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建好评论阵地 促进批评发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18日09:27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云雷

  阵地建设是评论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好的阵地,就没有批评的健康发展。由中国社科院主办的《中国文学批评》(季刊)已于今年3月创刊。创刊号在 批评话语重建、当代文学现状反思、马克思主义文论解读等方面有多篇力作刊发。为加强批评阵地建设,研讨当前文学发展现状,把脉思潮,增强批评的针对性与说 服力,让《中国文学批评》产生更大影响。近日,“当代中国文学的现状与思潮”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文学批评》主编张江,中国 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等出席会议。

  张江在致辞中说,要把对当代文艺的批评放到重要位置,在数量和质量上有充分体现。如果仅仅依靠摆弄经典,或借经典留名,或在“死无对证”中空 转,批评就会失去效应。《中国文学批评》倡导敢于对当下文学发展发言、提出批评,直面发展中的实践,直面变动中的创作,让阵地更好更有影响力。

  阎晶明谈到,要加强文学批评本身的现场感,有效区分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研究的边界,思考理论与研究以什么样的面目进入评论,如何进入现 场及如何跟创作有关,文学史研究也要对今天的作家有所启示。他希望《中国文学批评》办成在形式上自由挥洒的场地,让批评家展示他们的智慧、才华、激情与胆 识的场地。

  更多地面向文艺实践

  新时期初期文艺理论提出了很多重要问题,在群众中影响很大。吴思敬说,现在的文艺理论基本上成了圈子话语,不用说一般读者,就是作家有几个关 心?如果越来越专门化,越来越脱离群众,脱离文学的实际,理论就会失去生命。文学理论要想重新获得生命,必须面向现实。要把踏踏实实写东西的人推出来,有 鲜明的个性,让作家、批评家的心灵自由在刊物上得到体现,在风格上生动活泼、有现实感。

  程光炜不赞成把文学批评都理解成对当下的批评,他说,我从来不觉得文学批评是当下的,更深远、更有反思性的东西不能忽略。我认为可以对一个单个的作家进行反省性的研究,也可以对一批作家相关的问题组织专题讨论。

  增强批评的当下性、现实性,要有体制机制保障和评价体系支持,梁鸿鹰认为,如果社科、高校方面在成果评估上拒绝认可面对当代文艺实践的批评,批评承担的切近当下现实的使命就无法落到实处。

  关注当代文艺前沿问题

  西方最好的批评家都是哲学家,最好的哲学家一定是批评家,陈晓明说,在西方,如果一个哲学家不涉足文学,没有精湛的文学批评是站不住脚的。文学 在今天的社会中是一个最基础的构成,所有的哲学都在里面。文学批评一方面要对文学负责,另一方面它也肩负着重建新人文学科的任务,要关注新的文学批评,开 辟自己的空间和领域。

  张莉就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说,有一些作家新作出来没有一个星期,批评家的评论全部都上去了。批评家要警惕的是,不是所有的新作放到筐里都是 菜,要有所评有所不评。刊物也要有价值观与文学审美体系,有所评有所不评,既是作为一个批评家的主体性体现,也应该代表一个文学批评杂志的主体性。

  张志忠以最近刚刚结束的茅奖评选为例,谈到要有足够的敏感性,把握住一些热点话题,及时地组织讨论,这是办好刊物一个比较重要的方式。

  建构中国文学批评的话语

  张柠说,文学批评要好读,变成随笔式的东西,把理论和文学糅合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核,用自己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定要有很多注释。

  批评的影响力为什么不够?张清华认为主要是批评家没有独创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在学国外。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点与现代西方逻辑的、体系的、宏大 的话语方式很不一样,当代批评有必要强调文本、心灵、性情,强调中国批评中核心的东西,比如神韵、韵味、意境等,但也不必僵化,而是要放到现代性的尺度和 情景中重新建构。

  罗振亚谈到,长期以来研究者对创作者指手画脚,作家并不买账,原因就在于学院批评根本没说到点子上,人家自然不会信服。做批评的人要通过对文本 仔细的把握,对传统的感悟理论不断地参透、强化,这样才能保持一个研究者应该有的童心、勇敢和激情,把握文本的深处,从而获得认可和尊重。

  毕光明说,中国文学批评上世纪80年代是追踪式的,90年代是历史化的,现在一定要有史实、有理论。真正的批评家是要把所有的东西融合起来,有自己的文学思想、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高建平、白烨、王兆胜、邵燕君等与会研讨。会议由《中国文学批评》副主编王利民主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