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 正文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语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09月20日11:45 来源:中国作家网

·长篇小说·

  《阿思根将军》(蒙古文) 作者:白金声
  《阿思根将军》通过讲述蒙古族革命家和军事家阿思根将军短暂而伟大的一生,热情讴歌蒙古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民族解放道路的历史选择,成功塑造了以阿思根将军为代表的蒙古族老一代革命家群像。场面宏大,形象生动,情节感人,文化底蕴深厚,是近年来蒙古族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成就突出的精品。

  《春香》   作者:金仁顺
  在对民族古老故事的重述中,《春香》营造了一个充满现代精神的唯美世界。在这个由花海、流水和梦境所构筑的世界中,女人不再是男性的依附者,而是生活与命运的坦然接受者和抗争者。对东方古老诗情的沉迷,朦胧感伤的氛围,闪烁不定、悬念迭出的叙事迷雾,富于视觉冲击力的华美画面,共同构成了新颖独特的审美风貌。

  《康巴》   作者:达真
  《康巴》以近百年前波诡云谲的历史风云为背景,描绘了康巴地区藏、汉、回各族民众,在时代潮流中,或在重重逆境中传奇般崛起,或在惨淡血泪中彷徨的命运和心灵,有力地表现了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理想。叙事繁复,氛围浓重,细节描写精微,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容,是一部厚重、宽阔的作品。

  《泥太阳》  作者:潘灵
  《泥太阳》正面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一位年轻干部下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主线,生动再现了西南边陲偏僻山村的真实境况,折射出广大农村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小说具有举重若轻的欢快气质,成功塑造出一系列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在对农民精神生活的描述中,寄托了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深切的人文思考。

  《诸王传》(维吾尔文)  作者:亚生江·沙地克
  《诸王传》是近年来维吾尔语文学中引人注目的力作。这部6卷本小说以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湛理解和渊博知识,叙说了十三、十四世纪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瓦剌蒙古等诸民族的历史活动,表现壮烈的英雄业绩、淳朴善良的美德,严正批判贪婪和堕落,满怀热情地张扬忠诚、仁爱、正义等人类美好价值,气魄宏大,荡气回肠。

·中短篇小说·

  《丹砂》  作者:肖勤
  《丹砂》具有质朴、悲悯、明澈、温润的精神品质,以细腻灵动的笔触对现实乡村世界作了颇富质感的呈现,努力在每一个平凡人物的命运中寻求生命的价值。肖勤的小说,对时代变迁中乡村经验的复杂性有贴切的体认,将迫切的社会问题还原为具体的生活疑难,展现了作者艺术地把握现实的可贵能力。

  《换水》  作者:李进祥
  流淌在黄土塬上的苦咸的清水河成为李进祥小说永远走不出的背景。他以沉郁的悲悯之心凝视着故乡勤苦劳作的农人,在人情世相和民族风俗的勾描中,呈示挣扎于苦寒之地的人们在转型时期面临的困难抉择和他们坚韧的生命意志。《换水》的叙述冷静、节制、准确,达到言近旨远的艺术境界。

  《寂寞旋风》(藏文) 作者:扎巴
  扎巴的写作拓展了藏文小说的题材和艺术疆域。《寂寞旋风》聚焦于草原牧民,在历史的纵深中表现藏族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小说具有朴素的写实力量,对旧时代底层民众生活的不公和无奈寄予深切的同情,而牧民们善良、真诚、勇敢的品格,在生动的刻画中达到了令人难忘的人性高度。

  《骏马之驹》(哈萨克文) 作者:乌拉孜汗·阿合买提
  《骏马之驹》通过哈萨克族农村牧区世景人情的描写,反映出在急剧的历史变革中,农牧民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经验:奋斗和失败;固守和反思;无奈和向往。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刻画准确,叙事明晰流畅,语言具有生动幽默的民族特色,对哈萨克语文学的内容和叙事方式作了新的拓展。

  《摩围寨》   作者:何炬学
  《摩围寨》以极富地方特色的语言表现了深山苗寨的人们面对生活的自信和达观。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特定时期,寨子里的人们固守仁义准则,对文化深怀敬意;饱经磨难的人们逐渐在平静的日常交往中化解仇怨,重新找到生活的温暖。作品深得笔记小说之神韵,简练明净,诗意盎然,令人回味长久。

·散  文·

  《父亲与故乡》(蒙古文) 作者:纳·乌力吉巴图
  纳·乌力吉巴图的散文朴素温馨,植根于民族历史文化,富于生活气息和人文思考。《父亲与故乡》中的父亲,是“历史的父亲”、“文化的父亲”,围绕着民族与世界、现代与传统、“走出去和回归”的主题,展开了深挚的抒情和缜密的沉思。

  《我的乡村》  作者:陶玉明
  布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建国以来,书面语文学写作开始得到发展。陶玉明在《我的乡村》中满怀对民族和故乡的热爱,较为详尽准确地表现了布朗族的历史文化、现实生活和精神追求,代表了布朗族文学创作的最新成就。

  《我的心在高原》  作者:叶多多
  叶多多沿着跌宕不羁的澜沧江,以足为尺,丈量拉祜族的文化积淀,以心为度,刻画山村人心的惶惑、浮沉;亲历、见证了曾经亘古不变的拉祜人,在巨大历史嬗变下的鲜活细节;在文化命运与民族传统的沉思中,传达了一个作家的鲜明立场。

  《西藏古风》(藏文)  作者:平措扎西
  《西藏古风》涵盖西藏民俗文化的诸多方面,既有对民间文化遗存的整理记录,又有对当下普遍流行的民俗文化的真实记述。融合文化学者的学养和散文家的性情,具有厚重的文化含量,语言幽默诙谐,表现出对民间之大美的深入理解和敏锐领悟。

  《乡村里的路》  作者:钟翔
  《乡村里的路》以精细的笔触,雕刻一组组悠远的乡村意象,温润深情的文字擦亮了人们心底的乡村记忆。这条路连接着高天厚土,凝聚起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性、精魂气魄,是大地之子对精神家园泪水涟涟的回望,是历史与现实长长短短的牵挂。

·报告文学·

  《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  作者:钟日胜
  中国援非医疗队为促进非洲卫生事业的发展、增进中非人民理解与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援非医疗队的参与者,作者用朴素的文字写下见闻感受,点点滴滴,皆见真情。作品有鲜明的亲历感和现场感,是近年来国际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

  《粮民——中国农村会消失吗?》作者:爱新觉罗·蔚然
  一位富于爱心和责任心的公益志愿者,在中国农村执著地行走与体察,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那些留守农村、种植粮食的农民真实的生存处境,发现当前农村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言。作品文字朴实,情感炽烈,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勇于担当的可贵品质。

  《四海之内皆兄弟:朝鲜族教育家林民镐》(朝鲜文)作者:金虎雄
  作品全面立体地描绘了延边大学第一任副校长林民镐的一生,以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和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的笔调,刻画了朝鲜族一代宗师“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感人形象。作为长篇纪实作品,采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结构,达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我生命中难忘的画像》(维吾尔文)  作者:哈孜·艾买提
  这是一部自传体纪实作品,年已八旬的作者用自然朴素的文字回顾丰富多彩的人生道路。从自幼习画到最终成为著名画家,生命中经历诸多难忘的人和事,如一幅幅鲜明的油画被勾勒出来。举凡社会、爱情、家庭、艺术、理想,蕴含着艺术家的洞见和长者的智慧。

  《西藏的孩子》  作者:鹰萨·罗布次仁
  这是西藏少年11年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是一位初涉写作者从心灵深处流淌出的动人歌吟。作者从西藏偏远山区万里迢迢来到北京求学,在陌生的都市独自长大成人,他的健康成长昭示着现代教育给古老的西藏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希望,教育托举起了西藏的未来。

·诗  歌·

  《时间之花》   作者:曹有云
  “时间之花”即生命之花。这部诗集意境苍茫悠远,语言精确洗练。曹有云以坚韧的苦思和灵动的笔触,表达了时间与生命这一哲学命题中丰富的存在体悟,字里行间透示着信念的执著和彻悟的旷达,生发出了超越民族、地域和诸种文化边界的广远意蕴。

  《我的滇西》  作者:李贵明
  “我的滇西”这个旷远的世界中充满了自然和生存的迷思。它不止是对滇西,也是对世界的歌吟和求问;是对地理和风俗的描绘,也是对文明和生存的领悟与赞美。李贵明以精准的语言功力和敏锐的提炼能力展现了高远丰盛的想象和弥漫着原始之美的意境。

  《我的灵魂写在脸上》 作者:王雪莹
  写在脸上的灵魂一定是直接的和袒露无遗的灵魂。王雪莹纯美的抒情中洋溢着对人间美好情愫的珍惜,以及超越了爱恨情仇的生命体悟。她以真诚的性情和洗却铅华的修辞,写出了人生的千般滋味与百感交集,成功地延伸和深化了中国当代女性诗歌写作的主题。

  《响箭》(维吾尔文)  作者:瓦依提江·吾斯曼
  《响箭》具有瑰丽的词语组合和音乐般美妙的韵律,以维吾尔族富于想象力的思维方式,寄托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思考。诗人对自然、故乡、祖国满怀热爱,深刻领悟生命中的困惑,彰显了温馨的人文关怀和丰厚的思想底蕴。

  《鹰魂》(彝文)  作者:木帕古体
  《鹰魂》以质朴精练的语言、新颖别致的形式,呈现彝族传统文化和习俗在生活中的新发展、新变化,处处体现着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以及对乡土的深情热爱。诗人借助富于文化蕴涵的意象,将哲理情思融入字里行间,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翻译奖·

  查刻勤(蒙古文译汉文)
  查刻勤达到了蒙古族当代诗歌汉译的新高度。他先后翻译了蒙古族四代诗人的代表作,产生了广泛影响。《阿尔泰诗选》以“信、达、雅”的译笔传达出阿尔泰诗歌的博大境界和富于民族特色的旋律,是阿尔泰诗歌迄今最好的译本。

  沈胜哲(朝鲜文译汉文)
  沈胜哲长期从事朝鲜文作品的汉译工作。翻译出版了多部译著,并在《诗刊》、《民族文学》等刊物翻译发表了数十篇朝鲜族诗歌、小说。他在翻译工作中任劳任怨,在翻译技巧上精益求精,为朝鲜族文学翻译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德新(维吾尔文译汉文)
  苏德新是比较成熟的维译汉翻译家,译著有长篇小说《荒原记忆》、散文集《神秘的冰达板》、诗歌集《顶陶罐的姑娘》等300多万字。他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深厚的文学修养,在翻译中达到了忠实传神而又流畅自然的境界。

  伍·甘珠尔扎布(汉文译蒙古文)
  伍·甘珠尔扎布从事汉译民、民译汉双向翻译达25年,出版11部译作,是蒙古族文学界有影响的翻译家。他翻译的《毛泽东诗词》在字词的准确、诗律的平仄押韵等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在毛泽东诗词的蒙古文译本中博采众家之长而又有独到创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