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 正文

促进青海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平台建设

青海作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09月24日16:45 来源:中国作家网
青海作协 马学功发言 摄影:王纪国青海作协 马学功发言 摄影:王纪国

  一、青海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基本情况

  青海是个地域大省,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又是多民族省份,同时又是经济欠发达省份,更是文学小省。青海全省人口约56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260万,占总人口的46%以上。青海自古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地区。现在,青海世居的民族有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6个民族。

  青海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经历了起步、发展和相对繁荣的三个阶段。尤其近十年来,在中国作协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少数民族作家辛勤耕耘,青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涌现出了一批创作力旺盛、发展潜力深厚的作家和优秀作品,少数民族作家已经成为青海当代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省共有省作协会员约800人,少数民族会员195人,占24.3%;中国作协会员67人,少数民族会员26人,占39%,其中包括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彝族、俄罗斯族作家,有3人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自2004年以来,少数民族作家出版作品80余部,其中17部获得全国“骏马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和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我省有两部作品分别入围,且均为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充分展示了青海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在全国重要文学奖项评选中的竞争实力。

  二、促进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平台建设情况

  (一)成立青海民族文学翻译家协会,为共享各民族文学成果铺路搭桥。

  近几年,我省少数民族母语作家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多,好多作品也获得了省内文学奖以及全国文学奖,可以说,在母语文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但遗憾的是,放在全省文学乃至全国文学界,却知之甚少。这种少数民族整体创作风貌很少为全国读者所详知的情况,不论对我省文学事业的发展,还是对我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种缺失。原因当然是众所周知——语言文字的隔阂和翻译介绍方面的局限。在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党组的高度重视下,经过近年的努力和精心筹备,于2011年9月成立了青海民族文学翻译协会。

  省民族文学翻译协会一经成立,便积极组织力量,首先从我省藏语母语诗歌作品中,精心遴选出在我省藏语母语诗歌创作中有着较高水平的四位母语诗人的作品,安排四位具有较高翻译水平和经验的翻译工作者进行翻译,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翻译出版了四部诗集:《居·格桑的诗》、《尖·梅达的诗》、《赤·桑华的诗》和《藏族女诗人十五家》。

  在7月14日召开的全省第四次藏族文学创作会议上,专门为这四部诗集安排了首发式。四部诗集成为与会代表争相传阅和收藏的书籍。中国文联副主席丹增在翻阅了部分作品内容后感慨地说,青海藏语母语作家和文学翻译工作者,理当成为全国藏区文学工作者的楷模。这项工程将持续五年,计划翻译出版20部作品。

  翻译协会成立后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野牦牛”藏语文学奖的设立、评选与颁奖。首届“野牦牛”藏语文学奖,由德本加、久美多杰、仁旦嘉措、次仁顿珠、尖·梅达获得。长期在基层从事文学创作,二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的母语作家德本加以他的中篇小说集《没有雪的冬天》斩获首届“野牦牛”文学奖大奖。“野牦牛”文学奖的翻译奖则由《藏族女诗人十五家》的翻译者久美多杰获得。

  翻译丛书系统工程和母语文学省级奖,在青海都是第一次实施,在全国藏区引起强烈反响,在短短的时间里好评如潮。一致认为,这两项举措将极大地激发广大藏族母语作家的创作热情,成为指导和引领藏族文学创作的重要坐标。

  (二)抓住“少数民族文学年”的机遇,努力营造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浓烈氛围。

  在以往已经分别举办青海五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基础上,配合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年”活动,今年内已经和将要分别举办五个少数民族第四届文学创作会议。

  7月17日,青海省第四次藏族文学会议在贵德召开,中国文联副主席丹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吉狄马加出席会议。省内外近80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参加会议。贵德县素有“高原小江南”之誉,这里民族众多、文化多元、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这里交替并存。发源于青海三江源区的黄河,在流经贵德的时候,才得以教化养驯,用以农田的灌溉。这里的自然景观便也呈现出了这种文化过渡带上的奇异和多彩:草原与田野交错,佛寺与道观相映成趣,在林间和岸畔,伊斯兰清真寺的星月顶饰熠熠生辉。著名蒙古族作家郭雪波认为,这样一次关乎母语关乎民族的文学会议在这样一个各族人民和谐生活、多元文化五彩纷呈的地方召开,显示出一种地理与人文相辅相成的壮美色彩,也一定会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力量。吉狄马加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认为,这次文学会议,不但会给青海当代文学史留下珍贵的记忆,也为青海民族文化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的进步,提供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

  7月27至29日,第四届青海省土族文学研讨会分别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召开。吉狄马加,省政协副主席、土族作家鲍义志,省文联主席班果等出席研讨会。研讨会上还邀请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教授就土族作家鲍义志的小说、祁建青的散文、吕霞和衣郎的诗歌进行了解读式发言,并进行了深入研讨。

  第四届蒙古族文学创作会议、回族文学创作会议、撒拉族文学创作会议,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将于9月底至10月初分别召开。

  从已经召开的会议效果和将要召开的筹备情况看,这一系列活动有两大喜人特点:一是因为我们对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年活动的宣传及时、到位,与各州、县进行深入沟通,出现了各州、县党委政府竞相要求做东召开文学创作会议的喜人局面;二是每个会议都能结合实际,各有重点和亮点,比如,第四届藏族文学创作会上名家齐集,亮点频显;回族文学创作会将邀请张承志、王延辉、石舒清等国内名家,与本省回族作家共同探讨如何解决青海回族文学相对薄弱环节,迎头赶上;撒拉族文学创作会以研讨撒拉族青年诗人撒玛尔罕诗歌作品为切入点,探讨当代撒拉族文学创作的优势与不足,等等。我们相信,通过这一系列文学创作会议,会营造出青海各少数民族创作的浓烈氛围,调动和激励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热情,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年活动,在青海结出令人喜悦的成果。

  (三)充分利用报刊、网络媒体,推介、宣传青海少数民族作家及其作品,走出青海,走向全国。

  一是在青海作家网开辟青海少数民族文学专栏,逐一介绍青海少数民族作家及其作品。

  二是积极与《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诗刊》、《上海文学》、《西部》杂志、《诗选刊》、《绿风》诗刊等国内大报、名刊联系,多次以青海文学专页、青海作家专栏形式,进行推介与宣传青海少数民族作家作品。

  三是凭借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国际土著诗人帐篷圆桌会议、青海文学周、民族文学创作会、《青海湖》500期等大型活动,在省内各报刊集中宣传少数民族作家创作情况。

  四是做好做足青海唯一的省级文学期刊《青海湖》的平台效应。《青海湖》是一份创刊于50年代的老牌刊物,很多少数民族作家都是在她的扶持和宣传中成长,并走向全国的。自2009年7月号起进行重大改版后设立的《本期推荐》栏目,每期以作家作品,配以作家照片、简历、创作谈、作家印象、作品评论形式,大篇幅、多角度推介一位青海中青年实力作家,至今已推介的21位青海作家中就有11位是青海少数民族作家。更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5月号《本期推荐》推介我省藏族作家万玛才旦和他的两个短篇小说,其中一篇《乌金的牙齿》被《小说选刊》转载后,同时入选人民文学社版、作家社版、漓江社版等4个2011年度全国权威年选本,这在《青海湖》乃至青海文学史上都是空前的。

  五是正视多民族省份实际,鼓励各民族作家公平竞争。近几年,青海作协花大力气,筹措资金,编辑出版青海中青年作家作品,“星宿海”、“青海青”两套丛书,从无数书稿中严格筛选,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几近占一半。另外,除了新设立的“野牦牛”藏语文学奖外,青海目前设有省政府文艺创作奖、青海文学奖、青海青年文学奖、《青海湖》杂志年度文学奖等,在诸多奖项中,少数民族作家占有非常可观的获奖比例,有时还能唱重头戏,比如,今年年初颁发的首届青海文学奖,最大奖项“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便是我省基层藏族作家多杰才旦。

  (四)“走出去,请进来”,加强省内外、国内外文学交流,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走出去”方面,为了落实中国作协关于东西部地区作协“结对子、一帮一”帮扶工程指示的精神,我们与浙江作协结成了帮扶对子。2011年10月,鲁迅文学院浙江青海两省青年作家研修班在杭州举办。两地作家座谈讨论,交流心得,增进了解,互通信息,使青海9位各族学员更多地了解到浙江作协坚持实施文学精品的宝贵经验,学习到了浙江作家在艺术风格方面的兼收并蓄,他们独有的大文学观的整体胸襟。今年10月,我们在丹增先生热情搭桥下,将尝试异地办班,到云南昭通创作基地举办青海少数民族母语作家班,进行学习和交流。

  “请进来”方面,去年夏季,我们邀请了全国著名作家、评论家和文学刊物的资深编辑,来我省贵德县为2011年度青海中青年作家读书班的学员们授课。参加听讲的15位作家,是近年来我省在小说和诗歌方面脱颖而出的各民族的佼佼者。他们在一周的时间内,听取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当代》杂志主编潘凯雄“当前文学生态及几个基本问题”,《光明日报》“文荟”副刊主编韩小蕙“二十年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发展历程”,《花城》执行主编朱燕玲“《花城》杂志的发展历史”,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和音乐人类学专业教师苏独玉“民俗文化”,吉狄马加“文化自信和文学自信”,蒲文成“有关藏传佛教的几个问题”,王文泸“与江河同行”,古岳“一个记者眼中的青海以及生态环境”,马钧“谈读书”等讲座。读书班结束后,我们还汇总了大多数学员在研修提升后所写的心得体会,刊发在《青海作家》上,使他们的收获与成果让更多的人来共享。

  (五)落实“走、转、改”,切实为基层会员服好务。

  调查研究制度和定点联络制度,是服务作家、服务基层的重要体现,是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落到实处的具体举措。因此,我们设立了省作协主席团成员调研制度,并且将这个制度中的各项任务具体分解到人,要求定点联络,定时反馈。根据调研工作所反映的情况,特别是有利于推动文学创作和文学事业整体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将被纳入省作协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中参考或采用。

  根据2011年度的调研情况看,由于定点、定片、分门别类、重点突出,各主席团成员一方面抓住主要环节,精心调查实情,一方面认真地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撰写了调研报告,为我们准确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矛盾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在今年陆续召开的五个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上,将融进调研报告内容,每个会议力图解决一至两个困扰和问题,真正使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