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次作代会上,柯岩得知北京市办有一间工读学校的信息,便在会后背起背包到了工读学校。工读学校是教育和改造失足青年的机构,柯岩在学校任校长室秘书、团支部书记、大队辅导员。她怀着热情和爱心到学员中去,接触、教育、帮助他们。一次柯岩在和一位自称“草上飞”(“草上飞”是个头儿)徒弟的学员谈话时,这位“惯偷”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柯岩的钢笔偷走。他是要让柯岩“领教”他“高超”的“伎俩”。学员中吵闹、打架、偷窃、抢夺,还有其他流氓行为,工作多不容易,然而在学校领导、教师和柯岩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中,这些青少年慢慢地有了转变,他们找回了自尊,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挺起胸,抬起头,成为真正的人。柯岩以这深厚的生活底蕴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作品《寻找回来的世界》。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柯岩一直遵循着这个创作规律,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部队去,与工农兵同吃,同住,同劳动,写出了无数好作品。她在多种文学样式中有突出成就,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历史的检验。仅以诗歌来说,《周总理,你在哪里?》至今仍深深留在亿万人民的心中。我们知道,在周总理逝世的日子里,在“四五”时全国人民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人群中,柯岩和人民群众同悲同愤,她流着热泪写下了这首诗,发出了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呼唤。在柯岩创作60周年的时候,十大本精美的《柯岩文集》问世了,这让我们感到鼓舞与欣慰。(黎辛 黄懿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