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第七天》,余华的小说让我重温了那一段段平凡而可悲的生活,再次目睹了那一个个绝望而倔强的弱者,再次体会了那一次次熟悉而陌生的经历。”青年作家贾飞说。
将切肤痛感化作吸引力
贾飞平时喜欢看历史、哲学、法学和兵法、文学类书籍。在他看来,历史能让人知兴替,并可以明智;法学纠正人的不良行为,并遵纪守法;兵法、哲学,则是相辅相成,兵法可教人进取,而哲学让人反思;文学则是陶冶情操,洗涤心灵的良药。
涉猎这些书籍,让贾飞在几家刊物开了历史专栏。除了这些让他“学以致用”的图书,很少能有让贾飞捧起的长篇小说。接触《第七天》,是因为贾飞对余华一直以来的关注,“写过《活着》这部伟大作品的余华,让我对他的新作充满着期待,《第七天》应该亦不例外”。
而在这本小说仅仅翻看了三页之后,贾飞就已经无法将其放下。“看到三页后,就能牢牢吸引着读者继续读下去。因为,在小说中很多人看到了自己,渺小而平凡的自己。很多人更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迷惘而充满寄托的未来。”
余华是一位善于通过小说讲述故事的作家。今年6月刚出版的新作《第七天》,更是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故事,“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寒冬腊月被囚禁于积年冰川里的寒冷,一种剧烈拉锯式切肤的疼痛和虐心,一种茫茫荒野身心俱疲后无着无落的绝望”。
贴近“平凡哥”的深度佳作
作为一名作家,贾飞认为这本小说正符合评判一本作品是否富有深度的重要标准:能够直击人心灵深处,而又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
“《第七天》恰恰符合我的审美标准,小说的思想性超越了同类作品,在这本小说中,你会看到太多自己所熟悉的影子,这些影子就在你的身边,但你却从未思考和关心。”贾飞举例,如小说中墓地与殡仪馆的火化等级分明,贫富之间存在着的明确界线。这些情节不禁让他思考,会不会像刺痛自己一样,刺痛了所有平凡人的内心?
这种刺痛人心的情节漫布在整部小说中,甚至没有一个人物能够引起贾飞对其的好感。
余华自己也曾说,他“写下中国的疼痛之时,也写下了自己的疼痛。因为中国的疼痛,也是我个人的疼痛”。贾飞提到,一部成熟而伟大的作品,首先得这样有血有肉有生活。闭门造车、空中楼阁似的作品,是流传不下去的。当下的许多文学作品,写的不仅不是“平凡哥”的故事,反而更像是神话传说。
如果抹去作者名字,没有人能够看出这一定是余华所写。相比《活着》,在《第七天》的讲述中,能看出余华风格明显的变化。《活着》主要写一个人的人生命运,里面牵涉的主要人物比较少,对其刻画得也更为深入。而《第七天》则将视觉延伸到了整个社会,里面反映了一群人物的悲惨命运,其视角显得更为壮阔一些。“但是,两本小说深度相当,一个写为什么活,一个写为什么死。两者均是优秀的长篇小说,不管有没有看过余华之前的作品,这本《第七天》都十分值得推荐。”贾飞将余华的两本长篇小说进行了横向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