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快餐时代“细读”艺术之美(王君春)

——关于《“新批评”诗歌理论研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12日09:34 来源:吉林日报 王君春

  19年前,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慢》中辛酸地提问:“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确,这是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吃要快餐,出行开车,衣装简洁,住快捷酒店,信息以几何级数爆炸传播,人们甚至失去了阅读的耐心,连思考也在向碎片化发展。速成之物往往缺少美感,速度与效率是美的死敌。人们赋予速度和效率过多的荣誉和价值,甚至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这种痛苦马克思称之为“异化”,美国的新批评派则以细读法重建世界的“躯体”(body)来恢复人类对美的感受,这是学者李梅英《“新批评”诗歌理论研究”》一书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和深入思考。

  不会阅读的世界

  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文艺理论建树之一,于40—60年代在西方文艺研究领域取得统治地位,余波一直延续到90年代的雷纳·韦勒克。其成员有现代派鼻祖、大诗人T·S·艾略特,以及美国南方诗人和学者群,很多成员身兼诗人、大学教师和学者三职,有丰富成熟的创作经验,这使得他们在探讨文学性时,体现出与一般理论家迥异的特色。在大学的教书生涯中,“新批评”学者们发现许多学生聪明伶俐,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想象力也不错,但由于没有得到过指导,导致他们完全不会阅读诗歌:“有的读济慈的《夜莺颂》就像读地方小报社论或者读现在西尔斯·鲁柏克百货公司商品介绍目录上的广告,其指导思想和所抱的期望居然毫无二致。”同时,当时美国大学的教科书都是老套的历史传记批评,给予学生的大部分是“瞎指导”,有鉴于此,他们在诗歌创作和批评实践上提倡“新批评”,帮助学生甚至普通教师学会如何阅读和理解诗歌。

  “新批评”学者们总结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语境、多义,张力、反讽、悖论等,即广为人知的“细读法”,这些都是新批评派的卓越贡献。至今这些概念还在被经常使用,即使是一些原来极力攻击“新批评”的学者,在文学批评实践时,仍在使用“新批评”的这些术语。时至今日,美国大学的文学系仍会要求学生做新批评式的评论训练。欧美学者如今进行文学评论,也仍在使用“新批评”留下的文本分析方法。

  美的阅读与理解

  “细读”必不能快,要反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要研究意象与象征,要考察语境的压力,如美国诗人斯蒂文森《坛的故事》有这样的诗句:“我在田纳西州放了一只坛/环绕它的是田纳西的山。”“新批评”学者指出,坛子本是个平平无奇的事物,但却能成为这首诗的中心意象,这是该诗最令人惊异的地方。诗歌的第一句就非常特殊,一般人会说:“在田纳西,某一天,我把一只坛子放在地上”,事实上,这首诗也表达的是这种意义,但它使用了一种与所有日常语言都不同的曲折的方式。这个关于坛子的叙述形成了非常奇怪的意象:“我”放下坛子后就消失无踪,随后坛子的意象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荒野如潮水般涌起,臣服于圆坛,在荒野的簇拥下,灰色的坛子仍然保持着威严和静默。这是一个足够体现象征的坛子,坛子之所以能构成象征,最根本原因是,相对于田纳西州这个语境来说,“坛子太小。你可以放一个大树墩或大岩石在山上,但就是不能在山顶放个坛子。”诗句的意象由语境压力而来,美感由意象而生。

  重新赋予世界以美感

  如果把世界比作一个人体,那么科学如同骨骼,艺术好比血肉,而现实情况是日益发达的科技和工业文明,正在全面侵略人类生活,世界的美感日益匮乏,盲目追求效率和速度的世界如同无血肉的骷髅,毫无生机,荒凉恐怖。由于科学日益把世界简化为各种类型和模式,艺术相应地就必须重新赋予世界以躯体(body)。若要恢复人类对世界的真正美好的认识,就需要以诗歌和艺术恢复人类的感性认识,为世界重建美丽躯体。他们这样比喻:

  “一个有钱人会看不上他早年居住的房子,会认为它毫无价值,破旧不堪,无法忍受,根本不能再住下去。另一种人则非理性地热爱着他破旧的房子,一匹老马,或者一个老妻。旧房子、老马、老妻很幸运,能够免于集市叫卖和市场估价。但是只关心使用价值的商人,一点也不懂得为什么它们可以不用被市场估价。”

  老房、老马、老妻毫无实用价值,但却被诗人热爱着;一朵玫瑰的美,只是因为它是一朵玫瑰。快餐时代苍白乏味,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简化,越来越片面,越来越生硬。因此,若想真正认识世界,重获完美世界,需要放慢脚步,平心静气,“细读”艺术之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