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张玉清的短篇小说集《地下室里的猫》,内心深处有一种被撞了一下而且被撞得很痛的感觉,那些故事、那些人物、那些细节、那些刺耳的声音徘徊不去,心里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我想,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吧。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应该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地下室里的猫》是作者对人性解剖最深刻的一篇。故事层层递进,一层比一层透彻、深刻、犀利。第一层是小姑娘与父母之间的反差与对照。孩子对猫叫的过激反应与她妈妈应付、敷衍形成鲜明对照。作品开头,小姑娘与妈妈的一段对话,写得极其精辟。她说,“咱们斜对门那家的地下室房间进了一只猫。”接下来妈妈用了一连串的“嗯”“啊”“哦”“是吗”这一连串漫不经心的敷衍。在小姑娘不吃饭、不敢下到地下室推车等一系列过激反应之下,她的父母才设法找人救猫。如果作者把笔墨停留在这里,也可以点明主题:以孩子心灵的纯净反衬成人的冷漠。作者并未满足于此,继续对人性做鞭辟入里的解剖。因为小猫未得救,小姑娘的心灵刺激也未得到舒缓,进而出现了幻听,在这种情况下,其父母居然又捉了一只猫扔进地下室,录下猫叫声,反复刺激小姑娘的神经,达到治病的效果。如果说以前他们只是冷漠麻木,现在简直可以说是恶毒,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择手段,让读者看到了人性更加丑恶的一面,这是第二层。第三层,是完全出乎我们意料的一刀,也是最深刻的一刀,通过反复听猫的垂死嚎叫,小姑娘由逃避到慢慢可以忍受,再到接纳到漠然,小姑娘的幻听消失了,也终于敢进地下室里去推车了。一年以后,当两张死猫皮被人发现,小姑娘也无动于衷、视而不见,骑着自行车飘然而过,心里不再泛起一点涟漪。张玉清非常冷静甚至非常简洁地表现了这个过程,其艺术效果比做大段大段的描述、煽情要来得强烈得多,真是于无声之处听惊雷。作品到这戛然而止,读者的情感却难以平抚,那种惨烈的猫叫声仍然不绝于耳。这篇作品让我想到一个人的心灵是如何被磨砺得粗糙,我们是如何一点一点地将心灵的柔软、敏感与温情磨损,面对丑恶和灾难,我们是如何逐渐地失却同情心,变得冷漠无情、麻木不仁,有的甚至丧失人性。作者让我们反思该如何正视丑恶,正视灾难,如何保持心灵的纯净和心灵的柔软与鲜活,不使人性泯灭。
张玉清非常熟悉生活,有深厚的生活积累,每一篇作品的生活气息都非常浓郁。他往往从不经意的小故事和日常平凡生活入手,或平淡或风趣或轻松地叙述一个故事,在看似平淡处突来惊人之笔,让人过目不忘。比如《朋友》这一篇,他开始就是慢慢地叙述两个女孩子从初中就是一对好朋友,讲两人的交往和友谊,在她们纯洁的友谊中有点小小的杂质,安小菲比雅丽学习好一点,雅丽心中有一点小小忌妒和暗暗的竞争。故事这么讲,很符合常情,其实也没有影响两个人的友好关系。两人都憧憬着能考入一所重点中学。可就在中考前,平静中突起波澜,而事情又小得不能再小,安小菲进考场后发现自己把眼镜丢在了操场上,冲出考场,前赶后错,耽误了考试,而作者设置的机巧是雅丽明明看到她忘记了这副眼镜却没有告诉她。就因为一副眼镜,改变了安小菲的命运,从此两个人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读者在感慨唏嘘之余,也看到作者的独到匠心,纯洁的友情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它容不得半点杂质,变味的友情很可能引来变味的人生,它会让一个人终生内心不安,让良心受尽折磨。《手拉手》也是写两个小姑娘的友谊,她们彼此信任,彼此依赖,时刻也不分离。在这种亲密无间的友谊背后,是心灵的孤独。因为孤独,对方才成了彼此精神的依托。而两个小姑娘之所以这样,与老师有很大关系,老师看不惯,对她们多有指责。老师越批评指责,她们抱得越紧。也就是说,当发现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时,老师没有把她们引向集体,引向更加广阔的生活,从而帮助她们建立起开阔博大的胸怀,反而成了负面力量,以至于她们的友谊变得越来越狭隘,对旁人旁事一概冷漠处之,眼见着男孩傻笨落水而无动于衷,眼看着一个女孩子被疯子蹂躏却听之任之,最终两个小姑娘被这种狭隘自私的友谊所葬送。直到死难临头,她们想到的不是呼救,而是一点一点艰难地摸到对方的手,紧紧拉在一起。
不能不提另外一篇作品《我们谁会当叛徒》。刘臣,因为他爸爸是所谓的“叛徒”,所以一群孩子就老是叫他叛徒,这给他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一个被欺凌、被歧视的所谓“叛徒”之子,在一场“我们谁是叛徒”的游戏中丧命。黑子要把刘臣的头扎进裤腰里闷上一个时辰,才能承认他不是叛徒。所有的孩子都知道这是一个狠招,刘臣也知道这很危险,可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和自尊,他最终还是依从了黑子的主意,最后被活活闷死。这篇小说,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非常大。刘臣外表的卑微,遮不住精神的强大,他是如此自尊自爱,为了维护自尊,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一个孩子的自尊不可辱,任何人的自尊都不容侵犯,无论何时何地。
张玉清的小说经常撷取生活中一两朵浪花,并通过这一两朵浪花探到浪花之下的暗涌,他擅长从平凡的故事中挖掘出深刻的思想内涵,从嘻哈的孩童游戏中发掘出严肃的社会问题,从纯真的友谊之中看到人性的扭曲,并从孩子的生活行为直指社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