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重点推荐 >> 正文

《空手套白狼》(10)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16日15:04 来源:中国作家网 彪叔

  一行人来到湖边,只见烟波浩渺,波光粼粼。深蓝的湖水拍打着湖岸,溅起白色的浪花,真有到了海边的幻觉。湖的对面就是一望无际的毛乌素沙漠。湖边有两峰骆驼在招揽游客。骆驼的头上插着红缨缨,额头和两耳装着三面铜镜。李海峰思忖道:这不正是信天游《赶牲灵》里唱的“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那个灯”吗?只不过这里是骆驼。湖边设有码头,有数十条船停泊在码头边,随波浪起伏。船开往湖心岛。“这湖有多大?”王建国问。“有60多平方公里。你们看这边,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湖岸线有四十几公里长。要不我们转一圈。上车吧,风太大 。”李海峰问道:“这里海拔有多高?水很深吧?”“少说也有一两千吧。海拔我还真解不下。水深据说有八九米。” 刘行长回答。

  晚上住在神华大酒店,神木农行安排的。听刘行长说,论喝酒,神木人不仅酒量大,而且酒风剽悍,有蒙古人遗风。王建国与李海峰交换了眼色,因不胜酒力,心里就有点忐忑。“你们不必紧张,你们是我私人的客人,没让他们陪。吃完饭酒店有最能代表神木、府谷民俗民间文化的‘二人台’表演。我两个挑担都是神木人。”刘行长说 包房名叫“中南海”。刘行长一一介绍,握手寒暄就座。刘行长对陈局长说:“今天你是老大,说几句吧。”陈局长说:“好,我们神木家乡人热烈欢迎王总和李博士。酒咋喝?”他问郝检察长。“当然是神木规矩,入乡随俗嘛。你说呢?”球踢给刘行长,刘行长说:“大家都不是外人,那就唱酒曲喝吧。红火(驼城方言:热闹)!让香港的朋友见识见识咱们的酒风吧。”陈局长起身端了一盘盘酒走到王建国、李海峰旁边,现编现唱道——

  骑马难遇硬塄塄

  咱们难遇这么一阵阵

  山丹丹开花背斜畔红

  喝酒的外商是富翁

  “编得好!”刘行长、郝检察长鼓起掌来了,王建国、李海峰也站起来,一人喝了三杯。这种盛情不喝多对不起唱曲儿的人啊。“该郝检了。”刘行长点将。郝检说:“我没有陈老大会编,我来现成的,是《拆字贯成句令》——

  品字三个口

  水酉字成酒

  字成酒,口口口

  劝君更进一杯酒

  王建国、李海峰端起盘盘里的酒,每人又干了三杯。“慢点慢点,你们多吃菜。”刘行长笑着对李海峰夫妻说。李海峰脸上红扑扑的,这就有点晕了。

  轮到刘行长了,他声明自己是驼城人,不太会唱酒曲。郝检哪能让步,逼着他霸王硬上弓。王建国说:“我俩酒量都不行。这酒曲太好玩了,你们仨比试吧,我们来欣赏。”刘行长说:“这多不好意思呀?好吧,我来挑战郝检,陈老大做评判。”刘行长起——

  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沟

  几十几道沟里卧土牛

  土牛头朝哪边卧

  尾巴插在哪个州

  郝检张口就来: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沟

  九十九道沟里卧土牛

  土牛头朝东北卧

  尾巴插在苏杭州

  陈老大评判说:不相上下,打了个平手,你们接着来。刘行长又唱道——

  什么上来一点红

  什么上来像弯弓

  什么上来成双对

  什么上来黑洞洞

  郝检“哼”了一声,清了清嗓子——

  姑娘的嘴唇一点红

  细细的眉毛像弯弓

  姑娘小伙成双对

  红缎被子盖住黑洞洞

  好!没想到郝检机智而又幽默。陈局长笑问李海峰该判谁赢,李海峰笑着说:“郝检赢了。”陈老大罚刘行长喝三杯。郝检说:“他喝二,我喝一,不服再来。”刘行长喝完酒,还真不服气。他又来了——

  四方城里有什么堂

  几道柱子几道梁

  什么人儿上面坐

  什么人儿下面念文章

  郝检想了一会儿,对不上来了。他对陈老大说:“认输,我喝酒。你来对。”陈局长说,这还不简单,张口就来——

  四方城里有庙堂

  九道柱子十八道梁

  皇帝老儿上面坐

  孔夫子下面念文章

  该刘行长喝酒了……他们你来我往,慢慢就开始戏谑起来了——

  拦羊嗓子回牛声

  一声将起个母猪掀墙根

  掀倒墙,压死羊

  一家叫我打新墙

  一家叫我赔绵羊

  黄土埋在脖子上,

  还是十几岁的老样样

  喝上烧酒胡瞎想

  小心孙媳妇打耳光

  酒坏君子水坏路

  神仙离不了酒的够

  酒不醉人人自醉

  不要借酒胡日鬼

  9点开始有“二人台”的节目,刘行长他们三个挑担弟兄还没尽兴,王建国说:“你们接着玩吧,我们看节目去了,失陪失陪。”王建国和老婆正好逃避喝酒,乘机离席了。

  二人台本是流行于内蒙古以及山西、陕西和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剧种,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因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形式,故叫二人台。而在晋北、冀西北、陕北和内蒙中西部却演变成一种曲艺,用笛子、四胡和扬琴等器乐伴奏,由二人一丑角和一旦角对歌对舞。代表作主要有《走西口》、《走出二里半》、《打樱桃》等,其中最著名的要算《走西口》。

  黄土高原上的“走西口”不单单是流行于晋陕大地的一首凄美的民歌,而是存在于黄土高原上近三个世纪中的一段悲惨的历史现象,是陕北和晋北流民的生离死别的一部苦难史的高度浓缩,千年苦难史,百年移民潮。有人考证说,“走西口”、“走口外”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产生于晋西北的河曲、保德和偏关三县;雁北的朔县、平鲁、左云、右玉和山阴五县;陕北的府谷、神木、驼城、横山、靖边和定边六县。从明末清初到新中国成立,一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难苍生,告别黄天厚土,舍下妻儿老小,一步一回头,踏上走西口这条生死未卜的谋生之路。西口一般认为是山西右玉县的杀虎口,这条路线主要是晋商将粮食和日用品运往边关以换取盐引,并向内蒙、新疆等地输入货物;随着晋、陕、甘、宁大量的流民涌入,后来又泛指走出长城西部各关口去内蒙向蒙民租地耕种或进入大漠私垦的汉人。

上一页 1 2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3 24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