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 正文
我发言的题目是《办好民族文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熟悉《民族文学》的朋友都知道,这句话是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民族文学》创办蒙、藏、维三种少数民族文字版之际所作的题词,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机遇期所坚守的前进指南。3年来,在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全力支持下,《民族文学》又新近创办了哈萨克文版和朝鲜文版,也就是说,这本创刊于1981年的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学刊物,目前已由1本变为6本。2012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与鲁迅文学院第12期少数民族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讲话中指出:“要加大对民族文学人才培养和文学创作扶持力度,鼓励母语创作,强化翻译工作,办好《民族文学》杂志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字版。”为不辜负国家与人民的期望,贯彻落实好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和中国作协党组工作要求,我们力求在“办好”两个字上下功夫,概括起来有如下三大举措:
一、坚守正确办刊方向,凸现鲜明社会效益
我是2006年接任主编工作的,当时刘云山同志就曾语重心长地说:“《民族文学》应该成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你们不要想着赚钱,要好好地办刊物,走正路。”6年过去了,云山同志的话依然清晰有力。今天我可以说,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在商业诱惑和三俗泛滥的考验面前,《民族文学》确立了“民族风格、中华气派、世界眼光、百姓情怀”的十六字办刊宗旨,对正确办刊方向的坚守如磐石一样不动摇,旗帜鲜明地抵制庸俗、低俗、媚俗,坚持发表高尚、纯净、优质的纯文学作品;坚定不移地紧跟时代步伐,在大事喜事面前不失语,在急事难事面前不退缩;传承保护中华多民族文学版图的完整,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心灵对话与情感沟通,增强中华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们始终将创造社会效益摆在首位。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民族文学》迅速撤换稿件,于第6期组发了“抗震救灾作品特辑”,主办了“为了明天,为了中华——首都各民族作家抗震救灾诗歌会”。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再一次撤换稿件,以专辑形式表达各民族作家对灾区人民的精神援助和祝福。
我们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即母语)创作和翻译的扶持力度。除在汉文版加大翻译作品发表篇幅之外,着力保证了蒙、藏、维文版三年来平稳健康发展。很多读者打电话到编辑部询问如何订刊,有的则直接把钱用信封寄过来。一位新疆老翻译家看到《民族文学》维文版后流着泪说:“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字翻译工作如此重视,我寂寞的一生是值得的。”西藏出版发行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民族文学》在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阵地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营造反分裂反渗透、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舆论环境。目前,哈萨克文版、朝鲜文版的创刊也将在构建中华民族美好精神家园的征途上继续迈进。
针对人口较少民族作家队伍人数减少、创作水平有待提高的现状,《民族文学》近年曾先后多次举办“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作家研讨班”,“全国多民族作家改稿班”等。目前,我国55个少数民族,特别是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作家都在《民族文学》发表过作品,都有了本民族的书面文学作家和中国作协会员,《民族文学》很荣幸地成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二、实施精品战略,以提高办刊质量为工作重心
以质量求生存、以品质赢读者是《民族文学》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
围绕“办好”,我们精心策划推出《民族经典》、《青年佳作》、《校园选萃》等特色栏目和《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特选作品》、《喜庆奥运》、《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专刊专辑;还先后推出“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翻译专号”,民族作家专号、民族作品专辑等,为落实中国作协精品战略起到积极作用。蒙、藏、维文版特别设置了“母语原创”、“名家新作”、“世界眼光”等栏目,不断给母语阅读的读者们创造了新的审美惊喜。
围绕“办好”,我们体会到刊物要与作家同步成长,因此鼓励编辑与作家广交朋友,不断发现和培养新人。近年来,次仁罗布(藏族)、达真(藏族)、尼玛潘多(藏族),白玛娜珍(藏族),潘灵(布依族)、金仁顺(朝鲜族)、肖勤(仡佬族)、黑鹤(蒙古族)、照日格图(蒙古族),李进祥(回族),苏兰朵(满族)、鲁若迪基(普米族),和晓梅(纳西族)、羊子(羌族),迪力木拉提·泰来提(维吾尔族)、阿舍(维吾尔族)、田耳(土家族)、何矩学(苗族)等一大批青年作家都曾先后走进《民族文学》的各种活动,并创作出引起社会关注的好作品,他们是少数民族文学新一代生力军,给《民族文学》乃至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增添了新的时代特色。
围绕“办好”,《民族文学》多次改善装帧设计、制作印刷等环节,大幅度提高稿费和翻译费标准,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倾注于刊物质量。为蒙、藏、维文版聘请了资深专家审读员,坚持每期刊前、刊后及常年的审读。
近年《民族文学》所刊发作品经全国各类选刊转载数量不断递增,连续两年获得了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集体策划·特别贡献奖”,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联合精心编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民族文学三十年精品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年度选》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民委评为“首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
三、办刊物与事业发展“两翼齐飞”,促进发行量跨越式提升
近年来,《民族文学》每年都举办一系列品牌活动,仅近两年就先后组织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中青年评论家交流会”、“重点青年作家笔会”、“全国人口较少民族重点作家研讨会”、“重点作品改稿班”、“藏族作家翻译家座谈会”等,凝聚了创作队伍,提升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响力。
早在1991年,费孝通同志就曾评价《民族文学》是“一个播种机、一把金钥匙,不断把社会主义文学的优良品种洒遍少数民族地区的山山水水”。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民族文学》“开门办刊”,把脚步迈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在各地创建了13个“民族文学创作基地”,年年组织各民族作家深入创作基地采访调研,把“民族文学”的根扎向实处。
在围绕“办好”下功夫的同时,我们想方设法拓宽发行渠道,目前汉文版由前些年2000余册已上升到3万余册;蒙文版发行量为2000余份,部分发行到蒙古国;藏文版走进青海、西藏等省区“五大书屋”,走进农村牧区、寺院、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发行量达1万余份;维吾尔文版被列入新疆发行局20种重点期刊,发行量为7000份。
各位领导和朋友,《民族文学》近年来质量和影响得以提升,为促进民族团结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得益于中国作协党组、主席团及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的正确决策和亲切指导,得益于社会各界、各地作协及广大少数民族作家的倾心爱护和支持,也得益于《民族文学》顾问、编委会及全体编辑、工作人员的辛苦耕耘。我们深知这份刊物承载的不仅是全国千千万万少数民族作家和读者的梦想与厚望,更是党和国家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呼唤和要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舞台应当体现的是中国56个民族灿烂多元的文化,我们应以更加充分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真正办好《民族文学》,为促进社会主义多民族文学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