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座谈会摘要:著名职业作家古清生、著名军旅作家黄传会联袂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走进特高压》日前由英大传媒集团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9月10日,《走进特高压》首发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和英大传媒集团联合主办。

作品介绍

  报告文学《走进特高压》真实地记录了在特高压工程建设中,决策组织、科技创新、施工建设、管理营运等诸多环节上所发生的一幕幕平凡而伟大、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专家评论 更多>>

陈建功:能源战略的呼唤——特高压

《走进特高压》这部报告文学真实地记录了在特高压工程建设中,决策组织、科技创新、施工建设、管理营运等诸多环节上所发生的一幕幕平凡而伟大、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部作品是有高度、有概括能力、足以使读者视野大开、使人感受到时代热度的大气之作。

吴尚之:在《走进特高压》首发式上的讲话

展示了国家电网公司作为负责任央企“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良好形象;生动展现了我国特高压建设工作者们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精益求精、同心协力、不畏艰辛的良好精神风貌。读起来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梁鸿鹰:特高压为我们架设新的未来

作品不局限于特高压电网建设本身,而是能够深入到电网事业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去,善于把中国电力的进步放到世界电力发展史的大背景下考察,把发展电力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上来认识,从而显出作品立意的不凡。

张颐武:《走进特高压》的两个重要特点

这个书是立足于有一种很强的中国的情怀,同时又有一个全球视角,站在技术的最高点上,一览众山小,这个标题很好,中国特高压,世界新高度,这是我第一个感受。第二个感受,我觉得这个书有一个很大的好处,让我感受到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其实技术的高度,也是文化和精神的高度。

李炳银:背靠“特高压”成功输电建设者的强度

对于文学写作,像特高压这样的题材对象,也许包含了更多科学技术的内容,往往是文学家望而却步的。但是,《走进特高压》的两位作者古清生、黄传会,这次却在一个似乎是不便于文学展开的地方表现了自己的文学才能。

何西来:一曲中华民族创新的凯歌

在这个特高压输电领域,中国的科技人员正在提领一代风骚,《走进特高压》正是从报告文学的角度全方位地记录这一工程的组织者、参与者,艰苦卓绝的创新里程和奋斗精神。

古清生:特高压的创新模式与重构民族精神

在写罢《走进特高压》之际,抚键长思,1840年以来的民族耻辱和疼痛的漫漫历程,几代人为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兴所作的共同努力,我以为在特高压工程之研发与建设中,探索出了一个正常态的模式。

胡平:现代科技神话的叙述

书也有弱点,它思辨但并不很生动,缺乏来自形象和感性的魅力,这种现象在当前的报告文学中屡屡出现,应引起注意。起码,在这一点上,作家没有发挥出他的长处。

徐剑:特高压的中国高度

不就特高压而写特高压,不就科技而论科技,而是站在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大背景下来看特高压,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地带来回望中国高特压的横空出世,于是便呈现出一种大国气象和气派。

朱竞:中国特高压,领风气之先

《走进特高压》的采写过程,是作者的一次有价值的尝试,同时也是有难度的写作过程。

刘克兴:属于世界的特高压

《走进特高压》不是一部总结表扬稿式的作品,它采用的是在特高压工程研发与建设的过程中,近乎同步跟进采访的写作方式……

作者简介

古清生

古清生

  职业作家。长期致力于产业经济研究、地域文化考察、独立评论等,他以其地质队员的姿态,将行走、考察、写作融于一体,创造出充满个性的行走文学文本。
  已出版长篇小说、散文集和报告文学集二十余部。
  著有《中国可以说不》、《中国还是能说不》(合著)、《男人的蜕变》、《漂泊者的晚宴》、《风中的身影——古清生自选集》、《比路还长的日子》、《味蕾上的南方》……
黄传会

黄传会

  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希望工程纪实》、《中国山村教师》、《中国贫困警示录》、《龙旗——清末海军纪实》、《逆海——中华民国海军纪实》等;电视专题片《奇迹——共和国扶贫开发纪实》;电视剧《两个姑娘两个兵》等。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当代》文学奖、中国报告文学奖、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第十三届国家图书奖、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等。

走进国家电网丛书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