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买努斯·伊沙阿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27日08:13 甘建华

  我所见过的柴达木早期勘探开发的照片中,最不能忘怀的是木买努斯·伊沙阿吉老人为勘探队员带路的那一张,虽然是黑白照片,却有着非常传神的国画效果。画面上,阿吉老人与勘探队员们穿着厚厚的皮大衣,骑在高大雄健的骆驼背上,坚定地走在西部之西的大漠深处。他手指着前方正说着什么,旁边戴军帽穿军大衣的两人侧身凝神倾听,后面的队员正奋力催促骆驼追将上来。构图主次分明,对应而且平衡,人物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情趣,绝非低劣的摆拍者所能望其项背,可谓无技巧的大技巧。

  奇怪的是,这张照片从来没有署名摄影者是谁,好像放在谁的画册中就是谁拍摄的一样。直到后来咨询青海石油文联原副主席、摄影家梁泽祥,才知道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师费龙于1954 年拍摄的。噢!那就对了,电影纪录片《鲁迅传》《冷湖》,以及上世纪70 年代许多戏曲片,可不都是他掌镜的吗?照片中的四人分别是阿吉老人、张维亚、葛泰生、马忠义,后三人分别毕业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和西北大学,都是柴达木地质大队年轻的地质师。

  阿吉老人的另一张人像照,戴着一顶黑色的民族绒线帽,胸前飘拂着雪白的胡须,深目鹰鼻,面容清癯,额头沟壑纵横,眼睛笑眯眯的,让人感觉这就是邻家阿翁,非常可爱而又令人尊敬。

  阿吉老人祖上是乌孜别克斯坦国安吉安市人,父亲是个鞋匠,年轻时逃难到了中国新疆且末县。

  阿吉老人早年经商,赶着驼队到过中东许多国家和地区,经常穿越柴达木盆地,对盆地的地形地貌可谓了如指掌,被人们称为“柴达木的活地图”。

  李若冰先生上个世纪50 年代两度来到柴达木盆地采访写作,与阿吉老人曾有过许多次直接交往,他在文中均称之“依斯阿吉”。在《寄给依斯阿吉老人》一文中,他这样写道:“依斯阿吉,英雄老人!让人们看看吧,柴达木最初的许多路,是你领着探出来的。柴达木的许多水源,是你领着找出来的。今天,柴达木的几个出名的石油探区,都和你的名字分不开,都深印着你的脚踪。你的汗水没有白流,你的劳动在柴达木开了花,结出果子了。”

  阿吉老人逝世后,青海油田遵照其生前遗嘱,将他安葬在油砂山下,面向着尕斯库勒湖和祁曼塔格雪山。1975 年迁葬于花土沟镇东山阳坡烈士公墓,用砖头垒砌一座花墙围绕20 多平方米的墓地,碑石上写着:“新疆且末县红旗公社木买努斯·伊沙阿吉之墓。一九六一年十月七日七十四岁病故。”

  2004 年1 月10 日,《人民日报》第7 版刊登了陕西作家和谷的散文《花土沟》,文中提到了阿吉老人的墓地,“碑上写道:‘新疆且末县红角公社木买努力斯伊阿吉之墓’,立碑时间为‘一九六一年十月’,享年七十四岁”。感觉与我当年在柴达木盆地工作时,看到的碑文似乎不太一样。日前因为写作《西部之西地理辞典》,阿吉老人是绝对不能绕过的人物,于是与青海油田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他们发来阿吉老人墓地的一组照片,仔细一看,和谷先生文中所载的碑文果然有误,进而引起我对其他几个相关问题的重新考究。

  先说一说木买努斯·伊沙阿吉的民族与姓名。

  新疆且末县历史上没有红角公社,只有红旗公社,成立于1969 年,说明阿吉老人此碑竖立时间应为迁葬时间,并非1961 年10 月7 日的死亡时间。红旗公社1980 年更名琼库勒公社,1984 年改名琼库勒乡(维语意为“ 大湖”),位于且末县城南2.5 公里。至于阿吉老人具体是哪个村的,就连他的儿女们也说不清楚了。

  手头有父执李若冰先生签赠《柴达木手记》普装、精装两个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1 月北京第1 版,1987 年7 月第2 次印刷,内收《寄给依斯阿吉老人》,文末有“ 一九五七年十月十八日,茫崖”字样。开篇首句:“依斯阿吉,维吾尔族老人,可爱的老人呵!”2013 年6 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协编选、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柴达木文史丛书”第一辑第一本即是李若冰先生《在柴达木盆地》,内中收录了这篇文章,题目变为《寄给依斯·阿吉老人》,开篇首句:“木买努斯·依斯阿吉,乌孜别克族老人,可爱的老人啊!”阿吉老人是乌孜别克族人,这一点在几十年前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关于他的姓名,此前我所见的汉文书面文字,都称他“穆迈努斯·依沙阿吉”,也有称“依沙·阿吉”、“伊沙克·阿吉”的,平时大都称呼“阿吉老人”。据说,只有去过圣地麦加朝觐过的人,才有资格取名“阿吉”。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他的姓名理应按其墓碑所书为宜——木买努斯·伊沙阿吉。

  再就是阿吉老人的年龄问题,其卒年是大家都已经知道的,生年和寿龄说法却莫衷一是:(一)李若冰先生《寄给依斯阿吉老人》文中说他“今年已64岁”,应该是1957 年10 月当面采访时得知的,这么说阿吉老人生年为1893 年,享寿68 岁。(二)李若冰先生赞叹道:“当你62 岁的时候,还添了一个女孩。我真为你高兴!”这是指的1955 年;《青海日报》原总编辑赵得录《依沙·阿吉》一文中称:“63 岁那年,牡丹城(按:诗人们形容‘帐篷城市’茫崖为沙漠里的白牡丹城)又添了一枝新花。”柴达木罕的确生于1955年,如此说来阿吉老人享寿69 岁。(三)“石油诗人”徐志宏《大漠与人》一书收录的报告文学《浩浩大漠情》,描述了阿吉老人传奇的一生,说他生于1882 年11 月27 日,享年79 岁。(四)梁泽祥《阿吉老人与他的一家》一文沿袭徐说,后来短信告诉我“是印刷厂工人排版错误,应更正为1892 年”,那就是69 岁。(五)此前我在拙文《湖浪摇荡的大荒》中称“临终前,他做了70 年人生最具声色的宣言”,也是根据多个版本以讹传讹,对不住读者!既然其碑文注明74 岁,那么他的生年应为1887 年11 月27 日。

  远离阿吉老人安息地540 多公里,敦煌石油基地局史馆有他的一尊塑像,还有根据他骑着骆驼带领勘探队寻找石油那张照片制作的塑像。阿吉老人的儿女们遵照父亲的遗愿,为柴达木的开发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阿吉老人的老伴阿吉罕·伊沙克,1987 年11 月20 日病逝于茫崖镇。

  “依斯阿吉,你是柴达木的元老,是柴达木第一号尖兵!”每次阅读李若冰先生的《寄给依斯阿吉老人》,我都会产生这样一个想法:在油砂山烈士纪念碑旁边,能不能立一尊木买努斯·伊沙阿吉老人的铜像?或者立一组阿吉老人与放歌油砂山、赞美尕斯湖的诗人李季、作家李若冰先生的群像?因为这是柴达木石油文化真正的根脉所在,后来者理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