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廖勇:最难舍的是乡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07日09:10 来源:人民日报 巩育华 易 林

  “天上看江南,江南是一条开不走的大船,长江拉着一条长长的绳呀,把它拴在遥远的喜马拉雅山。”一身休闲装,戴黑框眼 镜,廖勇的装扮可不像一般人脑海中的写管弦乐的人。说起这首代表作《大江南》,他情不自禁吟咏起歌词,一闭眼,一抬手,整个人便滑进歌曲的意境里。“江南 不只是小桥流水,也有雄壮的一面。”这位湘籍作曲家,对江南自有见解。

  廖勇,师从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被视为中国最有潜力的中青年作曲家之一,音乐剧《天桥》、舞剧《女娲》、管弦乐《边塞舞曲》等作品广受好评。不同于台前的演员、歌唱家,词曲作家是藏在作品背后的人,面对镜头,廖勇有些羞涩。但谈到家乡,他打开了话匣子。

   “我是从放牛娃到作曲家,”已过不惑之年的廖勇自我调侃。他的家乡湖南娄底,有从文的传统。小时候常跟着大人去看傩戏、夜歌,乡音缭绕韵三湘,给了廖勇 最早的艺术启蒙。即使在定居北京多年后,童年乡间的山、水、鸟、虫也常常入梦,成为音乐创作最重要的源泉。《大江南》书写了湖南人骨子里的刚毅对烟雨江南 的调和,《故土情》里载满小时候的乡愁。“有批评家评价,我的音乐有不屈服的调子。要知道,湖南人骨子里是有一根不屈的钢筋的。”在廖勇眼里,一个艺术家 不论走多远,他的作品也难舍“乡音”。

  “民族方向才是艺术回家的路。”廖勇目前还担任北京歌剧舞剧院副院长,他总是希望为弘扬民族文化多做一点。和民间艺人学习昆曲,跟赵季平学习陕北民歌,在北京歌剧舞剧院学习梅花大鼓、北京琴书……大量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他心里发酵,再在作品中开出花儿来。

   如此接地气,也和出身有关。没有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廖勇并不觉得遗憾,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希望自己通过音乐登堂入室,也用好的音乐作品反哺更多老 百姓。廖勇时常觉得,中国的艺术家低估了老百姓对音乐的欣赏水平和领悟能力,“音乐最重要的功能是欣赏,老百姓不一定知道《二泉映月》《梁祝》的乐理,但 他们能够欣赏其中的美感;而像《草原之夜》《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样的歌曲,它们既是艺术作品,又很有市场,这些才是经典的。”他很遗憾,近些年,这样的 经典作品越来越少,口水歌越来越多。

  4月16日至23日,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汇聚了中外电影圈多位大咖,廖勇担任电影节音乐总监。他 组织了“百年经典电影音乐会”向国内电影音乐致敬,中国电影交响乐团联合中国五大电影厂乐团乐手合作演奏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现代的《建党伟业》 等十多首经典电影音乐作品,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脉络被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廖勇希望,在这样一个国际舞台上,通过中国电影音乐中的精品向世界传达出一份 民族自信。

  家住通州,远离喧嚣,廖勇每天1/3时间用于音乐创作,1/3时间处理行政事务、参加社会活动。“有时候灵感突袭,凌晨两三 点也要爬起来写。有时候突然写不出来了,就去河边一呆一晚上。糊弄一下吧?不行,自己心里那道坎过不去。有时候创作得不好,就特别痛苦。”走上作曲家这条 路,廖勇笑言,自己得到的痛苦多于快乐。“大多数时候,都处于痛苦的创作过程中,作品出来了,还不错,才会有短暂的快乐。”在他看来,人生最快乐的事情有 二,一是自由,二是表达,作曲家能自由表达出内心所想,并且还有“接受对象”,就有一点幸福感。“痛苦的过程,加一个快乐的结局,这种创作是一种心甘情愿 的痛苦,让人有存在感,我希望自己永远是一个过程中的人。”廖勇说。

  “别说小桥是个驼背的老汉,却能挑起古往今来的重担。都说流水把你的心儿缠呀,酿成了黄酒也能醉倒英雄好汉。都说文章出自墨水的两岸,西湖自古就是磨墨的砚盘。”吟讴着《大江南》的歌词,廖勇陶醉在他的“过程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