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 正文
近年来,贵州作协针对贵州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37.8%、少数民族成分居全国第三位、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居全国第五位的特点,在中国作协的指导下,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求,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队伍建设作为作协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好落实。
贵州作协通过交流、座谈、走访等形式对贵阳、遵义、安顺、黔南、黔东南、铜仁、毕节、六盘水、黔西南等市州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基本情况和队伍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取得了较为全面的第一手资料。
1.少数民族作家创作成绩相对突出
贵州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大量作品在全省甚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作品还获得了国家和省级大奖。新世纪以来,赵朝龙、龙潜、田永红、杨打铁、王华、龙志敏、孟学祥、肖勤等一批少数民族作家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禄琴、袁仁琮、韦文扬、赵卫峰、刘照进、韦昌国、冯飞、罗勇、魏荣钊、王鹏翔、末未、安元奎、林照文、赵永康、姚胜祥、白沙、空空等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势头喜人,在全国核心报刊上发表了多篇作品;而贵州的汉族作家仅有欧阳黔森获得过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等全国性奖项。在省级奖项中(除少数民族文学奖外),也有近40%的作家为少数民族。
2.少数民族作家年龄偏大,创作队伍参差不齐
截止2012年7月,在1368名省作协会员中有327名少数民族会员,占会员总数的24%,40岁以下的约占会员总数的14.03%。在113名中国作协会员中有41名少数民族会员,占会员总数的36%,40岁以下的约占会员总数的1.76%。少数民族作家创作队伍参差不齐。一方面,有冲劲的作家大都在40岁以上,创作队伍青黄不接,创作后劲乏力。另一方面,布依族、苗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彝族、白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队伍活跃,但一些少数民族没有形成自己的作家队伍,只有极少数人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苦苦追寻,甚至有些少数民族基本上就没有人从事文学创作。
3.挖掘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欠缺
虽然有些少数民族作家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解读本民族的文化形态,展现本民族的历史本真,揭示本民族的精神实质,书写本民族的现实生活。但由于环境或工作的变故,许多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呈现出在大汉语文学的背景下进行创作的特点。一些作者不再关注民族文化,很少采用本民族题材,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少数民族作家对本民族的文化不甚了解,对本民族特点重视不够、民族意识强化不深,缺乏挖掘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因此,这些作家作品,由于缺乏本民族文化的支撑点,难以看到本民族历史发展、文化传承、风俗习惯的痕迹。
4.学习、创作环境不理想
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和经济的制约,导致文化信息相对闭塞,难与外界交流,许多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跟不上文学发展的时代脉搏。许多创作得不到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无法进行深度采风,集中心思创作作品。缺乏作品发表平台,创作的作品无法推介,又难以得到学习深造的机会,因此,严重挫伤了许多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积极性。
5.缺乏精品力作
一方面,少数民族创作在边缘文化的影响下进行,某些作品或许在特定时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一些人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去创新写作手法、吸取先进经验,导致思维滞后,创作手法陈旧,创作质量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新世纪以来,虽然少数民族文学在创作和发表的数量上取得了长足的突破,发表和出版的作品几乎为过去的总和。但透过数字,我们却发现作家们的眼光还只是停留在“可以发表”的层面上,数量庞大的作品中能产生社会影响的精品力作较少,致使作品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
6.少数民族作家一般不用本民族语言进行创作,而是采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
通过认真梳理全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队伍状况,贵州作协对加强少数民族文学队伍建设、培养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人才进行了尝试和思考。
1.努力完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人才资料信息
为更好地培养文学创作人才,贵州作协拟委派专人在完善作协会员档案的基础上设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人才库,开展少数民族作家会员情况的专题调研,力争发现、培养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对那些有创作潜力的少数民族作家,特别是少数民族青年作家进行重点关注,把握他们的创作动态,以便积极组织他们深入生活、参加采访采风活动,优先为他们提供创作交流和学习培训的机会,在作品发表、宣传推介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和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为培养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后备力量打基础。
2.定时举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改稿班
为了发现、培养少数民族作家,从2008年开始,省作协与省民委每年共同主办少数民族创作改稿班及少数民族文学论坛,邀请省内外著名作家、评论家、编辑前来授课,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帮助少数民族作家扩展认知世界的多维视角和宏观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水平;同时从民族文学的角度入手,帮助作家不仅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且更注重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彰显。在举办的五届少数民族创作改稿班中,共培训苗、布依、侗、仡佬、彝、土家、回、毛南、水族等少数民族作家约200人次,多为创作一线的优秀基层作者,其中45岁以上的少数民族作者占80%以上,向《民族文学》、《山花》、《贵州作家》等推荐少数民族作家作品20余篇,受到了界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少数民族作家的欢迎,对加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精心组织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金贵”奖
要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就必须有展示创作成就的平台。实践证明,用奖励的方式体现党对文艺方向的引导,培养作家队伍,激励精品创作,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2012年,贵州作协从创新激励机制入手,以扶持机制出人才,以奖励机制出作品,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借鉴中国作协和外省区市设立少数民族文学奖的经验和办法,与贵州省民委共同设立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学“金贵”奖,以此充分挖掘和弘扬贵州优秀的多民族文化,提升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在全国的影响,增强贵州少数民族作家的自信心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评奖工作结束后,贵州作协适时召开获奖作品研讨会,编辑出版获奖作品集,刊发评论文章,引导读者阅读,扩大社会影响,为文学界树立了学习标杆。这对进一步打造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品牌,加强少数民族文学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重点扶持少数民族作家
针对作品发表园地萎缩,推介力度不够的境况,一方面,贵州作协积极争取得到《民族文学》、《山花》、《贵州作家》、《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的支持,尽力协调相关文学报刊不定期开辟专刊、专栏,发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宣传和推介贵州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并通过报刊对一些少数民族重点作家的创作态势、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大量的宣传报道,分析其创作优势和不足,提高优秀少数民族作家的知名度,以此激发更多的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热情。一些基层作协,如铜仁、黔南、黔东南、安顺、六盘水、毕节等地作协也将目光投向培养少数民族青年文学创作人才的目标上。他们或利用自己的文学园地为少数民族作家设立固定的栏目,重点刊发少数民族青年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或筹措经费对在省内外一些大型刊物发表的作品进行奖励。另一方面,贵州作协还联合贵州文学院、《山花》杂志社、市地作协及相关单位共同主办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研讨班,举办各类征文活动,发现和培养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人才;邀请著名作家、评论家前来授课,分析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优势和不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对少数民族作家的培养力度;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给少数民族作家,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提高创作水平,如贵州作协选送到鲁迅文学院历届高研班学习深造的26名作家中就有16名为少数民族作家等等。这些举措不仅对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起到了很好的鼓劲作用,也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5.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坚实基础。只有强化民族意识,热爱自己的民族,熟悉自己的民族,理解自己的民族,并脚踏实地、不断深入到本民族的生活之中,才有可能较好地驾驭本民族的创作题材,才能为本民族的文学发展做出贡献,才有可能催生真正的精品力作。囿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和生态环境,贵州世居民族在各种文化形态的冲击、渗透、挤压与同化中所形成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形态,促使贵州文学具有本土多元文化交融的痕迹,从而提供了开拓少数民族文学独特发展空间的契机。为使少数民族作者了解和认识本民族文学,提高作家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贵州作协拟组织文学评论家对苗、彝、侗、布依、土家、仡佬等世居民族作家作品进行整体研究和个案分析,充分展示贵州少数民族文学所取得的成果,探讨当前少数民族作品的成败得失,辨析少数民族的文学风格,提升少数民族作家的理论素养和鉴赏水平,指导少数民族作家更好地把握创作规律,挖掘本民族文化特质,彰显本民族文化内涵,保障精品力作的不断涌现。同时,贵州作协希望根据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和个性特点,选择民族文化资源丰厚、民族特色浓郁、少数民族文学队伍建设和文学创作势头较好的地区,设立相关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基地,如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土家族、侗族、彝族、白族、回族文学创作基地等等。通过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基地,组织全省甚至全国的作家深入其中进行生活和采风,组织多民族作家进行文学交流,提升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素质,积极发展文学事业的有生力量。
6.优先吸收少数民族作家入会
繁荣文学,人才为先。贵州作协在每年一度的会员审批工作中,都向少数民族作家实行倾斜政策,优先为少数民族作家加入省作协、中国作协提供更多的机会,不断壮大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队伍。
加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为更好地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我们建议:
1.建议中国作协设立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创作重点扶持项目和扶持资金,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针对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进行扶持。
2.建议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在少数民族省份或聚居区开设中、短期文学创作培训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提高的机会。
3.建议中国作协对少数民族省份或聚居区举办的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少数民族作家采风活动等给予更大支持。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有中国作协的正确指导,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全体文学工作者的通力合作,有少数民族作家的共同努力,少数民族文学队伍定会人才辈出、不断壮大,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定会日益繁荣、前途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