白,也是对整个当代文学版图的补白,因为它终于建立起来了“传统主流文学”这些年未能建立起来的“小众文学”市场。一旦这个金字塔“塔尖”和大众类型文学的“塔座”对接起来,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也将发生改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