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最后著作《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仅薄薄一小册,约10多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这是我最爱读的一本书。它是出版社赠给我先父施咸荣的,扉页还盖了赠书章。几十年来,我多次翻阅,书角有不少折叠,还换了好几回书皮。
我很喜欢卢梭的文笔,他的文字不仅富于哲思,且情感真挚,坦白磊落,清明如水,如散文诗一样优美。卢梭的晚年是孤独穷困的。他被迫流亡国外多年,1770年6月才得到法国政府赦免,重返巴黎,定居在普拉特利埃路一家寒伧简陋的公寓里,以抄写乐谱为生。他深居简出,除了偶尔参加植物学家采集标本的旅行活动,平日只与少数几个友人接触,过着清贫淡泊的生活。他不时到巴黎郊外散步流连,在自然美景里引来遐思,回忆起一生中的许多往事。
此书开头写道:“如今,我在世上落得孤零零一个人了。除了我自己,再没有兄弟、邻居、朋友、社会。一个最好友谊、最重感情的人,已被同心协力地驱除出人类。”他的话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生活中真实的写照。比如,他在街上爱抚地与一个五、六岁儿童嬉戏,却被那孩子父亲敌意地夺走。他企图亲近一位为国征战的老兵,遭到的回报竟也是冷漠与仇视的眼神。卢梭,这位孤独的老人因此而痛苦、困惑与多疑,时常沉浸在谵妄的幻想中,认为有一个阴谋集团要暗害他。他与许多老朋友不断发生矛盾冲突,与狄德罗、伏尔泰,与英国哲学家休谟,还与其他一些友人都闹得很僵。与他亲近的著名法国作家贝纳丹·德·圣皮埃尔在回忆文章描写,卢梭在晚年凄凉的光景里情绪极不稳定,常用神经质的猜疑态度对待少数挚友,一会儿是莫名其妙的冷淡,一会儿又是坦诚真挚的交心,但他本质上却是一个腼腆又善良的老人。
卢梭的一生是大起大伏的。他出身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自幼丧母,10岁父亲因与一名法国军官殴斗而被迫逃亡。从此,他就开始了四处漂泊,当过学徒,在商店打过零工,到贵族家庭里做仆人,还任过低等文书、秘书。以后,他结识了华伦夫人。在此书的最后一篇“散步之十”,卢梭用优美抒情的笔调回忆起他与华伦夫人共同度过的幸福时光。他写此篇时,正是“柱枝节”,而在50年前他正在这一天与华伦夫人相遇。华伦夫人可称他的精神导师,帮助他自学成才。卢梭在她的陪伴与指导下,涉猎攻读了拉丁文、植物学、物理学、哲学、历史、地理等书籍,成为一名才华洋溢又博学多识的人。他一飞冲天,写出名作《论科学与艺术》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两文,在巴黎学界名声大噪。可是,他也与当时进步阵营的“百科全书派”朋友们发生了思想分歧,比如,伏尔泰就震惊于卢梭的激进政治思想,认为卢梭“反对文明”。应该承认,卢梭的某些思想确实有些偏激,但归根结底是他揭露和否定了贵族及绅士们的特权,因而被上流社会所嫉恨。卢梭在文坛声誉日隆,相继出版了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哲学论著《社会契约论》,以及教育小说《爱弥儿》。《爱弥儿》一书谴责了某些神学家的观点,也批评了“百科全书派”的思想,使他自己更身处被左右夹攻的状态。巴黎最高法院下令焚毁此书,并通缉作者。卢梭只好东躲西藏,日内瓦等处都不得容身,只好躲到圣皮埃尔岛上,在那里度过不到两个月的平静日子。在“散步之五”,卢梭用优美抒情的笔调,描写他在黄昏时坐在比安湖畔的那种恬静感觉,这使他“毫不费力地体验到生命的存在”,但他不久又被当局驱逐,只好接受英国哲学家休谟邀请,前往英国避难。此时,伏尔泰匿名发表文章指责卢梭曾经遗弃自己亲生孩子,认为这位发表教育论著的作家,其实是“一个够不上尽自己最起码义务的坏蛋。”卢梭愤而答辩,写下那部“从来没有先例的世界文学名著”《忏悔录》。他在书中,写出自己与以狄德罗为首的启蒙思想家们合而又分的经历,可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善良与真诚。
卢梭对世间人们的冷漠、仇恨及恶意中伤颇感失望。有一次,他不幸被狗冲撞负重伤,报纸纷纷夸张地报道这个消息,伏尔泰竟然给人写信时幸灾乐祸。这更使他下决心与上流社会一刀两断,过起了隐士的生活。他只有在大自然美景中流连,才会宁静愉悦,心旷神怡。他从林荫大道穿过一条街,登上梅尼尔蒙高地,又踏上“穿过葡萄园和草地的小径”,来到沙洪纳村。那里有“一片招人喜爱的风景区”,可以愉快地凝神观赏那些美丽的花草,还能从中找出几种罕见的植物标本,由此平添很多乐趣。他写道:“每遇见一株新草,我就得意洋洋地自言自语,‘瞧,又多了一种植物!’”
这位伟大作家曾经决心放下笔,再也不写那些惹是生非的文章了,但是大自然的启迪仍然诱使他写出了这部杰作。可惜这部手稿并未完成,他不久被一位崇拜者接到巴黎郊外的爱芒农维尔城堡,在那里突然病逝。死后,根据他的遗愿,被埋葬在附近的杨树岛上。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卢梭的遗骸于1794年以隆重仪式被迁往巴黎的先贤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