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山东作家群:扎根齐鲁的"地之子" 构建文学地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09日11:30 来源:工人日报

  在日前闭幕的第2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山东作家们无疑是最吸引眼球的群体之一。在图博会首日的“中国作家馆”开馆仪式暨“山东主宾省”活动新闻发布会上,30多位山东籍作家济济一堂,老中青三代群星闪耀。山东作家们的集体亮相如同对山东文学的一次集体检阅,而无论是李存葆、莫言、张海迪、张炜这些成名已久的名家,还是刘玉栋、王方晨、凌可新、宗利华、王晓磊等文学新锐,山东作家给人们的印象就如同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齐鲁大地一样,朴实厚重而又历久弥新。

  近年来,文坛热衷于以地域为名,将作家分类,比如河南作家群、山西作家群、陕西作家群等等。这其中,山东作家群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山东作协主席张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山东作家由鲁文化和齐文化哺育,所以是极为特别的。这种受两种相当对立的文化直接影响的写作群体,在海内外还是极少见的。这也造成了山东作家的特别质地,是他们不可取代的方面。”

  此次30余位山东作家借图博会之机进京,围绕山东作家、山东文学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会。在与会的专家学者的发言中,对山东作家这个群体“特别质地”的探讨似有共识,山东作家群身上那个特质也因此比较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李掖平将之称为:山东作家们是真正的“地之子”,他们的创作也是“扎根齐鲁大地的文学书写”。

  传承“文以载道”

  说到山东作家群,所有人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就齐鲁大地上历经千年依旧厚重的传统文化。齐鲁文化中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中庸的美学思想和民本主义,在百年山东文学中一脉相承。道德理想和精神思考是山东作家笔下鲜明的文化特征。

  无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崛起于文坛的王润滋、张炜、赵德发还是新世纪迅速成长的刘玉栋、王方晨等文坛新锐,其作品都体现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共同构建起一种稳健沉厚、磅礴大气的现实主义文学品格。

  在山东作家群中,张炜和赵德发两人身上尤能体现齐鲁文化在山东作家身上的影响。从《古船》到《九月的寓言》再到《刺猬歌》、《芳心似火》,无不延续着张炜的道德和文化探索。2010年出版的长达450万字的《你在高原》,更是一部关注当代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优秀作品。

  张炜这样评价山东地域文化在自己的思想架构过程中的作用:“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雅文学、思想类著作对我影响较大。具体说诸子散文和诗词对我影响最大,其中的儒家文化和齐文化对我的影响亦较大。”

  而赵德发的长篇小说《君子梦》、《双手合十》、《乾道坤道》构成了中国宗教文化三部曲,他对儒家文化的现代化、佛教文化的人间化、道教文化的生态化等重大时代思想问题做出了探讨,力图为新世纪中国伦理文化重建提供来自传统文化的精神维度。孔孟文化对其作品的影响隐藏在字里行间。

  以乡土特色构建文学地标

  同其他的地域作家群体一样,山东作家群的文学创作也烙下了齐鲁大地独特印迹。李掖平说:山东一马平川的原野,巍峨雄浑的峰峦山脉、海域湖川,气象万千的自然风光,古朴拙厚的民俗风情以及在林莽野地、晨曦暮霭笼罩中的阴晴变幻着容颜的村庄农舍,滋润着齐鲁作家的情感触觉和文学思维,涂染出地域特色鲜活的文字世界。

  其实,早在现代文学时期,王统照的《山雨》等小说、臧克家的诗歌和李广田的散文,均以山东的自然和文化为特征,展现出了山东独特的自然风情和文化精神,成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重要一部分。而《铁道游击队》《苦菜花》、《黎明的河边》等作品则将革命传奇故事建构于山东独特地理风情之上,蕴含着浓郁的齐鲁乡土气息。

  上世纪80年代,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内当家》,张炜的《一潭清水》、“秋天”系列以及稍后的《九月寓言》等作品无不反映胶东地区的乡村生活,传达浓郁的胶东地方生活和文化气息。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中其故乡“高密东北乡”的影子随处可见。冯德英的胶东大地;张炜的芦清河、狸洼镇、葡萄园;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尤凤伟的石门;刘玉堂的沂蒙山;李贯通的微山湖;张歧的小渔村;路也的木渎镇;宗利华的香树街;艾玛的涔水镇;范玮的孟村;阿华的梨花镇……成为了山东作家构建出的山东“文学地标”。

  与单纯的“乡土文学”不同,山东作家笔下的故乡风情带有十分鲜明的道德意识和较强的现实忧患意识。他们的文字往往流传出对乡土的留恋和守望,而这也绝不单是一种文化姿态,而是关联着作家们对乡村的现实关怀、批判,对农民生活和乡村境况的忧虑,与道德文化批判密切结合在一起。

  新锐崛起,风范依旧

  第2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曾专门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文学鲁军新锐’与首都作家对谈会”的活动。活动邀请刘庆邦等5位名家对10位山东新锐作家进行点评指导。从专家的点评上看,山东新锐作家身上的山东作家群的特色仍旧与他们的前辈一脉相承。

  “想不到在城市的腹地还残存着麦地……他说挖掘机留下的那个大坑就是城市最后的伤口”。这是《诗刊》副主编冯秋子摘录的山东新锐作家王夫刚的诗句,冯秋子从这诗句里看到“恰好他(王夫刚)是对土地非常熟悉的,也是遗留在土地里太多太多东西的一个人”。

  《十月》常务副主编陈东捷在点评中将柏祥伟和王宗坤做了重点比较,“因为这两个作者表现出了非常强的一致性”。而他重点所说的两者所有的共同点就是这两位山东文坛新锐与他们的前辈所共有的“非常强烈的道德感”。王宗坤的《我是好人》,柏祥伟《一样的事》中的主人公均是为了自我证明,“道德上这种自我证明的倾向是非常强烈的”。

  张炜就“山东作家群”话题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这样第一段话:“现在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作家,他们十分扎实,一定会越走越远。”

  以业内对山东新锐作家的评价来看,这些文坛的后起之秀应该不会辜负张炜的眼光,在山东这片中国具有特殊文化地位的土地上生活的作家们,想必仍会如繁星一样层出不穷,而他们的文学风格也必是源远流长,山东文学的风范也就卓尔不群,绵延不息。(赵春青)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