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 正文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近日揭晓,获奖作品展示了近年来少数民族作家的实力和佳绩。这些作品对各民族的历史命运和现实生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发展变化的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开掘和表现,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和精神气质,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历史进程和对美好未来的殷切向往。作品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和探索,承载了少数民族作家的家国情怀和文学理想;以其深邃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对民族历史与现实的关照,传达了少数民族作家对乡土中国的温暖怀想和深情凝望。
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第十届骏马奖评委会副主席白庚胜,就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新思路进行了访谈。
记者:据悉,我们已建立起一支多民族、多语种、多文类、多梯次的少数民族创作队伍。目前,在中国作协9488名会员中,少数民族会员有1121名,占总数的11.8%。这10年间发展的会员就有463名。22个人口较少少数民族都已涌现出本民族作家。中国作协在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方面有哪些新思路?
白庚胜: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首先要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出精品,中国作家协会实施了少数民族文学精品战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做好少数民族作家深入生活、收集创作素材、提供创作条件,协助修改作品、推荐翻译出版、组织研讨推介一条龙服务,鼓励少数民族作家参与“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创作工程”、“影视戏剧创作工程”,在中国作协所属杂志、报纸、网络推介少数民族作家作品。
二是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作家步伐。整合鲁迅文学院和各省文学院的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包括创作、研讨、评论、翻译,建立培训基地,联系东部省份与西部少数民族聚居省区结对子,近年来先后有西藏与山东、新疆与上海、宁夏与江苏、内蒙古与广东、青海与浙江等省区市的作协结成对子,开展互帮、互助、互访,开拓了少数民族作家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还要进一步扩大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一边学习,一边改稿,一边研讨,使学员从素质上得到提高。继续组织少数民族作家深入生活,采访采风,参加国际写作营,加大出国访问力度,特别是组织人口较少民族作家到东南沿海采风。
三是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推动少数民族文字作品的翻译出版。《民族文学》杂志加大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原创作品的数量,提高质量。《民族文学》以外的刊物和出版单位多发少数民族文字的作品。抓好少数民族文字作品的翻译工作,积极邀请翻译家参加作协活动,建立合作交流平台,加强翻译家与出版单位之间的联系,有计划地翻译出版少数民族文字作品。
四是完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评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每4年评一次,要总结经验,修改条例,评出水平。在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儿童文学奖评奖中更重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
五是扶持少数民族刊物和网站。目前全国有80多家少数民族文学刊物,少数民族文字的文学刊物有36个,有几百家少数民族文化文学网站。进一步办好中国作协所属的《民族文学》杂志,《民族文学》杂志现有汉、蒙、维吾尔、藏4个语种版本,还将增加朝鲜文和哈萨克文版,这是全世界最多语种版本的国家级文学杂志。不久前,该杂志藏文版还分送到1000多个藏传佛教寺院,深获藏区僧俗各界群众欢迎。继续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阅读,举办诗歌朗诵会、农家书屋、征文、评奖等活动,吸引读者。
六是支持少数民族地区作协工作。继续完善少数民族地区作协与经济发达地区结对子,继续建立西南六省区与西北五省区少数民族文学工作联动机制,请内地知名作家、评论家与少数民族作家对话,互帮互学。
七是扩大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宣传推介。中国作协所属的《民族文学》杂志和其他杂志多推介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文艺报》办好少数民族文学专版。与海外媒体合作介绍少数民族文学作品。
八是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讨和评论。做好理论评论工作对作家创作有引领作用。中国作协创研部、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馆少数民族作家协会每年提出研究选题、研讨计划,与社会上的单位合作每年出版一批研究成果。
记者:中国作协将用5年时间实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包括哪些方面?
白庚胜: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包括鼓励创作,每年扶持少数民族作品100部。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包括由少数民族文字译成汉文、汉文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少数民族文字互译、汉文译成外文,少数民族文字译成外文,每年出版100部。培训少数民族作家、翻译家。每年由鲁迅文学院与少数民族集中省区合作举办翻译培训班。组织巡讲团请内地文学大家到各省讲课。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评论,每年资助一批选题,安排研讨会,出版一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精品文库,出版中国和世界文学名著少数民族文字翻译丛书。举办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交流,定期举办论坛,组织团队去西方交流。总之要真抓实干,切实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杨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