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青年创作系列研讨 >> 正文

吴岩:科幻小说的当前问题和繁荣策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15日14:3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吴岩

  当前的出版状况

  最近,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会在星云网、科幻网推荐的八大奖项候选名单进行了审查,发现了长篇小说44部,中篇小说13篇,短篇小说奖推荐作品89篇,少儿科幻9部。这个统计不很科学,推荐作品也不是出版作品的全部,但整体看,能在一个侧面反映当前中国科幻文学的创作和出版状况。我们估计,当前每年的出版新作量在200部左右,翻译作品也大致在这个数字上。其中四川《科幻世界》的“世界科幻大师系列丛书”、“读客全球顶级畅销小说文库”中的科幻系列、新星出版社的“幻像文库”是三个大的翻译系列,正在比较系统性地将国外科幻文学进行全面引进。

  由于近年来科幻的翻译与新作出版基本上稳定在这个状态上,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科幻已经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时期。出版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读者量在不断扩大,相关科研和推广活动也在加强,一些新作家也正在脱颖而出。与以往其他时间相比,当前不是突飞猛进,也不是停步不前。

  但是,与这种逐渐稳定的繁荣相比,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引起重视。我想从作者的成熟与培养、作品的宣传与推广、国际交流的持续深入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科幻作者的培养

  科幻是一类兼含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复杂文本,它是小说的一种,作家应该象其他类型的小说(甚至主流小说)一样对社会具有深刻的认识。但在这同时,科幻作家还应该对科学技术具有热爱,对科技发展做深度思考。很显然,上述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是少数,而且,科幻作家正在经受年龄的煎熬。在青年甚至少年时代对科技的热爱,对科幻和探索神秘、改进未来的那种激情,有可能在他们逐渐成长、熟悉社会生活之后变得淡漠,而成长对作家是必要的,是他们写好小说的关键。多年以来,中国的科幻文学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就是作者多数聚焦在青年甚至少年群体,这些人的创意性极端突出,但对社会生活的表述就比较肤浅,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鸡肋现象,弃之可惜,其中太多优秀的构想,但食之无味,人物关系和故事太肤浅。最有趣的是,一些作者还不乐意把他们的作品拿给青少年看,成人不成人,少儿不少儿,是科幻小说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

  我对各个时期科幻文学的发展都做过一些研究。在中国,真正成熟的科幻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多数会在40岁到50岁之间被完成。此前,他们可能会因为作品中的突出构想而出名,但要想写得真正感人,真正具有迷人的艺术价值,就需要时间和生活的磨炼。同时,还需要有不断的培养与支持。遗憾的是许多作者因为没有得到这些支持,后期放弃了写作,于是,在即将成熟的当口功亏一篑。另一些作者虽然坚持创作,但一直无法得到有力的指导,水平提高较慢。

  为此,我很希望中国作协和鲁迅文学院能共同协作,组织青年科幻作家的培训班,让他们能接触老作家,接触其他类型的作家,接触文艺理论,在艺术和人生上更多获取。同时,这样的培训班还可联合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给作者提供机会,展现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风貌,这也将有助于他们写出具有中国特色、传达中国梦的作品。

  作品的宣传与推广

  当前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和翻译出版,虽然势头较好,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缺憾。

  第一个是编辑策划人才不足,对这个文类的特征和市场问题认知不足。许多出版社看到了科幻的价值和发展可能性,却不知道该怎么介入,如何介入更加合适。由于不熟悉现有情况,一些出版社也出现了盲目引进、重复引进、相互抬高价格等现象,这让中国的科幻行业蒙受亏损,读者为此付出了更高代价,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创作角度看,当前的科幻题材仍然比较单一,叙事手段也比较少,这跟对科幻文类的整体宣传和普及不足有关。我做过几次报告,说明在我们的分析和研究中,科幻并非一个单一的文类,它庚是一种文学题材/手段/构造方式组成的独特空间,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活动,让作家和读者看到科幻的这种跨文类的广延性,吸纳更多作者进入这一领地。

  第三是文类营销仍然不足。从90年代开始,我们配合《科幻世界》杂志的发行,做过一系列文类营销,取得了一定经验。例如,通过国际会议,通过名人参与,通过传播科技进展,通过抓住国际上的相关事件的契机,对科幻文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使整个文类的销售状况发生过重大改变。这些都在世界上引发过积极的评价。我觉得在作协的参与下,我们还可就这个问题继续深入。例如,可以组织中国科幻作家进入中国科学院,去真正跟科学工作者共同探讨。这一方面能让作者不是坐在家里凭空想象,另一方面也真正看到中国梦在怎样走向现实。

  第四,组织科幻爱好者俱乐部也是当前一个重要的促进发展的环节。科幻作品本身具有认知性,读者希望把弄不清的东西放在一起探讨,这其中,相互认识、联络、讨论、发表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阅读和理解的环节。国内外的许多事实都证明,科幻迷常常是带有正能量的人组成的,他们不相信世界正在进入末日,不相信人类面对种种难题会束手无策,他们期待要用科学和尊严为人类的生存而战斗。上述这些情况在我们看来都是积极的。我觉得重要的是如何去协助这些读者群体的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孕育起具有积极意义的正向的科幻文化。近年来北京出现了“42工作组”上海出现了“苹果核”等科幻群体,他们组织科幻讲座,科幻节,有利地推动了当地科幻读者群体的扩展。一些人还在跟作家的接触中打开了灵感,就此为了作家。

  第五,要给科幻发表更大自由度。科幻是一种讨论未来、讨论可能性的文学。在西方,左派思想家对科幻最为重视。象我们熟悉的詹姆逊、苏恩文等马克思主义者,都对科幻抱有期待。他们认为科幻能够从跟上跳出资本主义体系,能够更好地改进人的生存和社会显示。所以,我认为对科幻的发表应该给更广阔的空间,看重它们所提供的新的可能性,这对创新型国家和中国梦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

  国际交流的促进

  科幻可能是唯一一种具有世界语言、可以更好地跨地区通行的文学品种。今年,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和一些短篇被翻译成外文,正在准备出版。已经发送给一些国外著名作家和书评人进行评价,他们的反映都相当好,我们对此也开始建立信心。科技包含着世界通行的国际语言和时代精神,以这种资源为核心的小说,可能会有较大的世界影响这点正在逐渐被认知。而且,海外华人最近几年逐渐进入各国科幻创作的领地,在各个语种中建立起了功勋,这点也特别值得赞赏。象我们知道的姜峰楠、刘宇昆、麦加玮、余丽丽,和之前已经在美国有名的WILLIAM F. WU等,都获得过英语科幻的重要奖励。我读过他们的作品,应该说从骨子里就带有中国文化的印痕。如何跟这些人沟通,把他们吸引过来,让他们的作品能够回到祖国,同时也让他们的人能更多跟祖国的作家相互接触,这是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双向循环所必须的。这几年我们出国访问期间,只要有机会就跟他们见面。我发现他们对国内的变化很非常兴奋。一些人还在自己创作的同时,大力翻译和推介内地作品,甚至在翻译方面还获得了世界奖。还有一些外国学者,他们对中国科幻情有独钟,作了大量研究,且四处推广中国科幻。

  我觉得所有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一个以研讨中国科幻、奖励华人科幻创作为核心的国际会议。中国作家协会应该去主办这个会,在这个会议上要邀请和表彰海外学者和作家的贡献,要继续鼓励他们创作、翻译,弘扬中华文化。也要让他们多回来跟内地作者见面,相互交流,同时,多向外国推荐中国科幻作品。在会上,内地最新出版的外文版科幻图书,也将有宣传活动。有条件的时候,这个会议还将变成一个国际性的大会,可在华人科幻作家或研究者较多的地区(如北美)跟内地轮流展开。我想用一句老作家叶永烈先生的话来结束这个讲话,他说,很有可能,比起其他的文学类型,中国科幻能更早地走向世界。我加上一句,从过去100年的发展来看,科幻确实是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还将继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中国的最新讯息传达给世界。

  (作者为北师大教育学部科幻与创意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科幻作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