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 正文
我是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作家黄佩华,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作为壮族作家代表发言。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南方民族。早在5到10万年以前,壮族先祖“柳江人”和距今2至3万年前的“麒麟山人”就在红水河流域繁衍生息。在商周时代,壮族先民成为古骆越和西瓯的后裔,归属岭南百越民族的一个支系。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壮族就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从此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唇齿相依昌荣与共。千百年来,壮族世居在中国第三大河珠江流域,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文山州、红河州和曲靖市。此外,广东的连山、湖南江华、贵州从江以及四川也有少量分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的壮族人口有1800多万人,其中,广西壮族总人口为165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32%,居住在广西以外地区已近两百万人。
壮族是我国23个有古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秦汉时起壮族人就开始学习接触汉文。到了唐宋时期,学会汉文的壮族文人根据汉文的形、音、义的构字规律,仿效汉字六书构字方法,借助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出了方块壮字,主要用于唱本、族谱、经书和契约的书写。壮族居住地幅员辽阔,使用语言差别较大,按地理分布分为南壮和北壮两大方言。其中,南壮与境外的越南、老挝、泰国的侬族、岱族等语言相近。1955年,在国家的主导下,壮族首次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1957年,国务院批准并实施了《壮文方案》。
稻作文化(壮族称那文化)是壮族先祖西瓯、骆越和其他百越民族共同缔造的农耕文化,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了非凡而深远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壮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石器、花山崖画、铜鼓、歌圩、壮锦、绣球、壮剧、干栏、壮医药等被称为壮文化的标志。长达一万行的创世史诗《布洛陀》是壮族文化的结晶,既是百科全书,又是文学巨著。今天,以文化始祖布洛陀和歌仙刘三姐为代表的艺术群像,仍然在广大壮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历史上,这片壮族人休生养息的红土地上,曾经经历过无数次外敌侵扰,但英勇的壮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进入近代史后,壮区先后出现了马神甫事件、抗法战争、金田起义、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壮族人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同样,美丽的壮乡也养育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和革命者。
得益于千万年历史文化的孕育与催生,壮族的文学艺术得到较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壮族文学最初的形式是口头文学,它包括了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据不完全统计,到1992年止,已出版有各种壮族故事传说100多集。口头文学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一批有文学天赋和语言才华的作家诗人脱颖而出,歌剧和电影《刘三姐》、叙事长诗《白鸟衣》就是壮族文学的扛鼎之作。
和许多兄弟民族文学的生命轨迹不一样,壮族文学虽然也经历了从口头文学、民间文学再到文人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历程,但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广大壮区依然保持着当代文人文学和口头文学、民间文学共生共荣的情态。受汉文化的影响,从唐代开始壮族就有了自己的文人和作品,一批地方首领和地方名人开始写诗作赋。到了明清更是进入高峰,不仅文人数量增多,作品数量和水平上都有较大的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唐代后壮族作家创作的诗歌至今保存计有2万多首,其他文学作品、著作多达30多种。
现当代的壮族文学,和以前历代相比都有较大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以陆地和韦其麟为代表的,以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剧、影视剧本等为创作体裁的当代壮族作家队伍,一大批作家加入了各级作家协会,成为各地文学创作力量的主力。
壮族谚语说,男人要么去扛枪打仗,要么拿笔写文章。作为一名壮族人,我没有能像我的祖辈那样去扛枪打仗。我出生在食物匮乏的20世纪50年代末期,从小时候起,我每天虽然饿着肚子,但是却生活在山歌的海洋之中,被身边老人们讲述的故事和人们的生活所耳濡目染。当有一天我从村小学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些简单的汉语后,就尝试给远在他乡参加社教运动的姐姐写信。然而,由于信封的格式不对,信被邮局退回来了。好奇的语文老师私自打开了我的信,并当作范文在班上宣读。当时我虽然有些恼火,但内心还是得到了满足。就这样,文字给我带来的虚荣和满足如同当年甜美的糖果,一步步把我引上了文学之路。
这些年来,我把文学之根始终植于边疆,植于本民族,植于桂西北,一面读书学习汉语,克服语言障碍,一面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创作了一批反映边疆各族人民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的文学作品。先后在广西民族出版社、漓江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和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以及《民族文学》、《当代》、《作家》、《花城》、《上海文学》、《青年文学》等刊社发表长篇小说3部、小说集3部、长篇散文和人物传记3部,同时还编写电视剧本50余集。作品也先后两次获得“骏马奖”、两次自治区政府文艺创作铜鼓奖、两次广西少数民族文学花山奖。可以说是文学改变了我的命运。因为喜欢文学,我当年从县委宣传部长的职位调到了民族文化刊物《三月三》,从编辑干到总编社长,一干就是20年。因为创作有了一点成绩,我连续三次当选全国作代会代表,两届当选广西作协副主席,三次被选为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会长。2008年,我还作为引进人才调到广西民族大学任教,为培养更多的文学人才发挥余热。
在创作中,我时常会被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所感动。比如我在创作“八桂俊杰从书”《瓦氏夫人传》时,就被发生在1554年间的一个故事所深深打动。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明朝嘉靖年间广西田州壮族土司岑猛因袭扰四邻,残害无辜,危及边疆安全而被明朝著名将领张经率兵讨伐。土司夫人瓦氏大义灭亲,积极协助朝廷剿灭恶夫,除掉了祸根。瓦氏夫人56岁时,日本浪人带领倭寇在江浙沿海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明朝军队和当地武装被打得溃不成军。时任兵部尚书的张经被委派总督抗倭事宜,他知道广西壮族俍兵和湖南湘西土兵打仗厉害,于是就向田州土司求援。国难当头,瓦氏夫人早已把朝廷和张经当年杀夫之痛放到一边,毅然顶替年幼的土官请命出征。瓦氏夫人带领6800名俍兵秋天从桂西田州出发,第二年4月才到达嘉兴上海前线。俍兵来不及休整就接连在金山卫和王江泾打了两次大胜仗,割了倭寇几百个脑袋,烧了几十艘船。此后俍兵屡建奇功,倭寇闻风丧胆,大大鼓舞了抗倭军民的斗志……瓦氏夫人处理内患时不讲私情毫不手软,国家有难时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这个人物形象,不仅是壮族妇女的,也是壮族人民的,她代表了壮族的民族精神。
正是由于我们壮族作家的创作是植根在本民族的根脉之中,是在伟大的民族精神的鼓舞之下,是在党和国家民族文化政策的光辉照耀之下,壮族文学才有了今天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事实。当然,在壮族文学发展成长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壮族文学发展的政策扶持还有待加强,广西是小作协,没有能力和经费对壮族作家的创作进行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壮族文学的建设和发展缺少专门的规划和措施;壮族作家创作的作品出版困难,许多作家往往节衣缩食,用有限的生活费来自费出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版过一套当代壮族作家丛书;壮族作家的创作缺乏应有的关注,自从1987年广西开过一次壮族文学讨论会之后,到现在就没有再开过;虽然壮族文学奖评了6次、壮文文学奖评了2次,但都是民间行为,规格和品质都有待提升。此外,我们还呼吁,中国作协主办刊物《民族文学》恢复壮文刊名。
尽管壮族文学还有许多需要给力的方面,尽管壮族作家得到的重视、支持和帮助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期待,只要我们大家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壮族文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