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真正了解钱锺书,真正懂得他的学问和文学遗产,并不容易。我认为,只看《围城》、几篇小说和几篇散文就谈他的文学创作,是没有资格的,再加上他的《谈艺录》和《管锥编》等学术著作,也还不能很好地认识他的精神世界。启开钱锺书精神世界的关键是读懂他的诗。
一、进入精神世界的钥匙
《孟子·万章》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就叫“知人论世”。鲁迅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题未定”草七》)他们都强调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可是,自古著作家分两种人,一种人是在自己的书中不回避自己。他们留有自传、回忆、创作谈、书序、书跋,为别人了解他们的人生和创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另一种却不同,只在努力创作,不喜欢在书中说自己。虽然也可能从他们的全部著作中找到著书人的人生态度、宇宙观、方法论,从而发现那个自我,但是须用透视法,并不容易。
即以钱锺书而论,我们从他的《管锥编》中就很难看到他的人生轨迹、思想系统、情感流脉。当然,《管锥编》《谈艺录》中有自我。《谈艺录·序》说:“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这本书说到自己的地方,如第5页、121页、172页、183页、184页、333页、346页、347页,对其诗学经历有所交代。故钱锺书先生的朋友郑朝宗说:“世间并无纯粹的学术著作。”(郑朝宗《文艺批评的一种方法》)所以我说,我们理解钱锺书个性风采最可靠的材料是读钱锺书的诗。杨绛《记钱锺书与〈围城〉》说:“我认为《管锥编》《谈艺录》的作者是个好学深思的锺书,《槐聚诗存》的作者是个‘忧世伤生’的锺书,《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个‘痴气’旺盛的锺书。”这是理解钱锺书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依照杨绛所说的,(其实是钱锺书自己说的,不过以夫人的名义说出来而已。)将这三方面综合起来,才算一个完整的钱锺书。所以:要想真实地了解钱锺书的思想精神、人格魅力、道德情操,不能不读懂钱诗;要想深入研究钱锺书丰富的诗学思想、精深的诗歌艺术修养,不能不读懂钱诗。钱诗是窥见钱锺书灵魂的窗口,是接近钱锺书真实人格的无法回避的视角。诗的抒怀特点注定了它不能将自己的感情全潜藏起来。
然而,钱锺书的诗集《槐聚诗存》出版已经十几年,坊间至今尚未出版一本注释、解读钱诗的书。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论述钱诗的文章总共也不足20篇。原因是,这些旧体诗难懂。有人甚至说他的典故太多而且偏僻。曾读过一篇发表于1997年第6期《文学评论》上的文章《论钱锺书的文学创作》谈到了他的诗,但是很不得要领。读了那篇文章,你会疑心论者根本就没有看懂钱诗,设定一个“忧患意识”,来个远程放枪。从“人犹喜乱疑天醉,予欲偕亡到日残”来说,明明是愤怒的诅咒,怎么就是“悲哀呼号”呢?难道我们不知道那是引自夏时谣“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吗?其实写诗只是文人身上功夫的自然挥洒。钱锺书为自己的旧体诗印过诗集,但是也是文人间的互相赠答。若说他们的传统忧患意识非得用传统旧体诗形式才能表达,也不对。欧阳修《六一诗话》说到韩愈:“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故其诗曰:‘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也。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如此而已。
二、钱诗与人格性情
读钱锺书的《槐聚诗存》和他未结集的那些佚诗,能看出钱先生诗中流露出来的人格和性情。这是最重要的。我们不断看到一些外道文章挑剔钱锺书,说他名气虽大,其实什么也不算。说他不是大学者,不过是躲在屋子里的书生。这样说也不能算太错,不过钱锺书比我们高明一点的是他是一位睿智、清醒的读书人,许多事情,我们是在事后才明白的,而他是在事先、事中就看清楚了。宋人黄庭坚《与子飞子均子予书》称:“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他没说读什么书,现在应该加中一句:如果读的书不对头,越读越面目可憎。梁高祖说:“三日不读谢玄诗,便觉口臭。”有点道理,依我说:三日不读鲁迅,便生庸俗习气;三日不读钱锺书,就不明白人生之理,不明白治学之道,不明白文学门径。钱锺书和鲁迅都是有开拓精神的文化人,都是开宗立业的大师。比较来说,鲁迅是一个清醒的战士,而钱锺书是一个睿智的学者。但他们都可以称为思想家、学者、作家,都是诗人。在钱锺书的诗里,我们可能会听到他心灵的声音,了解到他非常卓越的思想和坚韧的生活态度,以及崇高的人文精神。从而,我们能够了解在非常年代里,中国知识分子中最有独立意识的风采。
首先,钱锺书的诗中有家国兴亡意识。钱锺书承认这一点。从旅欧开始,他写的《新岁感怀适闻故都寇氛》《哀望》《将归》《读报》《故国》《空警》《剥啄行》《赴鄂道中》《阅世》《老至》,都直接涉及了对中国时局的忧虑和关注,时时会发出抗争的强音。《谈艺录·序》:“海水群飞,淞滨鱼烂。予侍亲率眷,兵罅偷生。如危幕之燕巢,同枯槐之蚁聚。忧天将压,避地无之,虽欲出门西向笑而不敢也。”这些诗不仅写出了祖国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之下,举目一片劫后荒凉,书生无家可归的凄凉,《将归》中写:“将归远客已三年,难学王尼到处便。染血真忧成赤县,返魂空与阙黄泉。浮游身世桑田变,蝼蚁朝廷槐国全。闻道舆图新换稿,向人青祇旧时天。”也写出抗争与希望的期待。写于1937年的《哀望》:“白骨堆山满白城,败亡鬼哭亦吞声。孰知重死胜轻死,纵卜他生惜此生。身即化灰尚赍恨,天为积气本无情。艾芝玉石归同尽,哀望江南赋不成。”既写了侵略者的凶残,也表达了深沉的忧伤。但是他的爱国和正义之声中也有抗议和大义凛然,这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不读《剥啄行》,就不了解钱锺书的另一个面目。他在原则面前是有气节的。汪伪的走狗想将他拉下水,让他出山为他们卖命,他来个“我闻谢客蹶然起,罕譬而喻申吾怀”。他以“小不忍则乱大谋”之说回答来者“岂小不忍而忘大,吾言止此君其裁”。我不会跟你们走,你就说这么多,然后“闭门下帷”“自断终不悔”。
1943年他写过一首《斯世》:“斯世非吾世,何乡作故乡?气犹埋剑出,身自善刀藏。朴学差成札,芳年欲绾杨。分才敢论斗,愁固斛难量。”能让我们感受他内心那无穷的哀愁。我自己固然不是大才,但是,我一样有忧国忧民之心。尾联用事极巧,以“斗”与“斛”相对说,是妙手偶得之句。
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能够这样做的。近代著名诗人黄濬也写过《题新刊〈聆风簃诗集〉》,有“能高踪迹常嫌近,性毒文章不掩工。”并不否定黄的诗才,但是不欣赏他的人格,同他们比较,钱锺书的人格卓立不群。如对龙榆生是一位诗人,却有变节行为,钱锺书为他写过七律《得龙忍寒金陵书》:“负气身名甘败裂,吞声歌哭愈艰难。”他却盛赞章士钊的革命风采。《谢章行严先生书赠横披(代家君)》:“活国吾犹仰,探囊智有余。名家坚白论,能事硬黄书。传市方成虎,临渊倘羡鱼。未应闲此手,磨墨墨磨渠。”虽然是为钱基博代言,但是也不能不代表他本人的思想。
另外,钱锺书的诗中有坚定的人生信念。《槐聚诗存》中有一首劝朋友常风放弃自杀的诗。常风,别名常镂青、常荪波,又名常凤瑑,山西榆次人。是钱锺书的同学。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经常写书评。1933年冬天,常风先生自太原寄来一封长信,向老朋友钱锺书倾诉自己满腹郁闷。感叹自己虽然有才能,但是颇不得志,愁苦无路,欲引刃自杀。钱复信表示理解他的心境:“赴死不甘心尚热,偷生无所念还灰。”但是却又说,“升沉未定休尤命,忧乐遍经足养才。”忧乐的人生能够锻炼人,不必自弃。“埋骨难求干净土,且容蛰伏待惊雷。”你即使是死了,连能够埋葬你的干净土地都没有。你何必呢?真是感人的劝导。人生处于有希望死不得、无希望又活不得之间,最好的人生态度应该是苏轼说的,“且复忍须臾”。不如且待风雷。全诗思想深永,情感真挚,耐人寻味。从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到钱锺书对当时社会统治者的批判和否定态度,也表现出一个顽强的学者坚强、健康的人生观。
从这些诗中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经历过一系列运动的钱锺书却没有像一般人一样多少犯过政治错误。过来人都明白,那是多么不易。他还有一首《阅世》,是1989年的作品,诗中有一联:“对症亦知须药换,出新何术得陈推。”对中国社会政治作了发人深省的分析。李慎之先生针对这两句诗说:“我相信海内外无论什么样的有识之士,对中国的命运作什么样的推测与分析,也不会超出钱先生的卓见以外。”(李慎之《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世》)
三、钱诗与钱诗学
钱锺书的诗中有诗学。这一点是很容易了解的。文学理论,诗学主张,我们当然可以通过《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和钱锺书的诗创作打通,也必须注意到钱锺书的《七缀集》中的专题论文。还有他的《钱锺书集》中的《论不隔》《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谈中国诗》《徐燕谋诗草·序》等重要文章。但是,作为一位有谈艺癖的诗人和理论家钱锺书,他不但在论文中谈艺,而且在一切著作中谈艺,他的《槐聚诗存》就有很多是诗论。1935年的《秣陵杂诗》,1937年《读杜诗》、1939年《叔子寄示读近人集题句》,媵以长书,盍各异同,奉酬十绝》、1941年《戏燕谋》,1942年《少陵自言“性癖耽佳句”,有触余怀,因作》和1949年《寻诗》,这三首诗曾以《论诗七律三章》重新发表于1990年11月22日《文汇报》第三版,说明了三首诗间的联系,1977年还有《燕谋以余罕作诗,寄什督诱,如数奉报》等此外未收入《槐聚诗存》的《论师友诗绝句》8首也是。
唐杜甫的《六绝句》,开了以诗论诗的好头,金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也是绝句形式,钱锺书却用七律体论诗。他有几首涉及诗的创作。如1942年《少陵自言“性癖耽佳句”,有触余怀,因作》:“七情万象强牢笼,妍秘安容刻划穷。声欲宣心词体物,筛教盛水网罗风。微茫未许言诠落,活泼终看捉搦空。才竭只堪耽好句,绣鞶错彩赌精工。”“出门一笑对长江,心事惊涛尔许狂。滂沛挥刀流不断,奔腾就范隘而妨。敛思入句谐钟律,凝水成冰截璐方。参取逐波随浪句,观河吟鬓赚来苍。”这两首诗写于1942年。这是从读杜诗而来的心得。杜甫诗《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全唐诗》卷二二六)杜诗讲的是自己作诗事。他讲了两方面,钱锺书从杜诗得到了一些启发,第一首从负面说,是“不应该那么写”的一种批评阐释。第二首则从正面讲,像陈无己那样闭门做诗、因贪好句而让自己的感情受到束缚是写不出好诗的。要对长江大河、高山大海激发自己的豪情。诗不是硬想出来的。参禅悟道,随波逐浪,“随物应机,不主故常”,这样就有了好诗。1949年《寻诗》也是创作论:“寻诗争似诗寻我?伫兴追逋事不同。巫峡猿声山吐月,灞桥驴背雪因风。药通得处宜三上,酒熟钩来复一中。五合可参虔礼谱,偶然欲作最能工。” 我寻诗,意味着为作诗而做,诗寻我,却是心中有诗不得不作。钱先生是强调只有后一种情况才能谈得上是作诗的最好时机,也是能产生好诗的关键。这就是中国传统文论中讲的,诗要产生自性情之真,而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也不是为了门面。诗人有思想修养,有艺术素养,自然就能作好诗,如山川之有云,草木之有华,即苏轼《文说》之“如万斛源泉,不择地而出,滔滔汩汩,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自知所之者,常行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巫峡猿声山吐月,灞桥驴背雪因风。”这是以传统诗歌中的常用背景来说明诗待境而生。所谓“待境而生”是说诗情的产生要有顿悟,不靠硬作。感兴忽至,诗来袭我,如天之雨花,如秋之叶落,诗如性灵而寻人,不容人工趋动,无须穿凿雕琢。待境而生。其实。1940年,他写的《愁》,就是为了他的理论发现:“愁挟诗来为护持,生知愁是赋诗资。有愁宁可无诗好,我愿无愁不作诗。”说的是诗与愁的关系。钱锺书把这种现象概括为“蚌病生珠”。如果说生活中愁才会做出好诗,那也是人生的一个不幸。如果为了作诗必须受苦,非得挟愁,还不如“有愁无诗”,更不如“无愁无诗”。古人大概是将诗创作看得过高了,作诗不如好好地生活更重要。钱锺书用自己的机智轻轻地嘲笑了古代的诗歌理论。后来他的一个长篇诗报告《诗可以怨》更清晰地阐释了这个观点。
除去这些有意论诗谈艺的作品之外,还有一些作品是他尝试诗艺的作品。从尝试中了解体味诗的艺术。这也不能小看。我们看到他的诗集中有几篇以《古意》为题的作品,那可以叫作他的拟境诗。如写于1949年的3首《古意(袷衣)》《古意(珰札)》《古意(自君)》和《四言》、1937年《赋一首》、1941年《当子夜歌》也值得注意。
四、钱诗风格
钱锺书诗风格不是始终如一的,他的诗风格经历过一系列的变化。早年诗作,喜欢风华绮丽之体,集中表现自己的才子气。后来此风发生了变化,逐渐变得深沉而老到,诗中的家国忧伤,民族意识加强了。应该是时事的刺激成致。他早年的诗曾经受到过陈石遗的称赞。《石遗室诗话》中说:“无锡钱子泉基博,学贯四部,著述等身。……哲嗣默存年方弱冠,精英文,诗文尤斐然可观。家学自有渊源也。性强记,喜读余诗;尝寄以近作,遂得其报章云”(《青鹤》第2卷第11期,1934年4月16日)。他录出了《中秋夕作》《秋杪杂诗》几首诗,并且劝钱锺书应该“多读少作”。这话也不一定全对。
吴忠匡先生讲到钱诗形成的风格说:“我曾询问过他的学诗过程和对自己诗作的评价,他沉思了一下,回答我说:‘余19岁始学为韵语,好义山、仲则风华绮丽之体,为才子诗,全恃才华为之,曾刻一小册子。其后游欧洲,涉少陵、遗山之庭,眷怀家国,所作亦往往似之。归国以来,一变旧格,炼意炼格,尤所经意,字字有出处而不尚运典,人遂以宋诗目我。实则予于古今诗家,初无偏嗜,所作亦与为同光体(晚清的宋诗派)以入西江者迥异。倘于宋贤有几微之似,毋亦曰唯其有之耳。自谓于少陵、东野、柳州、东坡、荆公、山谷、简斋、遗山、仲则诸集,用力较劬。少所作诗,惹人爱怜,今则用思渐细入,运笔稍老到;或者病吾诗一紧字,是亦知言。’”大致说他早年是逞才的诗为多,都被他压在了手里,不让它们在《槐聚诗存》中露头。说明钱锺书早期的诗是有青春气的。他追求浪漫的兴趣并不亚于现代青年人。他痛加删除的作品大都属于这一类。如1929年《无事聊短述(4首)》、1932年《壬申年秋杪杂诗(10首)》。但是他就是舍不得删除那一组作于1991年的《代拟无题七首》,我以为那才是钱锺书真正逞才的情诗。
我觉得,钱锺书的诗是他的才情的不可抑制的暴发,也是他自己设定的抒发忧郁之情的方式。他有些诗激情表现得比较沉重,也有的诗不过是游戏而作。他有改诗的习惯,越改越不好懂。吴忠匡所谓“紧”是说不够洒脱。那只是对一部分诗而言。比如他同冒叔子的对答诗多么流畅!他的《肩痛》多么幽默!他的《当子夜歌》多么朴实!《戏问》多么辛辣!《还家》多么深情!所以,想用一个概念来限定诗人是不全面的。龚定庵有诗:“从来才大人,面貌不专一。”这话说得对。
最后,说到钱锺书诗的典故其实用得并不算多,而且多是我们常见的。涉及的古代文人、诗人司马迁、屈原、庾信、江淹、萧统、陱渊明、韩愈、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贺、苏轼、陆游、宋祁、黄庭坚、孟郊、元好问、朱彝尊等,大多是熟悉的。形成钱诗难懂的原因并不在于典故。而是他的诗意象稠密,语言过于追求凝练和浓缩。如果略加注释,是可以读懂的。当然,我们应该耐心点,我们读诗不能像读小说那么轻松,况且不轻松的诗也可以是好诗。(刘玉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