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 正文

繁荣创作 促民族大众心灵和谐

内蒙古作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09月24日16:16 来源:中国作家网
内蒙古作协特·官布扎布发言内蒙古作协 特·官布扎布发言 摄影:王纪国

  我就内蒙古自治区繁荣文学创作的几点作法汇报如下:

  一、繁荣创作,关键是党委、政府的关怀与重视

  关心作家、重视创作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一大传统。早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不久的上世纪50年代,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就根据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需要,在掀起文化建设高潮的同时,在内蒙古大学创办文学创作研究班,招录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崭露头角的各民族作家,为内蒙古当代文学的迅速发展培养了第一批骨干队伍。组织的培养使内在的才气很快得到爆发,不久内蒙古就涌现出了纳·赛音朝克图、巴·布林贝赫、阿·敖德斯尔、玛拉沁夫等一批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内蒙古的文学创作随即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

  由于这一举措目标明确,效果独到,日后就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发展繁荣文学创作的常态化模式。改革开放一开始,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在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连续举办文学创作研究班,以使内蒙古的文学创作跟上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步伐。在这一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还根据以写作成果惠及民众的需要,出台政策,拨付款项,批准创办了20多个文学刊物。由于这些举措符合了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过程中的民众期待,内蒙古草原上出现了延续十多年的文学热。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内蒙古的文学事业也迎来了转型的需要。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出发,于2003年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计划。紧接着整体概括内蒙古文化地域特质的“草原文化”的概念被响亮地提了出来,关于“草原文化”的深入研究也随即展开。这样,自治区就为内蒙古文学创作的转型树起了路标。文化发展战略一经确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接连举办两届文学创作研究班,为转型后的文学创作培养新的骨干队伍。2011年4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召开全区文学创作座谈会,会上,部长乌兰同志明确提出了“草原文学”的新概念,要求内蒙古的作家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己任,创作出具有草原文化内涵、草原文化特点、草原文化气派的文学作品。为使这一倡导落到实处,会上党委宣传部会同内蒙古文联、作协推出了“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和“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工程”。两项工程计划实施5年,党委宣传部每年拿出200万元予以扶持。同时,为推动诗歌的创作和传播,党委宣传部在主办的草原文化节中专门增设“蒙古文诗歌朗诵晚会”和“汉文诗歌朗诵晚会”两个子项,为内蒙古的诗歌提供了展示和传播的最高平台。

  除此以外,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还根据文化传播方式的发展走向,开始举办影视文学研究班等专题培训班。同时,指示我们作家协会重视对网络作家的培养,对小作家的培养,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党委、政府的关怀和重视,不仅是一种温暖,也是一种鞭策,更是一个有力的引领。如果说,内蒙古多民族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为自治区民族大众的心灵和谐和稳定发展做出了一份贡献,是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和重视绝对分不开的。

  二、繁荣文学创作,不断为社会提供丰足优质的内容

  文学是给社会提供内容的行业,而受众是发挥其内容作用的实体。如果没有内容的投入,受众实体就将遭受精神的饥荒,如果没有受众实体的接受,文学作品就失去它存在的价值。所以,繁荣文学创作,首先要抓好的一项工作就是队伍建设。

  内蒙古作协历届工作班子一贯重视作家队伍的建设,始终把队伍建设当作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内蒙古作协一直认为发展会员是做好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广泛吸纳有热情、有才气、愿为文学创作付出辛劳的各方面人士成为会员。如今,内蒙古作协各民族会员总数已达2284名,接近全区人口的万分之一。其中,全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892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64名。

  发展会员、建设队伍,目的就是为给社会提供丰富优质的内容。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要让我们的作家有明确的方向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切实贯彻党对文艺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内蒙古作协一贯坚持的工作定位。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非常注意对重要信息的传递,利用一切机会向会员介绍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大规划、大思路,以使我们会员队伍的认知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同步,能够深入解决为了谁、服务谁的问题。内蒙古2000多名各民族作家有着明确的方向感和社会担当意识。在内蒙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心灵和谐的生活中,处处可以感知到他们的内容奉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媒介提供给社会的内容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仅从2001年以来,我区作家用蒙古文和汉文出版的作品超过3000种,其中长篇小说就有200部左右。这些成果让我们自豪的同时,也让我们听到了社会对精品的呼唤。对文学创作来说,精品化要求是又一次新的转型,是对内容质量提出的新要求。就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区推出“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工程”,目的就是重点打造一批具有草原文化内涵、草原文化特点、草原气派的文学精品。该工程作品从今年年底起陆续与读者见面。为使工程真正成为打磨精品的平台,我们不仅制定了工程实施计划、评审工作流程、审评专家团队。为了扩大精品工程的队伍基础,从今年起内蒙古文联和作协还将推出作家签约项目。现在项目资金已全部到位,计划在十月份开始签约。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普遍提高我区作家的精品意识,努力使我区作家的作品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打造精品,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理论的指导。长期以来,区内及全国各地文学评论家的关注对我区文学创作水平的提高给力很大。为了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创作的指导作用,我们为入选“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的作者聘请了一对一的专家,力图将文学评论的功能发挥在作品写作的过程之中。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富有成效的做法,我们将坚持下去。去年10月,内蒙古文联和作协首先为肖亦农先生长篇报告文学《寻找毛乌素》初稿举办修订会,邀请北京和区内的多名专家为作品的初稿把脉,提出修订完善的具体意见。如今,该作品已经出版,近日已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为了充分发挥评论对我区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内蒙古文联今年又创办了“草原文艺论坛”,以此使我区的作家普遍受益。

  由于历史、地理等客观原因,内蒙古的文学创作与兄弟省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在文学的每一次热潮和转型中都曾经涌现过许多大家、名家,但是我区作家的民族构成多元、文学历史较短,所以还须我们真心踏实地走好精品之路,以给社会提供更多的精品内容。

  三、繁荣文学创作,要有多元有效的文学平台

  内容的效应靠的是传播,传播需要多元有效的各种平台。现今,我区有7家出版社,20多家蒙汉文期刊,还有几十家蒙汉文报纸和播发文学内容的电台、电视台。此外,网络也正在成为我区作家发表作品的新平台。由政府主办和管理的这些平台是连接内容源头和受众心灵的主干渠道,通过这个渠道,我区作家的创作成果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我区乃至全国各民族读者的面前,成为他们滋养心灵的精神食粮。

  除了以上这些固定的传播平台之外,我区还有很多与作家协会联手举办的推进内容传播、吸引读者参与、种类多样的文学活动。仅就这几年的情况而言,可以用异彩纷呈,各显其能来概括。这些活动有:

  1、由全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内蒙古文联、作协主办,由鄂尔多斯东方控股集团出资承办的“朵日纳文学奖”。该奖两年评选一次,东方控股集团每年出资100万元予以资助。该奖已举办两届,有二十几位用母语和汉语进行创作的蒙古族作家分获殊荣。这一奖项的设立和开评,在蒙古族作家中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写出精品、力争获奖正在成为蒙古族作家默默进行的努力。

  2、由内蒙古文联、作协与三少民族旗县文联共同主办的“三少民族笔会”。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是我区人口较少的三个少数民族。为了培养这三个少数民族的作家,笔会每年举办一次。近年来,三个少数民族作家所发出的文学声音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并且也已经成为各民族间相互了解,促进心灵和谐的文化窗口。

  3、由内蒙古文联主办的刊物《花的原野》杂志社举办的“八骏杯”大中小学学生作文大赛。该大赛三年举办一届,所有在校的大学、中学、小学的蒙古族学生均可参加。每届吸引参与的学生20多万,收到的复评稿件多达一万多篇。该活动不仅起到了培养未来作家的作用,更是把未来几代的读者吸引到了文学阅读之中。

  4、由内蒙古作协、《内蒙古日报·蒙古文版》联合举办的“蒙古文网络文学大赛”和“十佳青年作家、十大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网民评选”活动。两项活动均已举办一次,参与的作家、读者、网民几十万,有力地推动了作家与读者的互动,切实带动了作品内容转化成社会效益的运程。

  5、由阿拉善左旗旗委、政府与内蒙古电视台联合举办的“苍天的驼羔杯”诗歌电视大赛。该大赛两年举办一次,已成功举办6次。这是将文学内容电视化传播的成功举措,观众参与热烈,不仅活跃了诗歌创作,也把大量诗歌的内容送进了广大观众的心里。

  6、由内蒙古作协主办、内蒙古小作家协会承办的“全区小作家创作论坛”。该论坛已办一次,专题探讨培养未来作家的路径和办法。

  除此之外,在自治区层面、盟市层面、旗县层面还有锡林郭勒诗歌大赛、格鲁根杯女诗人诗文大赛、巴尔虎草原诗歌那达慕、扎鲁特农牧民诗文笔会、正白旗“苏布希迪”牧民笔会等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学活动。

  蒙古族文化生活的一大变化是诗歌已经成为农牧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凡举行敖包祭会、家庭那达慕、寿庆活动都安排诗歌创作和朗诵比赛。这种让文学紧紧贴着群众,紧紧贴着社会,让作者与受众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为文学的内容提供着转化成社会效益的快速通道。

  用更多、更好的优秀内容,不断提高文学对社会的影响能力,无疑是我们繁荣文学创作的目标之一。文学的内容越是优秀,越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越能阐明人类生存的美好愿望,越会得到社会受众的欢迎。这样,它就越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心灵的和谐。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