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独居的高泽老人振臂高呼:晴子,我又尿床了!
一日三餐、换洗衣物、排队就医……为了独居老人的幸福,厚生省的寺田先生推出万能机器Z。在Z的协助下,老人完全可以实现独立生活。
高泽老人躺着中奖,成为Z在实验期的配合者。晴子照顾高泽老人多年,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她在本片中扮演了“无视公共性,偏向感情论”的角色。翻墙、跳沟、出车祸,为了夺回高泽老人,晴子施展拳脚,竭尽所能。可惜事态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外界的干扰反而成为Z进化的动力。
影片的结局令人大跌眼镜,Z从一个绑架者进化成高泽老人的另一半。高泽老人的记忆融入进化中的Z,Z成为高泽老人的电子化身。
《老人Z》于1991年出品,获日本第46届“每日映画大赛”动画电影奖。大友克洋因《阿基拉》名声大噪,所以《老人Z》常被误认为出自大友克洋之手。实际上,大友克洋只是担任本片的原作与脚本工作,也参与了部分原画的绘制。本片真正的监督是曾与大友克洋合作过《阿基拉》的北久保弘之。
在美术方面,《老人Z》既有颇具才华的漫画家江口寿史作人物设定,又有后来红遍日本的中生代监督今敏作美术设定。原画绘制一栏更是星光闪烁,绘制原画的冲浦启之后来导演了以《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为背景的《人狼》,去年又导演了将传统题材现代化的《给桃子的一封信》。森本晃司曾经在《阿基拉》中担任部分工作,后来与他人合作创立了风格独树一帜的4℃工作室。
《老人Z》的监督虽不是大友克洋,但其影像风格却与《阿基拉》如出一辙。概括来说,就是强烈的写实感与电影化。套用已故的欧洲漫画家墨毕斯的话,大友克洋如实拍电影般的镜头运用法则深深影响了一代日本动画人。很显然,无论是北久保弘之、今敏还是森本晃司,他们之后的作品都深受大友克洋影像风格的影响。
一味地写实,或者说与实拍电影的镜头运用法则相靠近,只会导致动画本体的模糊不清。在国内动画学院奖的评选过程中,就曾有评委对一些制作精良的大奖作品进行质疑:如果我们制作得和实拍电影一样,那还要动画干什么?
在日本和美国,商业动画的影响力已不亚于实拍电影。甚至一些学者指出,在商业领域就不该有单独的动画概念,动画即是电影。
在诞生初期,动画一直作为电影的附属品才得以在影院放映。直到沃尔特·迪士尼推出《白雪公主》,动画才可以在少数场合与电影平起平坐。时至今日,部分商业动画已成为观影淡季的救命稻草。动画行业有更多的人才加入,成为充满朝气的新兴产业。
动画获得了成功(尽管在我国,商业动画距离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事实确是如此吗?无论画风多么写实,动画也无法替代实拍电影,这是由动画强烈的假定性造成的。将动画与电影混为一谈,不仅是自卑的体现,更会令动画丧失自身的特质与本性。艺术动画与电影几乎不沾边,而商业动画确实需要借鉴大量的电影元素。在向电影学习的同时,如果能建立自己的语言,用以维护动画的本体,或许我们会看到动画更清晰的明天。(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