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 正文

丰厚多彩的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创作

甘肃作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09月24日16:42 来源:中国作家网
甘肃作协 马少青发言 摄影:王纪国甘肃作协 马少青发言 摄影:王纪国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长期生活着回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撒拉族、蒙古族、土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维吾尔族等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有甘南藏族和临夏回族两个民族自治州,是一个民族元素丰富、民族氛围浓厚、民族成分多样的省份。甘肃一直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方面也成果不断。

  一、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取得了飞速发展,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归纳起来,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六十多年时间里出现了三次高峰,而三个高峰之间,保持了较好的连贯性,一些作家甚至横跨三个阶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建国初期李季、闻捷等著名作家来到甘肃,他们充分吸收少数民族资源,创作了一大批反映甘肃少数民族生活的文学佳作,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作家的成长,也出现了建国后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当时,涌现了汪玉良、丹正贡布、伊丹才让、赵之询等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著名作家,他们创作的《水磨坊》、《米拉尕黑》、《拉依勒和隆木措》、《雪山集》、《雪域的太阳》、《丝路花雨》等一批经典力作,深深地影响了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尤其可贵的是汪玉良等一批老作家宝刀不老,至今还活跃在文坛。

  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实现了从点到面、从少到多的突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是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高峰。马少青、汪玉良、伊丹才让、丹正贡布、马自祥、贺继新、阿凤、铁穆尔、钟翔等先后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满族诗人娜夜获得了鲁迅文学奖。

  新世纪以来,是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全面发展繁荣时期,创作队伍之大、出版作品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迎来了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第三个高峰。不仅老作家汪玉良坚持创作,尕藏才旦、马自祥等中年作家创作精力旺盛,而且一大批青年作家成长为甘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娜夜、草人儿、沙戈、向春等起步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作家已经确立了自己在文坛的地位,成为甘肃文学创作的中坚。此外,一批70后、80后作家已经活跃在文坛,成为一股新的冲击波,如严英秀、王小忠、扎西才让、嘎代才让、才旺瑙乳等藏族作家近年来表现十分活跃,西麦等一些90后作家也已经崭露头角。如今,甘肃少数民族呈现阶梯状、多层次的良好发展态势,不同民族根据各自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征,形成了多个特色鲜明的创作队伍,一些人口较少民族和边远基层地区也自觉形成了一个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作群。相比以往,少数民族作者的身份和创作领域都变得更加丰富,年轻作家和基层作家不断壮大,拓宽了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视野。他们有的着力挖掘甘肃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反映当代少数民族群众生活面貌;有的关注当代都市青年的情感和生活;有的不再局限于少数民族题材,而是通过更加隐秘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民族特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开始以作家群的方式出现,从单个作家的出现逐渐转变为作家队伍的良性成长。

  回族作家是甘肃少数民族文学队伍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毛菁文、敏彦文、吴季康、马步斗等近年来都保持着良好的创作势头,在2009年举办的第五届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中,仅回族作家就占了四分之一左右,充分说明了他们的创作实力。

  藏族文学一直是甘肃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尕藏才旦、才旺瑙乳、完玛央金、嘎代才让、王小忠、扎西才让、旺秀才丹、严英秀等几代作家都活跃在文坛。年轻一代作家更善于利用新兴媒体,在网络上通过文学形式不断展示藏族历史文化和生活魅力。还有不少甘肃藏族作家始终坚守母语创作阵地,积极投身藏汉文学翻译,成为甘肃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保安族、东乡族和裕固族是甘肃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建国后,三个民族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不仅结束了没有书面文字创作的历史,还出现了代表性的作家。特别是近年来,一批青年作家迅速成长,出现了各自的创作群,创作梯队十分良好。东乡族作家中,汪玉良成名最早,三次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是东乡作家群的领军人物,马自祥、钟翔、冯岩作为不同年龄段的作家,都保持着良好的创作势头,马自祥、钟翔也先后获得过“骏马奖”。保安族作家中,马少青、马学武创作成果较为突出,马少青获得过“骏马奖”。裕固族虽然人口较少,但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在甘肃张掖肃南县,就涌现出铁穆尔、苏柯静想、杜曼、达隆东智、玛尔简、贺继新等一大批作家,其中铁穆尔获得了第九届“骏马奖”。三个特有少数民族的作家十分熟悉西北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以文学的形式复原了一个个生活在边缘地区民族的心灵史。

  除此之外,一些甘肃人口比例较少的民族在文学上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满族诗人娜夜以女性敏锐的眼光挖掘当代人的心灵世界,并用诗歌的形式加以准确地展现,成为甘肃省第一个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少数民族作家。蒙古族作家向春、满族诗人草人儿同样以女性细腻的笔法而闻名,并屡获奖项。

  二、关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主要工作

  建国以来,甘肃文学首先是通过民族文学的形式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而甘肃作协也始终把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学当成一个重要的工作,把西北特色和民族特色当成甘肃文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开展的主要工作有:

  首先,甘肃作协十分注重基层民族作家的培养,通过“走下去、请上来”的形式,使基层作家获得与前辈名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近年来,甘肃作协多次组织作家到民族聚集地区举办笔会,掌握基层作者创作情况,挖掘有潜力的基层作者大力培养。同时,通过每年举办一至两次文学研修班的机会,搭建基层作者和著名作家间交流的平台,并且在吸收学员时充分考虑民族作家的比例。

  其次,甘肃作协及相关文学机构着力搭建民族作家展示作品的平台。甘肃省纯文学刊物《飞天》几乎每年都会推出一期甘肃民族文学作家的专号。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也创办了发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达赛尔》、《格桑花》、《河州》等刊物。

  第三,甘肃作协十分注重民族作家作品的编辑出版工作。甘肃文联、作协与相关单位合作,分别在1999年、2004年、2008年先后三次编辑出版了“甘肃少数民族文学丛书”,数量近百册,共计千余万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四,甘肃作协还十分重视民族作家队伍的建设,注重整合力量,打造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较大影响的民族作家队伍和作家群,比如目前正在兴起的裕固族作家群。此外,甘肃文联、作协通过“走下去”的方式,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文学研修班和研讨会。2010年,我们和临夏回族自治州合作,在临夏举办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高研班,50余位少数民族作家参加了学习研修。去年,我们和西北师大合作,举办了甘南藏族作家创作研讨活动,对藏族作家近年来的创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探讨。今年,我们和甘南藏族自治州文联举办了藏族作家李城的研讨会。今后,甘肃作协将争取举办几次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修班,并继续组织作家深入基层与民族作家交流。

  第五,甘肃作协通过文学评奖不断推出民族作家。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奖设立于1982年,在甘肃少数民族作家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每次评奖都成为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一次阶段性总结和重要展示。一些年轻的少数民族作家正是因为这个奖而被文坛所关注,获得了创作的动力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家。为响应中国作协关于鼓励少数民族母语创作的号召,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奖还设立了母语创作奖。在甘肃省黄河文学奖的评奖活动中,少数民族作家也一直占有较大比例。

  总的说来,甘肃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繁荣的主要经验有:一是中国作协十分重视甘肃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多次组织作家深入甘肃民族地区交流;二是甘肃各级党政部门十分关心民族文学事业;三是文联作协十分注重基层作家和年轻作家的培养;四是注重通过奖项和刊物等平台推出作家和作品;五是注重各民族作家间的交流;六是注重鼓励少数民族作家对本民族文化特点的挖掘,民族特色浓厚;七是鼓励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反映当代民族地区生活现状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当代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