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灾区重建青年作家采访团活动

为广泛宣传四川地震灾区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完成三年重建任务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弘扬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精神,以作家的眼光细致观察灾区人民的生活与精神状况,同时积极鼓励、引导80后青年作家深入生活,创作一批以灾后重建为背景的,能真正打动人、感染人和鼓舞人的优秀作品。
  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和中宣部的具体要求,中国作协定于2011年5月21日至27日组织14名青年作家(全部为80后)赴四川灾区重建地方学习考察和深入采访。

灾区重建青年作家采访团纪行


见证重建奇迹 探求奇迹成因
——灾区重建青年作家采访团纪行

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三年。三年来,四川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创造了人类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伟大奇迹。5月21日至27日,参加由中国作协组织的“灾区重建青年作家采访团”的14名“80后”作家,来到汶川、北川、绵竹、彭州、都江堰,走进这片曾经饱受磨难的大地,凭吊遗址,考察新城,穿行社区,走访农家……一种温暖和感动在每个人心中油然而生。大家在灾区时时处处感受着“中国力量”、“汶川奇迹”、 “科学重建”,并为灾区在物质重建、精神重建上的努力和成就所打动。“大地震把家园变成废墟,共产党把废墟建成乐园”,成为采访团青年作家们的共识。>>更多……

采访团成员

  • 团 长:陈崎嵘(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 出版作品有:《中国历代人才诗选》,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红旗文稿》等报刊发表过多篇理论文章、杂感及诗歌。
  • 副团长:孙德全(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
  • 出版作品有:散文集《知者乐》,《动物园里的思想者》等,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数百篇,
  • 团 员:郑小琼(广东作协作品杂志 编辑)
  • 作品发表于《诗刊》、《山花》、《星星》等报刊,多次入选年度最佳等选本,获得“利群*人民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
  • 胡松夏(总后油料研究所 创作员)
  • 出版作品有:诗集《绿色笔记》、《金戈铁马》。获全军首届网络文学大赛三等奖,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文学大赛青年组金笔奖。
  • 曹毅(盛大文学签约作家)
  • 出版作品有:《寂灭天骄》、《叱咤风云》、《僵尸医生》、《极限杀戮》、《貌似高手在异界》、《兵人》等
  • 周美丽(浙江稠州商业银行 干部)
  • 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疼痛的花朵》,中篇小说集《好好活着》。获第二届青年文学新人奖
  • 南飞雁(河南影视集团剧本中心编剧)
  • 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冰蓝世界》、《大路朝天》、《大学无烦恼》、《梦里不知身是客》、《幸福的过山车》,获河南省五四文艺奖金奖
  • 马中才(北京地上行文化传播公司策划)
  • 出版作品:《黄了青梅》、《我的秀秀姐》、《一池水葫芦》、《且让我忧伤》、《木槿剑》、《被风吹乱的夏》。
  • 王小磊(盛大文学签约作家)
  • 出版作品有:《猛龙过江》、《海王祭》、《机动风暴》、《界王》、《武装风暴》 、《雄霸天下》等。
  • 范继祖(上海小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编辑)
  • 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我的秃头老师》、《我年轻时候的女朋友》、《蚂蚁》、《爱近杀》,短篇小说集《不羁的天空》、《毒药神童》等。曾获上海文学奖、青年文学新人奖。
  • 常聪(童趣出版有限公司 编辑)
  • 出版作品有:童话集《小聪聪童话集》、《夜来香的金色枪手》、《幻想星宴会》和《寻找地铁出口》等四部作品。作品获全国少儿科幻世界创作大赛一等奖。
  • 蒋峰(自由撰稿人)
  • 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维以不永伤》、《一、二,滑向铁轨的时光》、《去年冬天我们都在干什么》,短篇小说集《我打电话的地方》、《才华是通行证》。获青年文学新人奖。
  • 戴月行(四川大学在校博士生)
  • 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关河》、《良辰》、《五月女王》,小说集《马尔马拉的璎朵》、《十七月葬》、《桃乐镇的春天》等。
  • 郑朋(湖南作协文学界杂志编辑)
  • 出版作品有:小说集《1921年的童谣》,长篇小说《西州曲》,并在《十月》、《花城》等期刊发表作品40余万字。获上海文学奖。
  • 张渺(中国传媒大学在校 研究生)
  • 出版作品有:《蝶影飞花》、《风过无痕》、《上善若水》、《广陵绝——风流嵇康》等。
  • 赵勤(自由撰稿人)
  • 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大地之灯》、《澜本嫁衣》,小说散文集《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尘曲》,中篇小说《少年残像》等。
  • 徐忠志(《文艺报》总编室 主任)
  • 评论及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作家》、《诗刊》、《文学报》、《南方文坛》、《文艺争鸣》等报刊。系《中国年鉴·文学卷》主编。
  • 张绍锋(中国作协创联部)
  • 王杨(《文艺报》记者)

采访团活动图集(一) (摄影:王杨)

灾区重建青年作家采访团抵达映秀镇

灾区重建青年作家采访团抵达映秀镇

青年作家采访团参观重建后的水磨镇全景规划

青年作家采访团参观重建后的水磨镇全景规划

中国作家协会灾区重建青年作家采访团在汶川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前默哀

中国作家协会灾区重建青年作家采访团
在汶川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前默哀

青年作家采访团在翠月湖镇与重新开始安定生活的居民交谈

青年作家采访团
在翠月湖镇与重新开始安定生活的居民交谈

青年作家郑小驴、胡松夏向翠月湖镇居民了解重建后的生活情况

青年作家郑小驴、胡松夏
向翠月湖镇居民了解重建后的生活情况

青年作家采访团在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向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人们鲜花,寄托哀思

青年作家采访团在漩口中学地震遗址
向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人们鲜花,寄托哀思

作家们在崭新的映秀镇参观采访

作家们在崭新的映秀镇参观采访

作家们参观崭新的映秀镇

作家们参观崭新的映秀镇

青年作家舟卉一路上用相机记录看到的重建后的景象

青年作家舟卉一路上用相机记录看到的重建后的景象

青年作家采访团在沙汀墓前合影

青年作家采访团在沙汀墓前合影

青年作家在老北川县城采访

青年作家在老北川县城采访

青年作家在老北川县城参观

青年作家在老北川县城参观

采访团在老北川县城的遇难者公墓向地震中的遇难者默哀

采访团在老北川县城的遇难者公墓向地震中的遇难者默哀

青年作家采访团在北川重建资料馆参观

青年作家采访团在北川重建资料馆参观

青年作家在北川重建资料馆参观

青年作家在北川重建资料馆参观

数青年作家在北川重建资料馆

数青年作家在北川重建资料馆

青年作家在北川重建资料馆参观重建成果

青年作家在北川重建资料馆参观重建成果

青年作家在老北川县城

青年作家在老北川县城

青年作家在新北川抗震重建雕塑“新生”前合影

青年作家在新北川抗震重建雕塑“新生”前合影

在新北川——永昌县,感受重建后北川人民的新生活

在新北川——永昌县,感受重建后北川人民的新生活

青年作家在老北川县城参观采访

青年作家在老北川县城参观采访

采访团活动图集(二) 中国作协灾区重建青年作家采访团5月24日在四川省绵竹市东方汽轮机厂地震遗址参观并了解灾后重建情况。(《文艺报》记者徐忠志)

采访团在绵竹地震遗址参观

采访团在绵竹地震遗址参观

采访团在彭州市白鹿法式风情小镇参观

采访团在彭州市白鹿法式风情小镇参观

采访团在彭州龙门山镇新建社区参观

采访团在彭州龙门山镇新建社区参观

采访团在彭州新兴镇新农村参观

采访团在彭州新兴镇新农村参观

青年作家感言

见证奇迹(郑小琼)
见证奇迹(郑小琼)

我是四川人。3年前,汶川特大地震让国人震动,地震发生后,我收到不少朋友短信;在网络上,我看到不少关于汶川地震的消息,我是含着眼泪看完的。当时远在东莞的我,时时感受到来自家乡的对地震的恐惧。

授以鱼不如授以渔(舟卉)
授以鱼不如授以渔(舟卉)

这次对灾区重建的采访让我感触颇深。这是一片让我不止一次流下眼泪的土地。我为它被地震无情撕扯的伤痕落泪,也为灾后改天换地的新面貌以及贯穿这变化始终的无疆大爱而感动。灾区同胞的坚强自救、自建和全国人民的帮助扶携着灾区人民走进了希望的新城。

川行感悟(张渺)
川行感悟(张渺)

在四川停留了7天。这段日子里所经历过的人和事,让我再次思考——文学的存在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是我常常思考的,却始终没有答案,也许永远也不会有确定的解释,因为每次想过之后,都会有新的理解。

重建的力量(胡松夏)
重建的力量(胡松夏)

3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悄然已过,大地的伤口早已经愈合,但隐藏的疼痛仍会击痛每一位造访者的心。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绵竹市汉旺镇地震遗址……这一个个伤痕累累的名字让人刻骨铭心。

终身不忘的心灵之旅(马萧萧)
终身不忘的心灵之旅(马萧萧)

5月21日至5月27日,在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陈崎嵘、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主任孙德全的带领下,我们14个青年作家亲身体会了四川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全过程,深深地体会了汶川“5·12”灾后重建的荣耀与温暖。

汶川之行(蒋峰)
汶川之行(蒋峰)

感谢中国作协及四川作协为我们安排的这次汶川之行。没来的时候,我对汶川的了解更多是通过电视和网络,总是有些距离感。只有到了这里,看到了这里的一切,认识了这里的人,才忽然感觉他们就在你身边,他们曾经的痛苦也会令你难过,他们现在的幸福也会令你感到幸福。

我们会活得更好(常聪)
我们会活得更好(常聪)

这次来四川采风,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政府的坚强领导力、国家的实力,也感受到了人间大爱和中国人的美好品质。

青年作家感言

体会重建奇迹(高楼大厦)
体会重建奇迹(高楼大厦)

在跟随灾区重建青年作家采访团行走的这些日子里,伤心、震撼、感动、佩服,这些心态变化融合在一起,令我有一种不说不快的冲动。

生命的珍贵(七堇年)
生命的珍贵(七堇年)

这几年来一直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汶川地震以来,作为四川人,我竟然一直没有机会回去看看。如今已经过去了3年,此次采访活动,使我有机会重新看看那段灾难带给人们的震撼。

用幸福抚平伤痛(骷髅精灵)
用幸福抚平伤痛(骷髅精灵)

来汶川之前,我已经听到过不少对解放军在救灾中英勇表现的赞美,心中赞同。但来了这里,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那险峻复杂的地形,我想说,我想吼出来:

灾难后的人们(小饭)
灾难后的人们(小饭)

来到汶川第一天,略有些意外,假如没有那些松松垮垮的建筑物上文字说明的提醒,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更让我意外的是新城游客如织。新建的建筑都很不错,导游介绍这里的人们日子过得比以前都好。有点“意外”地发展了旅游业,本地居民收入翻番。

生命的重建(南飞雁)
生命的重建(南飞雁)

对我而言,曾经在3年前地震刚刚发生之际在灾区工作过,3年后故地重返,心情非常激动,精神非常振奋。

感动世人的精神(郑小驴)
感动世人的精神(郑小驴)

没来灾区之前,一直在想灾区现在会是个什么样子。如果不是破碎的河山提醒我,我绝对不会和那场震惊中外的地震发生联想。新的规划、新的发展、新的起点,焕然一新的灾区仿佛在告诉我们,在伟大祖国的大力支援之下,人民已经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苦难的力量(颜歌)
苦难的力量(颜歌)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成都人,在汶川大地震3年后,跟随着中国作协灾区重建青年作家采访团的脚步,我才初次踏上都江堰的土地。

专题内搜索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