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胡冬林定点深入生活研讨会 >> 正文

孙德全:在“胡冬林定点深入生活现场座谈会暨 《狐狸的微笑》研讨会”上的讲话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20日17:27 来源:中国作家网
孙德全发言孙德全发言

  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座谈会,感谢吉林作协和《作家》杂志社为会议所作细致周到的工作。

  今天的会议有一些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作协创联部主办召开的“生活与创作”系列现场座谈会的第一场。

  召开现场座谈会的想法,是在中国作协组织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产生和成型的。几年来组织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过程,让我们发现,在作家扎根生活、采访和创作的过程中,有太多经验值得梳理;在生活与创作密不可分的关系里,有太多问题需要探讨;而作家在勤苦采访、深入体验之后创作完成的作品,也的确需要深入座谈、关注评议和推介,来让更多的人发现其价值。基于上述几种原因,我们产生了为参与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的部分作家召开座谈会的想法,希望借会议之机,评析作品、探索深入生活的新方式、扩大作家作品的影响力,也鼓励和号召更多作家深入生活。

  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对此类座谈会的形式也有一些特别的想法:

  首先,座谈会的主题将始终不偏离“生活与创作”的关系,正如我们对它的命名。这也让它与时下文学界常见的作品研讨会区别开来,它不是就作品谈作品的象牙塔里的会议,它必须和作品本身一样,紧贴生活的脉搏。

  其次,座谈会的参与者将不仅仅是作者和评论家,它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纳作家、读者、出版方,甚至作者的采访对象、作品人物原型等参与其中,真正形成一个“生活与创作”的可以对话的场域。“生活与创作”系列座谈会,集合的将是与作家作品有关的各方面人群,它可以提供关于作家作品更全方位的信息。

  同时,“生活与创作”现场座谈会要有“现场”性,我们的作家评论家都要回到作品诞生的地方去,要回到生活本身之中,所以,会议都将选择在作家深入生活的现场召开。

  最后,召开“生活与创作”现场座谈会的作家,应该在深入生活与创作上具备典型意义,他的创作必然是紧贴现实的。唯有如此,才符合“生活与创作”的主题,才具研讨价值。

  当然,我们的上述一些想法也是在几年来的摸索实践中逐渐成型的。在这过程中,有两次类似的现场座谈会的成功召开给予了我们经验和启迪。第一次是2011年在辽宁丹东看守所召开的作家李迪深入生活现场座谈会暨《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研讨会,第二次是2012年在江西赣州信丰县召开的作家张品成深入生活现场座谈会暨《红币》研讨会。作家李迪和张品成分别参与了中国作协2010年和2011年的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李迪在丹东看守所深入生活期间,八下看守所、两次在看守所过春节的经历在文坛一度传为佳话。张品成是一位擅长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在江西革命老区定点深入生活让他找到了新的着力点——革命战争年代的金融问题,并由此创作出长篇小说《红币》。两次现场座谈会都在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所在地召开。“现场感”是这两次座谈会给与会者最深刻的感受。现场座谈很好地总结了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成果与经验,取得了预期效果,并被证明有助于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工作的协调管理,有助于对作家作品的推介与宣传。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也坚定了我们将这种座谈会的形式确立下来的想法。

  2012年底,在总结组织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工作实施三年的成果和经验时,我们将这种座谈会的形式和意义汇报给了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并上报中宣部。“生活与创作”现场座谈会的形式由此得到中宣部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的肯定和支持,得以正式确立命名,并以今天胡冬林定点深入生活现场座谈会暨《狐狸的微笑》研讨会为始,正式启动。“生活与创作”座谈会也将作为中国作协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进行下去。

  2010年开始实施的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是中国作协在新的形势下,对组织作家深入生活新形式的一种探索。该项工作当年在中宣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得以启动,2009年开始筹备之初,刘云山同志就对此项目工作方案作出了重要批示:希望参加深入生活的作家“真正下得去,蹲得住,有收益”。项目自实施以来在文学界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今年已进入第四年。

  组织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工作此前中国作协从没有过,几年来,中国作协和作家们一起,和作家们定点的各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一起,“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的改进充实,逐渐的把这项制度发展完善。作为一项与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相呼应与配合的、从国家层面引导创作方向的重要举措,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一直将工作目标落实在鼓励和引导作家“走出去”、“沉下去”,将工作重点放在大力倡导现实主义写作的层面上。

  四年来,我们每年从全国各省一级作协、文学刊物等单位申报的百余名作家备选名单中,遴选出一些有创作实力、完整的创作计划和迫切深入生活需要的作家入选该项目。入选作家按照创作计划,进行有目的的“定点”深入生活,期间中国作协对他们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宣传侧重。四年来,已有共计129名作家参与该项目。今年,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又进行了一些改进,比如增加鲁迅文学院作为申报单位以吸引更多青年作家参与,比如进一步扩大项目规模,从前三年的每年20-30名作家入选,到今年有57名作家入选等等。

  四年来,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工作的成果也是显著的。这首先体现在更多作家都以身体力行的实践表明,定点深入生活不仅仅是收获创作素材的一种方式,更大意义在于认识到现实之于创作的重要,以及对作家今后创作走向所具有的指导作用。“生活是创作唯一源泉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一些省市作协也开始开展类似活动。此外,定点深入生活工作催生了一批优秀作品并不断在各种奖项评选中获得认可:已出版和即将出版长篇作品30多部,已在各大文学期刊、报纸上发表中短篇作品100余篇、以及电影、电视剧、话剧剧本共9部。作品题材涉及城市、乡村、工矿、林场、环保、民间文化、革命历史等多方面。同时,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对各地文化建设也具有一定意义:作家下到基层,凝聚了当地的文学力量,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创新,带动了各地的文学创作氛围,繁荣了基层文化建设。

  胡冬林就是2010年第一批参与我们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作家。他选择的是在长白山一带的森林林场定点深入生活,创作以自然、生态、动物等为题材的散文作品。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赋予文学创作美丽的灵感,文学史上也闪耀着不少以自然风物为题材的经典之作。梭罗在湖边小屋写出了《瓦尔登湖》,陶渊明归隐写出田园生活的诗篇……自然美如斯,要留存于笔端,没有作家长时间的、真诚的与大自然的相处,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我们非常高兴的看到,作家胡冬林也正是身体力行着这样一种创作立场:长时间的、真诚的、饱含敬意的沉浸于生活之中、沉浸于大自然之中,以“在场”的方式为创作“保鲜”。多年来在山间林场的活动、观察和体验,让他对各种动物、万千植物都能视若珍宝、如数家珍,就如他所说“学会用情感的眼睛去观察动物”,这使他的文字超越了摹景状物的表层,而直叩生命的本真。对生命、对自然的纯粹情感和朴素敬意,让作家胡冬林的眼光更高,高到超越了所有的世俗,也让他的姿态更低,低到和虫豸草芥平齐,这是生命本质意义上的平等,也只有这种平等可以让胡冬林写出这样的文字:“草食动物都有一双仿佛总在流泪的双眼”。

  我尤其想说的是胡冬林的深入生活和创作给予我们的两点启示:

  其一、作家深入生活是一个长期的、有意识的过程。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旨在鼓励和倡导更多作家选择贴近生活与现实的创作,它重在鼓励和引导,而更长时间、更广范围的深入生活还需要作家自己去实践去完成。胡冬林早在2010年参加定点深入生活项目之前,就已经有目的的深入生活多年,长时间的体验和积累是他进行文学创作的基础。

  其二、作家深入生活的意义在于让生活、让大自然来帮助作家增加积淀与阅历,来陶冶作家的情操,历练作家的心性,提升作家的思想境界,培养作家对真善美的感知能力,这其实比获取一些创作素材要重要许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