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 作品在线 > 在线阅读 > 《中国诗歌史略》

《中国诗歌史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11日15:11 鹏鸣
作者:鹏鸣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
书号:
定价:32 元
《中国诗歌史略》
  目录   从《诗经》开篇   《诗经》概貌/001   《诗经》的内容/003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011   屈原与楚辞   楚文化和楚...
《中国诗歌史略》(2)
  前七子/341   吴中四才子/345   后七子中的诗人/347   徐渭/349   从公安派到竟陵派的诗歌/350   明后期其他诗人/354   ...
《中国诗歌史略》(3)
  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只是《小雅》的一部分,与《国风》类似。...
《中国诗歌史略》(4)
  我们从诗中看到,农夫们既要在田中耕作收获,又要种桑养蚕,纺麻织丝,乃至练习武功,打猎捕兽;农闲时还得到城堡里去修理房屋,就是在寒冬里也不得闲,...
《中国诗歌史略》(5)
  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婉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在文学发展的初期,即人们...
《中国诗歌史略》(6)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词性质,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
《中国诗歌史略》(7)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
《中国诗歌史略》(8)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
《中国诗歌史略》(9)
  其他篇章,多为屈原在放逐期间所作。《涉江》是屈原在江南长期窜逐中所写的一首纪行诗。诗中叙写作者南渡长江,又溯沅水西上,独处深山的情景。其中一段...
《中国诗歌史略》(10)
  我们必须注意:任何社会,不论处在如何幼稚的认识水平上(其实,从人类社会无限发展的立场来看,任何时代的有限认识都不可避免地包含幼稚成分),都需要而...
《中国诗歌史略》(11)
  这首诗也是楚歌。但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没有用楚辞和楚歌特征强烈的“兮”字,而且除了开头两句,都是五言诗句。以后,在武帝时代,又有李延年的《佳人歌...
《中国诗歌史略》(12)
  第四,《七发》已经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出现“劝百讽一”的现象,这也成为后来汉赋的基本特征。《七发》开始一大段,写“吴客”问“楚太子”...
《中国诗歌史略》(13)
  汉武帝时期文人对于丧失自由的苦恼与悲哀,也表现在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等作品中。这些作品,都采用骚体赋这种适于抒发愤懑感...
《中国诗歌史略》(14)
  《艳歌行》写了远离家乡谋生的流浪者生活中一件细琐的小事,情感不像上述几篇那样强烈,但同样浸透了人生的辛酸:“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
《中国诗歌史略》(15)
  第五,汉乐府民歌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如《枯鱼过河泣》中的枯鱼(鱼干)竟然会哭泣懊悔,并会写信给其他鱼类,告诫它们出入当心;《战城南》中的死者...
《中国诗歌史略》(16)
  《孔雀东南飞》成功地塑造了一些人物形象,如刘兰芝、焦仲卿、焦仲卿母、刘兰芝兄等,这在此前的诗歌中是看不到的。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作者调动了各...
《中国诗歌史略》(17)
  上述西汉后期的主要辞赋家扬雄、刘向、刘歆等人,直到东汉前期的主要辞赋家如班彪、班固、傅毅等人,其身份已经不再是前一阶段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那...
《中国诗歌史略》(18)
  东汉中期著名的传统大赋,有张衡的《二京赋》、马融的《长笛赋》、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等。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历任郎中...
《中国诗歌史略》(19)
  东汉中后期抒情小赋的兴起,在辞赋演变史上的意义至关重要。但就整个汉赋的情况来说,还没有足够数量的优秀作品取代传统大赋的地位。这有待于魏晋南北朝...
《中国诗歌史略》(20)
  东汉后期秦嘉夫妇之间相互赠答的诗篇,也是值得注意的作品。夫妇以诗相赠,并有意识地使其在社会中流传(否则不会保存下来),这种现象及这种作品,都是过...
《中国诗歌史略》(21)
  这是借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写人间的男女离别之情。全篇只是写景,而愁绪一片,流溢其中。尤其结束二句,真是委婉缠绵,情景难分。作为汉代五言诗的代表性...
《中国诗歌史略》(22)
  总共八十个字,概括了关东各州郡首领合兵讨伐董卓,然而由于人人心怀异图,导致战事失败,继而袁绍、袁术兄弟一则谋图废立皇帝、一则自立为皇帝,以致战...
《中国诗歌史略》(23)
  天命可疑,神仙虚妄,人寿不永,现实世界只是一片黑暗。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开朗亢奋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建立在对追求人生价值的自信的基础上的,当...
《中国诗歌史略》(24)
  七子中的徐干在当时以赋见称,但作品流传者少,倒是保存在《玉台新咏》中的《室思》诗较为有名。应玚的诗以现存的几篇而论,较少特色。七子之外,杨修、...
《中国诗歌史略》(25)
  月色如水,寒风拂衣,孤鸿悲鸣,宿鸟惊飞,在这一片冷漠枯索的气氛中,主人公独处空堂,徘徊忧思。这里所描摹的并非实有的场景,也未必隐喻着什么具体的...
《中国诗歌史略》(26)
  张协,字景阳,安平(今属河北)人。做过几任官,见天下纷乱,便归隐了。他的现存作品主要是收录于《文选》的《杂诗》十首。《杂诗》其四如下:“朝霞迎白...
《中国诗歌史略》(27)
  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他的大量田园诗中,既有...
《中国诗歌史略》(28)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
《中国诗歌史略》(29)
  颜延之,字延年,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先仕于晋,入宋后官至光禄大夫,故又称颜光禄。他为人好酒疏诞,不肯曲阿权要。儿子颜竣做了大官,他也很讨厌...
《中国诗歌史略》(30)
  齐代诗文   齐朝立国只有二十多年。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一是“永明体”的出现,一是艳体诗的露头。永明是齐武帝年号。当时,围绕着武帝次子...
《中国诗歌史略》(31)
  萧纲,即简文帝,字世缵,武帝第三子。萧统死后,他被继立为太子。及至侯景叛乱,武帝去世,他又做了两年傀儡皇帝,终于被杀害。由萧纲倡导而兴起的宫体...
《中国诗歌史略》(32)
  何逊,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其家虽世代仕宦,但名位不高。何逊八岁能诗,二十岁左右举为州秀才。曾与吴均一起为梁武帝所宠信,但很快就失意。...
《中国诗歌史略》(33)
  魏收,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南)人,由魏入齐,官至尚书右仆射,监修国史,著有《魏书》。他的诗也多模仿南方风格,《挟琴歌》较佳:“春风宛转...
《中国诗歌史略》(34)
  初唐四杰的崛起   当宫廷文士仍把诗歌当作点缀升平的风雅玩物时,诗坛上逐渐崛起了一批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
《中国诗歌史略》(35)
  七言歌行本是梁、陈以来七古和骈赋交互影响、渗透的产物,由于它吸取了六朝乐府中的蝉联句式,和近体的对偶与声律,逐渐形成了工丽整炼而又婉转流走的风...
《中国诗歌史略》(36)
  虽然唐代社会给普通士人带来许多新的希望和昂扬奋发的雄心,但官场中仍然充满陷阱。陈子昂自视甚高,却壮志难酬,直言诤谏,每忤权贵,先后两度遭诬陷入...
《中国诗歌史略》(37)
  这首七言歌行写得豪放而不觉粗率。诗中对于古人壮举伟业的缅怀,其实正是诗人自己理想怀抱的写照。比起初唐卢、骆等人的歌行,此诗变铺陈为简洁凝练,意...
《中国诗歌史略》(38)
  王维诗歌的风格、情调,前后期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变化与开元、天宝年间的政治形势有重要关系。在前期,他怀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写出了不少意气风发、...
《中国诗歌史略》(39)
  当时和王、孟风格比较接近的,还有綦毋潜、祖咏、储光羲、裴迪、常建等人。他们生活在盛唐时代,都有不同程度的理想追求,如“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
《中国诗歌史略》(40)
  诗题为“闺怨”,偏从不知愁写起。有无忧无虑的轻快心情方有凝妆、上楼之举,然则没遮拦的浓丽春色又恰成了开启少妇内心奥秘的锁钥,诗情急转直下,回头...
《中国诗歌史略》(41)
  高适、岑参   唐宋以来,高适和岑参是经常被人们并称的两位诗人。例如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
《中国诗歌史略》(42)
  岑参,江陵(今湖北潜江)人。他二十岁后有十年时间,出入于京洛求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以后又任右补阙、虢州长史等官,后转嘉州刺史...
《中国诗歌史略》(43)
  他还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十八九岁时,李白曾隐居于戴天大匡山,并从赵蕤学。赵蕤是个以“王霸之...
《中国诗歌史略》(44)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这些诗句都是诗人心迹的自我表白。由于他的自由意识是如此强烈,当遇到现实生活中丑...
《中国诗歌史略》(45)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这里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
《中国诗歌史略》(46)
  他有很多诗篇的用语就是直接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的,如《静夜思》系从《子夜秋歌》“秋风入窗里”一篇化出;而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
《中国诗歌史略》(47)
  “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五首之一)的十一年,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时期,留下的作品有一千余首,占其《杜工部集》存诗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中国诗歌史略》(48)
  所谓官军中劳役轻、官长爱惜士兵,并且似乎没有什么危险,这恐怕是杜甫自己都不能相信的。但他只能这样幻想,并以此安慰从军少年和他们的家人。而归根结...
《中国诗歌史略》(49)
  在这首诗中,第二句和第七句语法完整,不避虚词、代词,都是古体诗的散文化句式(通常律诗的句子比较紧缩)。尤其第七句是上五下二的节奏,在第五字“者”...
《中国诗歌史略》(50)
  写来清雅淡远,在看似平常的诗句中蕴涵了不尽的余意。又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二十个字中色彩...
《中国诗歌史略》(51)
  但是,身为官吏的韦应物又该怎么办呢?他自称“日夕思自退”,即想要归隐山林,可是又说“不能林下去,只恋府廷恩”(《示从子河南尉班》)。其实真正的原...
《中国诗歌史略》(52)
  在艺术手法上,孟郊的诗歌中出现了大历、贞元诗歌所没有、在这以前也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即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中所说的“钩章棘句,搯擢胃肾”式的险...
《中国诗歌史略》(53)
  当时,在韩愈周围有一批诗人,除了张籍与他们诗风不同外,其他如卢仝、樊宗师、皇甫湜,刘叉、贾岛、李贺等,都在诗歌语言、形式、风格上与韩愈、孟郊有...
《中国诗歌史略》(54)
  李贺,字长吉,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是个早熟的天才,也是个不幸的诗人。《新唐书》说他“系出郑王后”,算是皇家宗室,但谱系已远,沾不上皇恩了。他...
《中国诗歌史略》(55)
  大致与韩愈、孟郊等人同时,有一批诗人在另一个不同的方向上也掀起了一股新诗潮。其显著特点,是以乐府——特别是新题乐府的形式,来反映社会问题,针砭...
《中国诗歌史略》(56)
  元稹一方面在理念上肯定杜甫式的“直道当时语”(《酬李甫见赠十首》之三),肯定诗歌要“刺美见事”(《〈乐府古题〉序》),但另一方面在更多的创作中,却...
《中国诗歌史略》(57)
  《缭绫》中也以“丝细缲多女手疼,札札千声不盈尺”写出农妇的艰辛,而对照以富贵者的浪费:“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蹋泥无惜心。”在《买花》诗中,他借...
《中国诗歌史略》(58)
  写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的《琵琶行》,则是一首感伤自己生平坎坷的抒情叙事诗。开头记述诗人秋夜在江州浔阳江头送客,听见江上琵琶声,于是便请弹琵琶女...
《中国诗歌史略》(59)
  此外还应该提到他受民歌影响所写的一些诗篇。皎然、灵澈等人生活在民歌兴盛的吴地,而在禅宗看来,民歌率直自然、活泼朴素,正是语言的极致,所以他们也...
《中国诗歌史略》(60)
  史学世家的遗风和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在杜牧那里没有机会像他祖父那样施展于实际政务或历史著述,却在他的诗中形成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一些登临咏怀之作,...
《中国诗歌史略》(61)
  同杜牧一样,李商隐的人生理想仍是士大夫的传统模式,相信由仕进为宦而治天下是人生首要的责任,而且真心诚意地关心社会,对政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的...
《中国诗歌史略》(62)
  温庭筠的乐府歌行体诗受韩愈、李贺的影响很深,十分注意意象的神奇瑰丽和辞藻的色彩秾丽,但缺乏创造性。而他的一些五言近体诗则又承袭大历以来诗人的格...
《中国诗歌史略》(63)
  燕乐中很多曲调本来就是民间歌谣的曲调,而民间歌谣本来就是有曲有词的,这些为曲而配的歌辞很可能原来就是长短不一或用衬字的形式。唐人许敬宗说:“窃...
《中国诗歌史略》(64)
  统观从初唐到中唐的文人词,我们不难发现,第一,由于依曲调调式填写词的风习渗入文人阶层不久,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文人运用曲调的范围还比较狭窄...
《中国诗歌史略》(65)
  从词的题材与内容来看,韦庄与其他花间词人没有多大差别,某些作品的风格也相似。像“南望去程何许,问花花不语”( 《归国遥》 ),“空把金针独坐,鸳鸯...
《中国诗歌史略》(66)
  两首词写的都是男女幽会。牛词用语显然秾丽香艳,李词显然自然清新;牛词中,玉楼、冰簟、鸳鸯锦、粉、汗、枕、辘轳、柳阴、鬓、钗,意象重叠稠密,令人...
《中国诗歌史略》(67)
  王禹偁,字元之,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当过翰林学士,三任知制诰,又三次受黜外放,晚年曾任黄州地方官,故又称“王...
《中国诗歌史略》(68)
  李商隐一路的诗歌风格,在宋初也有人效仿。一些文人出身的高级官僚,以文学为显示才学与身份的手段,在唱酬应和时往往写一些深婉绮丽、多用典故的诗篇,...
《中国诗歌史略》(69)
  诗中说“县官不敢抗”,同作者的身份有一定关系——当时梅尧臣正任河南襄城县令。在这样的诗中,我们看到一个具有政治责任感和道义良知的下层官吏对时政...
《中国诗歌史略》(70)
  在反映时弊、揭露社会矛盾方面,苏舜钦往往比梅尧臣来得尖锐直截。这一方面是由于个性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同苏舜钦郁郁不得志的遭遇有关。他本是自视很高...
《中国诗歌史略》(71)
  通过以欧阳修为首的文学集团的努力,北宋中叶的这一场文学变革终于获得成功,并由此主要在诗、文两方面确立了宋代文学的基本风格。这当然很难加以简单的...
《中国诗歌史略》(72)
  杜甫晚年的诗,常把自我的形象孤零零地置于肃杀的秋色中(如《登高》),以表现心境的悲凉,王安石这首诗与之有些相像,包括声律的顿挫也有些相似。但王安...
《中国诗歌史略》(73)
  再有,欧阳修在其仕宦生涯中几经波折,他常把由此引起的个人身世感慨写入词中,这是当时词人写得较少的题材,对于那种狭隘的风气有所突破。如《临江仙》...
《中国诗歌史略》(74)
  在内容方面,柳永也有所开拓。他的一部分作品虽是沿袭传统题材,如写男女恋情,或是写歌儿舞女情态的,却颇有新鲜气息,像《甘草子》以“却傍金笼共鹦鹉...
《中国诗歌史略》(75)
  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大变动,原来反对新法的司马光等人入朝任要职,新法被逐一废除。苏轼也因此被召入京,任起居舍人、中书舍...
《中国诗歌史略》(76)
  江上一时黑云如墨,倏忽间又是碧水蓝天,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桃红水暖,又是一个春天,大自然永远对人有美好的惠赐。这里虽然都没有直接的抒情和议论...
《中国诗歌史略》(77)
  这首词的情感内涵要比一般写男女之情的词来得厚重,而文笔的萦绕回环、细腻绵密又近似之。而另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
《中国诗歌史略》(78)
  在《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中他又专门谈道:“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   他还批评因诗中“发为讪谤侵陵”...
《中国诗歌史略》(79)
  善于用典和喜用僻典如故(末句系从唐代很不出名的陈咏的诗句化出),心情也似乎有些无奈,但意境呈现为潇然淡远,虽久历灾厄、犹在困境,却绝无激动的成分...
《中国诗歌史略》(80)
  像《六州歌头》描述他的“少年侠气”的交游,是“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
《中国诗歌史略》(81)
  陈与义等人的诗歌   在北宋末年,苏轼、黄庭坚的诗风影响最大,正如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说:“元祐以后,诗人叠起,一种则波澜富而句律疏,一种...
《中国诗歌史略》(82)
  这首词打破历来送别词的旧格调,把个人之间的友情放在了民族危亡这样一个大背景中来咏哦,因此写来境界壮阔,气势开张;既有深沉的家国之感,又有真切的...
《中国诗歌史略》(83)
  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之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1128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
《中国诗歌史略》(84)
  淳熙五年(1178年)以后,杨万里诗歌的独特风格基本形成,他的诗学观点也基本成熟。其《荆溪集序》自言此时“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安石)、陈(师道...
《中国诗歌史略》(85)
  这是写一个逃跑未遂而被脸上刺字的女奴。金的社会制度保留了若干落后的成分,对汉人常常采取压迫与奴役的野蛮政策,范成大通过女奴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普...
《中国诗歌史略》(86)
  贯穿陆游一生的理想,也是他观察和评价一切的价值标准。从这一标准出发,他激烈地抨击那些苟且偷安之辈和朝廷的妥协求和政策,因为这使得民族的耻辱永远...
《中国诗歌史略》(87)
  除诗歌以外,陆游的词和散文也有一定成就。   陆游对于词的态度,有些自相矛盾:在正统的观念上,他不大看得起这种向来风格内容不够严肃的文体,认...
《中国诗歌史略》(88)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触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
《中国诗歌史略》(89)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
《中国诗歌史略》(90)
  后人对于吴文英词的评价,往往褒贬不一,相互冲突。应该说,文学风格理应是多样化的,无论诗或词,并不是一定要明白流畅才好,问题只是隐晦不能超过某种...
《中国诗歌史略》(91)
  广义上的江湖诗人几乎代表了南宋中后期诗坛的整个动向。从诗集被刊入《江湖诗集》而本人与陈起等并无来往的早期诗人姜夔到永嘉“四灵”,从刘克庄、戴复...
《中国诗歌史略》(92)
  文天祥,字宋瑞,别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二十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蒙古大军进逼临安时,他出使谈判,被无理扣押。后脱险南逃,...
《中国诗歌史略》(93)
  郝经的诗作受韩愈和李贺的影响较大。他的《长歌哀李长吉》对李贺极表推崇,感叹“我生不幸不同时”。他的《怀来醉歌》中“腊香一喷红染唇”,《古菱花镜...
《中国诗歌史略》(94)
  杨载在“四家”中多一些浪漫的诗人气质,《元史》本传说他“为文有跌宕气”,他的诗也是如此。《遣兴偶作》云:“放浪天地间,无今亦无昔。”这样的句子...
《中国诗歌史略》(95)
  这首诗有几点值得注意:(一)关于杨妃与安禄山有染的传说,习惯上是通俗的市井文艺形式才会采用的材料(如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白朴《梧桐雨》杂剧...
《中国诗歌史略》(96)
  顾瑛,字仲瑛,别名阿瑛,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是个富商兼儒者。早年经营产业,遂成为吴中巨富。后建构以“玉山草堂”为主的园林群体,“日夜与高人俊流...
《中国诗歌史略》(97)
  诗中表现的不是优游山林的闲适,而是充满了阴暗幽凄。五、六两句所写是全诗的核心意象:枯杨被鸟啄碎,虫子用一根细丝悬荡在半空,落叶飘零,这似乎是生...
《中国诗歌史略》(98)
  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庆城县)人。家世寒微,祖父由“小贾”而致富,另外,李梦阳有一位兄长也是以经商为业的。父习儒,曾任封邱王府教...
《中国诗歌史略》(99)
  这种诗不事修饰,不计工拙,成功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但它对向来的文人诗歌传统,却造成严重的破坏。所以,后来王世贞嘲笑这一类诗“如乞儿唱《莲花落》...
《中国诗歌史略》(100)
  徐渭是一个思想深刻而敏感的人。他吸取王阳明心学和禅宗思想而不为之束缚,对许多重要的社会与伦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颖见解。在文学方面,他把情感和个...
《中国诗歌史略》(101)
  袁宏道后期以“淡”为“文之真性灵”,已经表现出从激进的人生态度和文学观点上的退却。享年较久的袁中道看到公安派的诗在破坏了后七子的“格套”以后,...
《中国诗歌史略》(102)
  晚明诗苑一种新奇现象,是出现了不少富有个性和才华的女作家,在经济发达的东南地区尤为集中。其中有名门淑女,也有青楼名妓。《列朝诗集小传·闺集》收...
《中国诗歌史略》(103)
  吴伟业早期的诗善于用清丽之笔抒写青年男女的缠绵之情,如《子夜词三首》:“人采莲子青,妾采梧子黄。置身宛转中,纤小欢所尝。”“忆欢教侬书,少小推...
《中国诗歌史略》(104)
  更能够说明问题的是王士禛的成名之作、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他在济南参加一次名士聚会时所作《秋柳四首》(比前诗早一年)。此诗一出,大江南北遍为传诵,...
《中国诗歌史略》(105)
  清代前期的词   词经历元、明的衰落,到清代重又繁荣,这种变化与时代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传统习惯上,词和散曲相比于诗而言都较为轻松自由,贴...
《中国诗歌史略》(106)
  况周颐《蕙风词话》称纳兰性德“天分绝高”,而作词又“纯任性灵”,这两句评语最能代表纳兰词的基本特点。他的词实际不乏南唐风格的华丽,但他善于将华...
《中国诗歌史略》(107)
  袁枚的诗论同沈德潜、翁方纲的主张直接对立,和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既相排斥又相关联。他并不反对“神韵”的提法,《再答李少鹤》说:“仆意神韵二字,...
《中国诗歌史略》(108)
  黄景仁的七言律绝能广采博取而自成一格,语言自然秀逸,意象鲜明而具有独创性,感情表达得很深细,有晚唐特别是李商隐诗的风味,如《感旧》、《绮怀》等...
《中国诗歌史略》(109)
  周济更提出“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介存斋论词杂著》),进一步强调了词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其二,张惠言重比兴寄托,但如以他在《...
《中国诗歌史略》(110)
  龚自珍的各方面的创作,既有狂傲的个性、自由的精神,又有深刻的思想和对国家与民族前途的热情,这对于随后的社会发生剧烈动荡时期的文人,产生了强大的...
《中国诗歌史略》(111)
  章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今杭州)人,为当时著名学者。甲午战争后从事政治活动,曾因在《苏报》发表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为邹容《革命...
《中国诗歌史略》(112)
  与“诗界革命”有关的重要人物还有台湾诗人丘逢甲。他写过许多悲悼台湾沦陷的诗,又因能以民间俗语入诗,受到梁启超的推重,谓之“诗界革命一钜子”(《...
《中国诗歌史略》(113)
  朱孝臧,原名祖谋,字古微,号彊村,浙江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光绪进士,官礼部侍郎。词风近姜夔、吴文英,有《彊村语业》。下面是他的《鹧鸪天·庚子岁...
《中国诗歌史略》(114)
  四、《中国诗歌史略》对名家名作,并不一味地加以赞美,有时还是对之进行批评的,一分为二地既肯定优点,又指出缺点,这是科学的态度。如对待陆游,论者...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 人民文学
  • <诗刊
  • 民族文学
  • 中国作家
  • 小说选刊
  • 长篇小说选刊
  • 作家文摘报
  • 中国校园文学
  • 作家出版社
  • 作家通讯

博 客

精彩博文

网络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