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 正文
一、历史渊源
当代中国朝鲜族文学,从时间沿革来说,大体分为解放前、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朝鲜族是一个迁入民族,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居住,大体上是两百年左右的时间。解放前,中国朝鲜族文学因中朝、中韩的界限难以确定而难以明确,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主要以反封建、反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为主题,以个体自发创作为主。文化和语言的同一性,使得中韩、中朝文学之间事实上就是一码事,不分彼此。
解放后,朝鲜族文学开始融入到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基本创作方法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条理得以逐渐明晰,特别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成立,对促进和发展朝鲜族文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此,中国朝鲜族文学才有了自己独立的个性和风格,才培养了诸多朝鲜民族作家,为中国朝鲜族文学发展和初步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时期,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事实上中国朝鲜族文学,与朝鲜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文学之间的交流,相对多一些,受到的影响也相对多一些。
进入新时期以来,朝鲜族作家与国际间的交流比以前更加广泛、更加活跃。1987年,美籍韩裔作家李桂香访问了延边作协。翌年7月,韩国40余名作家访问中国(1992年中韩建交)。以此为发端,中国朝鲜族文学与世界各国的文学交流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朝鲜族文学的国际交流合作,从广度来说,不仅有相同意识形态国家间的交流,也有不同意识形态国家间的交流;不仅有与韩国、朝鲜相同语言文字国家间的交流,也有与美国、日本、哈萨克斯坦、加拿大等不同语言文字国家间的交流。从深度上说,已经从简单的人员往来,发展到涉及采风、创作、出版、研讨等文学的所有领域和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等文学的所有体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朝鲜文学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名家名作大量涌现,国际交流合作也是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期。
二、基本情况
(一)人员交流
相比较而言,中韩之间的文学交流要多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学交流,联系也相对稳定。1998年9月,延边作协和韩国文人协会、韩国民族作家会议三家团体共同签署了每年组织延边作协赴韩访问的协议,并首次派团赴韩访问。此后十多年间,我们每年都派2-3个团组访问韩国,韩方每年也要派5-10个团组来访我方。对其他国家的访问,频率在每一到两年出访一次。出访或来访,除了安排一定的学习、参观、考察外,主要是进行有关文学的座谈与研讨以及参加对方的各种笔会等。截至去年底,延边作协主办、承办、参与的各种涉外文学座谈会、研讨会、论坛、讲座、笔会共计100多场次。延边作协所属的延边民族文学院讲习班,数次邀请数十名韩国、美国、朝鲜、加拿大、日本、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作家、学者,到延边来授课,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在民间个人交往方面,还有一批相当数量的朝鲜族作家,不仅访问过韩国,而且还访问过美国、日本等国家。此外,还包括一批年轻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借助出国劳务打工的机会,或以个人形式,或自愿组成文学团体,在所在国积极进行文学创作与交流。
(二)合作项目
1、针对开展文学活动缺乏资金保障的瓶颈,我们积极引进国外机构、个人的捐赠,设立文学奖项,促进朝鲜族文学的发展。包括:每年举办的“芝榕文学节”,到今年已经举办了16届,本月初刚刚结束;前年与韩方共同协商设立的“中国朝鲜族大学生李陆史文学节”,至今也已经举办了两届,本月初也已经结束;延边作协“尹东柱文学奖”也已经举办了十多届,只是从今年开始,赞助方改由国内机构出资。此外,还包括一些不定期举办的文学奖项以及由国内的朝鲜文出版社、杂志社、文学团体举办的文学奖项,也是由韩方赞助的,此类奖项每年也有十数种,资金总额达到几百万元人民币。
2、为解决朝鲜族作家出书难的问题,我们在积极争取国内各方面支持的同时,也积极开拓、挖掘国外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三十多年间,由中国朝鲜族作家创作、国外资助出版的长篇小说、作品集共计300多部,其中在韩国出版200多部,国内出版近100部(每年平均3-4部,占国内朝鲜文小说集、作品集出版总量的30%左右)。柳燃山、禹光勋、李惠善、许莲顺等作家的作品,在韩国还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3、大力推进双向翻译推介。中国朝鲜族作家除了极少数元老作家之外,都能够熟练使用朝汉两种语言,从而具有把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到韩国和把韩国文学作品译介到中国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就是能够很好地解决双向翻译问题。近几年,在我们的积极参与下,很多中国文坛主流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韩语在韩国出版,比如:莫言、刘震云、铁凝、戴厚英、贾平凹等名家作品,总量在50部左右。有些作品还列入到韩国畅销书名单之中,比如戴厚英的诗集《人啊人》,就出版了30多万册,这个数量,连很多知名的韩国本土作家都难以达到。据韩方提供的信息,刘震云等名家的作品也非常看好。国外用朝鲜文创作的作品,被引进翻译成中文出版的书籍,总量也在50部左右。
三、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促进国际交流。走出去、请进来,才能发现不足,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繁荣。文学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要以一种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的胸怀和自信,积极占据主动,才能促进我们的文学在更广阔的视野和更肥沃的土壤中健康成长,也才能更好地保障我们的文化主权安全。
二是,要充分发挥牵线搭桥作用。朝鲜族同国内其他许多跨境而居的民族一样,在对外文学交流中有着独特的人文优势,对于扩大当代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建议中国作协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可以有选择地确定会员单位,授权在人员交流、作品研讨、翻译出版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比如在机构合作方面,可以为双方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开展交流合作穿针引线;也可以在具体作品翻译出版等方面,发挥特殊作用。
三是,要探索建立稳定长效的文化经济政策。少数民族文学,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代表着当代中国文学的总体水平。但由于受受众市场萎缩、地方财力有限等因素影响,处境相对艰难。因此,建议中国作协借助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开展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年的有利时机,建议国家或相关牵头部委,制定出台扶持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文化经济政策,这对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权益,提高当代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维护国家文化主权,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