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 正文
近年来我主要是从事影视文学创作,从文学剧本创作,到作为制片人组织创作发行,经历了从文学到影像的飞跃这个特殊过程。2005年由我担任编剧和制片人的大型民族题材电视剧《茶马古道》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创造了建国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最高收视率的记录,获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优秀电视剧奖。2009年由我编剧制作的电视剧《金凤花开》也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引起全国热烈反响,入选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优秀电视剧奖同时还有我主持拍摄的几部大型人文纪录片也先后获得国家九·五音像工程奖、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和第十二届中国电视剧星光奖,从一个小说作家进入到影视创作领域,如何发挥民族文学的力量,制作优秀的民族题材影视作品,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作用
八十年代我主要从事小说创作,以一批描写边疆少数民族妇女生活的中短篇小说和著作选集,先后荣获第二届、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小说奖,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获优秀小说奖的白族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功力为我后来成为影视编剧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我也和许多作家一起置身于改革开放之后,传媒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媒体的崛起,电视剧、电影频道、网络、模拟技术的故事等等如大潮之势进入百姓的生活,于是我开始努力寻找自己讲故事的空间。当然我相信与时俱进的纸介出版物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传播力和生命力。同时我们也看到一部收视率达到4.2%的电视剧就意味着全国13亿人中有近5000多万人在听你的故事!当然这只是技术层面的意义,从人文精神的审美价值来看,凡是缺乏文学性的影视作品都是孱弱的!凡是成为经典的影视作品中文学依旧占据着首要的位置。于是我们再次看到文学的生命在于传播。50-60年代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借助电影和银幕的传播,构成了新中国民族生活的经典画面,这些画面至今仍具有空前的文化特征和旅游号召力。但是相比50-60年代更加繁荣和壮大的少数民族文学成就,如何借助传播的力量,构建中国21世纪中国民族生活的崭新画面,这是一个新的命题,特别是在新媒体可以使文化移动的时代,网络可以使民族地区的年轻人离开本土生活,在虚拟空间中听故事,因此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决定着我们的生命力。然而给我鼓舞的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我国文化事业推向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为各民族作家、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天地,用文学的力量与新媒体结合去讲叙当代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这就是我能讲故事的最美丽的时代空间。
二、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为各族人民写作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边疆民族地区就是我的根基,从80年创作白族妇女生活的小说作品,到90年我跨出单一民族的文化范围,把审视民族生活的视野投向我周边民族的发展与进步,通过认识白族周边的纳西族、藏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傣族、哈尼族使我的文学审美上升到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境界,这段时间我出版了三部长篇报告文学:描写纳西族文化历史与未来的《节日与生存》,探索藏医藏药与人类生命奥秘的《金色喜马拉雅》和反映独龙族、傈僳族、怒族民族生活剧变的《东方大峡谷》。中国当代文学史称这三部作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文学洞察力,书写了中国当代不同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文化意识和他们在历史剧变中的进步与升华”正是这超越使我获得丰富的画面,和史诗般涌动的激情,多民族生活的积累使我从人道主义层面感受到“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时代主题的深刻意义,于是我以多民族共同生存的横贯滇川藏的茶马古道为背景创作了电视剧《茶马古道》。2005年7月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这部长篇电视剧,剧中藏族、纳西族、白族等不同民族的典型人物和他们的命运感动了无数人,根据当期收视率调查为4.2%也就是有5000多万人收看了这部电视剧,创造了建国以来民族题材电视剧的最高收视率,也使茶马古道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品牌。通过《茶马古道》我表达了一个民族作家的边疆生活感受,讲叙了一种生存方式,用我的故事告诉大家“民族团结”不是一句政治口号,它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提供的一条重要的生存经验。
我是一个白族作家,我用汉文写作,写的是各民族的故事,这是我的独特风格,我的写作为促进民族间的互相理解沟通,融合民族情感,引导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是我的文学观。2009年是共和国成立60周年。由我担任编剧和组织制作的电视连续剧《金凤花开》拍摄完成,这是一个讲叙建国初期边疆少数民族共同走向新中国的故事,剧中男女一号人物的原型就是我的父亲和母亲,这一年在西藏和新疆发生了“3·14事件”和“7·5事件”伤害了许多少数民族也包括汉族同胞的感情,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了这部名叫《金凤花开》的电视剧。我们十几个民族的演职员、表演艺术家参加了这次拍摄,刘云山部长亲自对这部影片做出批示!使我倍感党和国家对一个白族女作家的亲切关怀。这部戏的热播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更是村村寨寨收看《金凤花开》,一个讲叙共和国大家庭的美好故事,温暖了无数人的心,新闻联播、中央和地方各大媒体都对这部剧给予很高评价。内蒙社科院的一位专家写信说《金凤花开》让更多的人懂得珍惜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情感,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民族关系,正在鲁迅文学院学习的来自全国30多个民族的青年作家联名写信说《金凤花开》彰显了少数民族文学对人性的关怀,表达了一个国家对人的尊重,对每一个民族的尊重,是一部歌颂人的尊严与平等、幸福的作品。80高龄的原西双版纳州老州长召存信,他从病榻上爬起来给我写了四个字“祖国万岁!”他是1950年给毛主席献金伞的傣族头人,这位傣族老人用这几个字点亮了祖国价值观在我心中的崇高境界。
最近我刚从西藏回来,由我创作的另一部大型民族题材电视剧《茶颂》刚刚拍摄完成,在这部戏里我们讲叙了近百年来边疆各少数民族共同支援西藏的伟大历史,我想用这个动人的故事再次表达,民族的凝聚力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史诗。
三、唱响民族题材影视创作的主旋律
近年来民族题材影视创作呈现出喜人景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和电视剧,这些作品以独特的文化讲叙,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广泛的传播形式,促进了民族交流和相互之间的文化认同,鼓舞了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繁荣民族题材影视剧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并不是所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都是书写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的,民族题材作品中同样存在着当前影视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民族题材影视创作中唱响主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成为一个重大命题。
作为一个党和国家培养多年的少数民族作家,肩负着引领民族题材影视创作,用优秀的作品提升广大群众对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热爱和忠诚,是一种光荣和责任。要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国家文化的脊梁,就必须在创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坚持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三贴近。扎根边疆山寨,关心人民的命运,三十多年来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在边疆民族地区完成。这次会议结束后,我又将和我的团队奔赴新疆,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和田古城,又一部由我创作的电视剧《丝绸之路》在那里准备拍摄,我将把这次会议的精神当作鼓励去完成新的创作,也把今天的发言当作一次向党和人民的汇报,接受首长和同志们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