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文学机构访谈 >> 正文

进藏达20次——访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赵春江(2)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27日10:31 来源:新文化网-新文化报 顾然

  赵春江:据墨脱最早的马夫吉都说,1981年前,墨脱县完全是一座孤岛,每年10月到次年5月,大雪封山,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彻底断绝。而在当年5月至9月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墨脱对外通道主要是两条:一是墨脱村(镇)外出,经“80K”,翻越嘎隆拉山到波密;二是墨脱村(镇)经背崩乡,翻越多雄拉山到米林县派乡。

  新文化:当年的马帮大多走哪条路?

  赵春江:第二条。我没机会走这条路,但吉都说,这条路很难走,一个单程,就要走五六天。绝壁,栈道,泥石流,塌方,雪崩,蚂蟥区——地球上所有的烂道和险道,这条路上都具备了。

  新文化:墨脱最早的公路是在什么时候修的?

  赵春江:1975年,墨脱公路从波密县开始修,修到了“80K”,但由于技术条件不够停工。1994年,终于修成一条泥土公路,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次开进墨脱县城,但当地地质构造极不稳定,据说第二天部分路段就毁于大面积塌方和泥石流,墨脱公路成了“断头路”,“这辆汽车再没有开出去”。尔后,又对墨脱公路嘎隆拉山危险段与弯道进行了加宽改造,形成便道,仅在夏季通车。不通车时,只能翻越嘎隆拉山,大都选择凌晨两三点钟起床出发,在中午12点之前翻过山顶,避开下午雪崩频发时段。

  新文化:听说墨脱交通局第一任局长被称为“骡马局长”?

  赵春江:墨脱县在2002才成立交通局。2002年12月,进藏干部张秋生出任墨脱县交通局局长,却被人们称为“骡马局长”。这并不是戏弄,全县有1200余头骡马,马夫、背夫六七百人,没一辆带轱辘的车。

  新文化:这位“骡马局长”是什么时候才有车的?

  赵春江:2004年,张秋生有了一辆“北京战旗”车,刚开始他挺兴奋,但他很快发现,有了车,反倒比从前更危险。有时,车就走在只搭着两根圆木的“悬空道”上,底下就是湍急的河水或万丈深渊,他更加迫切地想修路。

  新文化:墨脱公路几度修修停停,地质结构复杂,修路成本极高,张秋生是怎么说服上级批准修路的呢?

  赵春江:张秋生一直找各级领导申请修路,从县里找到地区,又找到北京。2006年4月28日,张秋生陪有关领导考察墨脱的路,从“9K”开始走,在“24K”住一晚。木板房四面透风,冻得睡不着,半夜就得起身上山,天亮前要爬到山顶,怕太阳出来后雪崩。走到“62K”,搭了一辆工地的东风卡车,拉到“80K”,住一晚,第二天接着走,到“108K”住一晚。就这样,边走边查看道路地质、灾害情况。等到了目的地,他俩已经和赶山的山民没什么两样。2006年6月20日,张秋生站在嘎隆拉山顶,迎接从北京风尘仆仆赶来并且步行上山的交通部总工程师王玉。终于,2008年10月,墨脱公路被批准立项建设,国家全额投资9.5亿元,路线全长117.278公里。

  新文化:墨脱公路最终建成通车是在什么时候?

  赵春江:这条公路于2009年4月20日开工建设,2010年嘎隆拉隧道开通后正式通车,但是由于隧道两端复杂的地质环境仍未得到彻底处理,即使有了隧道,墨脱公路仍是季节性通车,每年1月中旬至4月中旬,这条路仍然要断行。

  新文化:张秋生现在还当“骡马局长”吗?

  赵春江:2008年张秋生当选为墨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接替他的是李伟,也是现任的交通局局长。可以说,这两任交通局长都是墨脱公路的功臣。

  新文化:这么难修的一条路也同样考验着李伟?

  赵春江:那当然。可能再也找不出哪条像墨脱公路这么难修的路了,它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频发的地质灾害,使已经通车的道路中断率居高不下。李伟的压力特别大,交通局只有养护队员28人,1台挖掘机,2台东风翻斗车,4台装载机,4辆巡道越野车。他们的任务却是异常艰巨:扎墨公路地段33公里、通乡通村四级沙石公路132公里,419.8公里的骡马道的全年保通养护任务。

  改变

  修路是一把双刃剑

  “路给当地人带来交通便利和经济发展,当地原始的文明也必将受到现代文明的侵蚀”——赵春江

  (从只有一匹马的马夫到资产上千万的运输队,墨脱首富吉都的发家史与墨脱公路息息相关)

  新文化:这条公路让墨脱发生了哪些变化?

  赵春江:据墨脱县交通局统计,2010年以前,每年进墨脱的游人最少二十几人,最多也不过百人,运进的物资200多吨至700多吨;季节性通车后,2012年前8个月,进墨脱的游人已达1700余人,运进的物资9000多吨。

  新文化:公路又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赵春江:这里应该讲讲墨脱首富吉都的故事,他的发家史与墨脱公路息息相关。1981年,吉都东拼西凑了200元钱买了第一匹马,往出运干辣椒、兰尼(一种可以做染料的植物)、墨脱石锅,带回来的是盐巴、油。1998年,吉都拥有12匹马,组成自己的马队。后来,他又在马行道一个叫“大岩洞”的地方,与人合伙开了个店,卖水、方便面、提供住宿。2000年年底,机耕道(改造前的扎墨公路)开了,他又瞧准机会,卖了骡子和马,在2001年花4.9万元买了一辆3吨“王牌”汽车,下半年又花1.4万元买了一辆拉萨产的“小四轮”。他把车运到“80K”,放好,等到11月“80K”到县城的机耕道修通了,他从马夫变成了司机。原来马帮从“80K”到县城,赶三天,顶多赚1000元,而开车一天就下来了,可以挣2000元。墨脱公路越修越好,吉都的运输队越来越大,目前资产至少千万元。

  新文化:你是怎么看墨脱公路的?它改变了墨脱人的生活状态,是不是也意味着其生态环境、民俗文化也将受到挑战?

  赵春江:从我个人而言,墨脱公路的修建和陈塘公路的修建一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路给当地人带来交通便利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当地原始的文明也必将受到现代文明的侵蚀,随着游人增多,生态的保护也是个问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