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 正文
我的发言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西藏作家的创作情况及西藏文学发展情况。二是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我的写作经历。三是谈谈我的写作感悟,以及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充满活力的创作群体
在今年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选中,有20余篇藏族作家的作品参选,其中,西藏作协报送的就有10余部,最终有两部获得了“骏马奖”,显示出了藏族作家的整体创作实力。
从西藏和平解放至今,在60余年的时间里,西藏当代文学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上世纪80年代,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和雪野派诗作,甚至走进了中国前沿文学的阵地,出现了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扎西达娃等作家。进入新世纪后,西藏提出了从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转变的战略目标,对文艺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西藏作协认真贯彻中国作协及区党委的有关精神,围绕培养文学新人、推出文学精品,推进文学事业发展作了大量工作。先后推荐10余位作家赴鲁迅文学院高级研讨班进修深造;通过新世纪文学奖、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西藏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的评比以及在西藏各地举办文学笔会和采风等方式,激发广大作家的创作热情。与此同时,中国作家协会高度关注西藏作家的成长,先后为多名作家提供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资金。在如此良好氛围之下,西藏作家群刻苦钻研,紧贴现实,潜心创作,一批文学新秀脱颖而出,成为西藏文学创作队伍中的生力军。
到目前,成立于1981年的西藏作协拥有140余名作协会员,有评论家这样评论这个群体:“他们以开放和自信的姿态去面对民族生存现实和生活变迁,显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形成了一个具有深厚底蕴和旺盛活力的文学创作群体。他们的文学创作展现了向本民族文化精神复归的诉求,在历史传统和新时代日常世俗生活的碰撞和交织中,呈现出了当代藏民族真实的精神文化。他们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接通了与藏民族传统文学的渊源,对民族、文学、生命的担当精神以及对时代、社会、民族多维度的追求与抒写,使得这些文学作品具有一种精神上的厚度。”
近几年来,由西藏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等陆续出版发行,这些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民族气质和丰厚的民族文化意蕴,获得了读者和评论界的肯定。藏族作家次仁罗布的小说《放生羊》,甚至摘取了鲁迅文学奖,成为继扎西达娃和加央西热老师之后,第三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西藏作家,可以说,以藏族为主体的,不同民族作家组成的西藏作家群正在日益成熟与自信,今天的西藏文学创作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二、感恩与感谢
今天,我能够作为一名作家代表和各位作家共同交流,离不开太多人的帮助与支持,特别是离不开中国作协和西藏作协的大力支持,刚才提及到鲁迅文学院进修、获得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等,我就是其中的一个直接受益者,在2008年参加了鲁院第八届高研班的学习,获得了两次重点作品扶持。通过到鲁院高研班学习,不仅获得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聆听到那么多名家学者的讲座,与许多非常有成就的作家进行对话和交流,获益匪浅,对自己的创作有了更好的分析和规划。通过重点扶持等形式,解决了作品在出版过程中的难题。
说到创作经历,我的起步较早, 1992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在报刊杂志发表散文,但一直停留在自我抒情阶段。幸运的是,我的职业是记者,这个职业,让我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使我对西藏乡村的认识从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超越,从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转变为对一个群体生活状况的思索,从一个较深层面感知到西藏农村正在发生着的巨大变化,这种改变表现在村容村貌,表现在家庭生活,更表现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这使我意识到在社会转型期,商品经济对相对封闭的西藏农村而言,产生的震动非常巨大,在文化的坚守与顺应时代发展的矛盾旋涡中,生活像小说一般延续着。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紫青稞》。
《紫青稞》的出版也得到了作家出版社、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的帮助和支持,小说出版后,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西藏作协、青海作协共同在拉萨举办了《康巴方式》、《紫青稞》研讨会,为我们的作品把脉切诊;今年7月,中国作协又在北京邀请众多评论家和作家,举办了藏族作家作品研讨会,其中就包括我的《紫青稞》。带着浓浓的关爱,这部作品先后参加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和第十届“骏马奖”的评奖,虽然最终与奖项无缘,但参与的过程,也让我感到了一个写作者的骄傲与自豪,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扶携与关爱。
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写作者,拥有过那么多鼓励的目光和温暖的扶携,在此,我只有一句话,感恩又感谢。
三、作家的担当与文学的使命
(一)作家的担当。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不能缺少歌颂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给人以美的信念,能增添力量、催人奋进、滋养心灵的文艺作品。就西藏来讲,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援助和西藏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下,西藏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作为文学创作者,作家应当以艺术的手法,以鲜明的时代特色,表现这个波澜壮阔、激情四溢的时代,展示当代西藏各族群众渴望幸福、勇于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创作更多反映民族和时代精神的作品。要实现这样的担当,文学创作者必须对生养自己的故乡和人民怀有最真切的爱,如果没有这样的情感,就不可能创作出真实地表现人民生活的作品。诗人海子说过这么一句话,“诗人必须有力量把自己从自我中救出来,因为人民的生存和天、地是歌唱的源泉,是惟一真正的诗。”这里虽然讲的仅仅是诗人,但我觉得对任何艺术门类都应当是这样。文学工作者承担着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重任,是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尚的重要力量,一个创作者必须把人民的生活作为一切创作的源泉,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所以,作为一名少数民族作家,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们更应该从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出发,努力创作出更多讴歌伟大时代、弘扬民族精神、塑造美好心灵、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同时潜心锻造创作技艺,使文学作品在具有较高思想性的基础上,在艺术上获得更大的提升,使文学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引领社会新风尚的精神力量。
(二)文学的使命。在进行小说创作时,我一直在思索文学作品应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特别是西藏题材的作品应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讯息?在遥远的、物质极其贫乏的年代,藏族先民能够在高寒地区生存、繁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不可忽略的,这样的精神传承至今,便体现在坚韧的民族性格和悲悯、宽容的情怀。我想,如果要传达和体现出这种精神,必须学会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和反思,懂得拂去罩在生活之上的任何虚浮的东西,抓住生活的本质,在保留其鲜明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生活温度的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被地球上的每一个民族接受和认同,这样的文学作品才能够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自然条件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作家有义务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在读《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前,对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富汗人并不了解,只知道那里很遥远、战火纷飞,疾病与贫困盛行,但书中那个会打架的风筝深深地感染了我。西藏也有斗风筝的习俗,那种为风筝追逐、叫喊、厮打的场面太熟悉了,这个熟悉的画面,拉近了我与阿富汗之间的距离。虽然从来没有到过阿富汗,但我已经听到阿富汗少年的呼吸和心跳声,从此之后,阿富汗再也不是一个陌生的国度。由此,我也在想,制度、经济、地域,会让这个世界产生距离,唯有文艺作品能够跨越任何的纷争,给人们一个宁静的世界。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交流,还需要各民族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架起沟通的桥梁。近年来,全国各大文学杂志,刊登了大量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我们最喜爱的《民族文学》杂志举办了多期少数民族作家改稿班,使各民族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交流。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作家肩负着巨大的使命,因为跨文化的交流,唯有文学具有这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