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今日批评家 >> 今日关注 >> 正文
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境遇,在传统的三个维度上的创造仍有相当的空缺。在20世纪中国历史的重写和重估上,《白鹿原》《生死疲劳》《蛙》《圣天门口》《秦腔》《废都》《受活》《兄弟》《风和日丽》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令人印象深刻,但更多的历史清理还远未完成,大抵是阉割和隐喻的曲折书写;都市的人际现实则大大地赶超了文学所表现的,安妮宝贝、慕容雪村、卫慧们笔下的“私人化”“妖魔化”“欲望化”都市既填补了都市文学的空白,又可能只是抽象了都市的一种情绪,那么都市中别的崭新的情绪呢?“今后中国文学的成败,取决于能不能写好城市”“今天,中国正经历着规模空前的都市化运动,狄更斯和巴尔扎克笔下的伦敦、巴黎,不过三四百万人口,而在中国,城市几百上千万人口有不少,中国作家如何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我觉得中国作家正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12】;在自我身体与心灵的探索方面,张悦然、笛安、七堇年等青年作家所继续的一些“私小说”还未浓酽到当年陈染、林白的程度,当我体会过与她们同龄的日本芥川奖得主——清淡如青山七惠、狂野如金原瞳之后,我以为,这种自我的探索还可以更深邃、精准、个性、细节。有趣的是,非传统文坛作者其实一直在补充某些空缺,除了上述的安妮宝贝、慕容雪村之外,官场小说、职场小说、都市言情小说乃至网络历史小说,一直都在提供传统文坛缺乏创造的那个部分。《侯卫东官场笔记》是一部当下中国官场的百科全书,它留下了时代真实的写影,它同样是一部写当代基层青年奋斗的成长小说,充满了向路遥《平凡的世界》致敬的意图;《杜拉拉升职记》填补了我们对都市职场的认知空白,好看地将职场规则和成长、爱情调和一炉,完成了对都市“白领”阶层的一次缩影;关于新媒体时代人际故事的《网逝》,当它被改编成陈凯歌电影《搜索》时,我感觉它与传统文坛最有媒介敏感的刘震云的《手机》相映成趣,成为极具时代特点的标志性文本;而六六,作为畅销书和类型小说作家出场,却以《双面胶》《蜗居》《心术》一次次扣住了生活热点,成为影视改编的热选并完成了与大众最有效率的交流……虽然这些创作都可能缺乏所谓文学自觉,无法满足精英小众对于文字“讲究”的诉求,但是,如何理解两个文坛中的多层次互补性,是我们重建当代文学生态的一个好视角。
但我要说的是,在文学未来学中,必须看重人与宇宙、人与自然这两个维度的位置。科幻文学、奇幻文学、生态文学因此都应该进入主流文学视野,而不因其“怪力乱神”或“非我族类”加以排斥。中国重要的文学作品将诞生于此,这类文学作品将直接使中国作品与世界作品同步。这种同步性、世界性不正是文学未来学要追求的结果吗?中国作家在清理自身复杂历史和现实样式的同时,理应直接接着世界文学潮流进行创作。比如托尔金《魔戒》式的文明批判内涵的奇幻小说,比如多丽丝·莱辛式的科幻小说,比如帕慕克式的反侦探小说,比如村上春树式的异度空间小说——他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海边的卡夫卡》《1Q84》中不断地创造与现实迥异或错乱的异度空间,寄托了某种有意味的形式乃至政治隐喻,但这种构思其实直接来自于物理学对于空间理论的猜想。受这种空间理论影响的小说和绘画名作不计其数,各位可以参看各种物理学科普读物和科幻小说史,只是我们原来囿于单向度的三维文学世界过于不求甚解了。
所以我想强调,未来的文学创作将会要求我们提升到一个新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过去文学的三维世界犹如古典的物理学,在一个范畴内它依然有效并长期等待我们精耕细作;但未来的文学创作将关怀更高级的维度,探索新的生命特征和我们的关系,恰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之后的物理学。一个有启发价值的参考来自美籍日裔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的物理学著作《超越时空:通过平行宇宙、时间卷曲和第十维度的科学之旅》,他在那里很文学地开了头:
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记得那时我的父母经常带我去旧金山游览著名的日本茶园。我蹲在那里的一个小池边,为慢慢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五彩斑斓的鲤鱼所陶醉。这是我最快乐的童年记忆之一。
——之后他用同样散文化的语言说“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的鲤鱼们,怎么理解他们的“宇宙”:
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他们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鱼儿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池便是一切。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13】
——鲤鱼的观念说明它们的有限性,见不到人所见到的三维空间——物理学家于是说,那么我们人呢?我们不是另一种鲤鱼吗?而文学批评者将在这里小径分叉:我们目前对于文学的观念、认知、想像是否也是一种“小池思维”?我们是否会自限为一种狭隘的文学纪律的制造者和专制者?
如果物理学猜想上的十维空间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和哲学不断探索和模拟的对象,那么必然和关乎灵魂的宗教、神话、传说重新接榫。世界性的文学必然会关注身体、灵魂、语言(文字和声音)三者在科学与神话的双重火焰中的表现力和表达力,幻想,将成为科学和神话共同的财富,而人性,将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幻化出更加不同的故事。
当文学的未来有朝一日以近似物理学的十维空间出现的时候,汉语叙事或者说汉字化文化想象力,能做好准备吗?
【1】
王蒙语出2009年11月8日在法兰克福文学馆的演讲;陈晓明语出《羊城晚报》2009年11月9日。
【2】
【3】夏烈《类型文学:一场非典型性文学革命》,《博览群书》2012年第9期,5-6页。
【4】 夏烈《且以小说慰生活:序“短腔调”小说书系》,马伯庸《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 白烨《“三分天下”:当代文坛的结构性变化》,《文汇报》2009年11月1日第8版。
【6】 (美)唐·伊德《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9-10页,韩连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 陈思和《期望于下一个十年:再谈对新世纪十年文学的理解》,《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8】 这是卡尔维诺1985年为哈佛大学著名的诺顿讲座准备的授课讲稿,遗憾的是,他在行将赴美的时候离世。
【9】 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第5页,杨德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0】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4-5页,杨德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1】引自百度百科“未来学”辞条:http://baike.baidu.com/view/164907.htm
【12】《对话李陀:中国都市写作一向不够发达》,李陀、林梢青,《钱江晚报》2012年10月21日C6版。
【13】(美)加来道雄《超越时空:通过平行宇宙、时间卷曲和第十维度的科学之旅》,第3-4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