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诗歌的力量

“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我们的心灵不再需要诗歌?在新媒体日益丰富的时代,在哪里能发现好诗?近年来,针对诗歌的探讨话题不断。面对诗歌创作和阅读的种种问题,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于7月26日至27日在北戴河召开“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邀请五十位全国各地诗人、评论家、编辑家,就诗歌的现状和出路进行研讨,希望为诗歌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考。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洪波出席研讨会并讲话。会议分别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胡平,副主任彭学明、何向阳主持。

研讨会发言

  • 李朝全:诗歌的现状、标准与传播
  • 为了给诗歌创作、理论评论和传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把脉会诊,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于7月26日至27日在北戴河中国作协创作之家召开了“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邀请全国各地44位诗歌理论评论家、曾获鲁迅文学奖或其他诗歌大奖的有创作实践的诗人、主要诗歌报刊负责业务的主编、高校学者研究者和旧体诗专家等出席。
  • 朱先树:诗与时代的再思考
  • 关于诗与时代的关系,这的确是一个老话题了,在许多人看来,“至今已觉不新鲜”。但老调必须重弹,目的是为寻找其在今天应有什么新意。为促进当代诗歌的健康发展,对诗歌理论的研讨这是不能不做的一件事情。
  • 陈仲义:关于好诗的发言
  • 好诗是多种多样的,好诗是千姿百态的,好诗甚至是难以捉摸的。可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这在很大程度上,好诗完全取决于阅读者的“趣味”。
  • 李文朝:根植民族沃土,繁荣时代新枝
  • 今年五月底,在中华诗词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分别向大会发来贺信。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同志、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同志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分别发表了贺诗和讲话。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对中华诗词事业和中华诗词学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使中华诗词学会和海内外广大诗友倍受鼓舞、激励和鞭策。
  • 刘立云:时代与诗人们应有的姿态
  • 时代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词,也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词。但是,如果我们因为时代这个词的庞大和沉重而不去搬动它,穿越它,把诗歌的根须扎进它的内部去,又最容易成为一个空洞的词,一个大而无当的词,一个文化官员们仅在祝辞和报告中放在第一部分热情推销的一个词。更大的误读还在于,人们常常把时代当成政治文化的同义语,把时代写作等同于政治写作,意识形态写作,甚至诟病为应景和遵命写作。比如洪水来了写抗洪,地震来了写抗震,奥运来了写奥运,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到了写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等等。误解和误读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到了必须有人站出来理论了。历史或许会证明,假如这种误解和误读来自诗人本身,这可能是我们这代诗人共同的悲哀。换句话说,如何看待和反映我们正在面对的时代,这已经成为当下诗坛不可绕开的问题。
  • 刘秀娟:重新发现诗歌的力量
  • 无论是“诗歌远离了读者”还是“读者抛弃了诗歌”的说法,都在表达一个基本的判断:诗歌所拥有的读者似乎越来越少,诗歌与“大众”的关系成为诗歌界的重要话题。

研讨会发言

  • 谢冕:诗歌与时代、百姓、语言之关系
  • 今天上午的议题是诗歌标准问题。中国作协在北戴河召开“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令我感动,在我印象中,由中国作协召开诗歌理论研讨会没有过。我觉得中国作协过去对诗歌不是十分重视,现在开全国性会议,有这么多朋友参加,是非常让人鼓舞的一件事。高洪波是1980年在南宁见面,“南宁诗会”,由几个高校联合召开,基本是民间状态。整整三十年了,中国诗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年后的今天,这么多朋友在一起交流,新诗存在的问题,发展的前景,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诗歌从未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缺席,而是充当了非常活跃的角色,在新时期以来的各个阶段都带动和促进了其他文学样式的发展。新时期如此,新世纪也是如此。
  • 李发模:诗之我见
  • 诗歌走到今天,表现手法多元,是好事。好在何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诗的无限的丰富性。尤其是在中国文学转型期,诗歌的创新和探索在文学领域中起到了先锋和促进作用。在经济大潮中,诗歌坚持“清贫”和“清纯”,在民间和网络中,保持一种生命的立场,在生活现场,给世人一种新的发现和创造。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诗歌“病”了。病在何处?点滴的“我”、轻浮的“痛”、自以为是的“清高”,不负责任的“扯蛋”……将诗歌“玩”成文字和技巧乃至口水话的空壳,摸不到“心的跳动”,伪诗泛滥成灾。
  • 褚水敖:关于“比翼双飞”
  • 最近一个时期,中国诗坛值得珍视的事不少,其中很突出的,我认为是一个重要倡议:新诗与旧体诗“比翼双飞”。关于“比翼双飞”,早先曾经有人提起过,而在一个较为特殊的场合提出,则是在2005年安徽马鞍山举行的第一届中国诗歌节的诗歌论坛上。当中华诗词学会一位主要负责人激情洋溢地亮出这一倡议时,全场掌声雷动。场上既有写新诗的,也有写旧体诗的,还有诗歌理论方面的专业人士,大都是中国新诗坛与旧体诗坛的高手,包括港澳台的海外名家。事隔四年,去年五月,在西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诗歌节的诗歌论坛上,重新有一些诗人与学者提出关于“比翼双飞”的倡议,同样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响应。“比翼双飞”很可能道出了广大诗人共同的心声。
  • 荣荣:诗歌如何走向平民与大众?
  • 我很看好当前的诗歌创作,尽管诗歌处于大众视线边缘,但写诗的人绝对数大,诗歌创作产量高,好诗的比例也不少,尤其是年青诗人们创作上的跟进,他们起点高,思维活跃,非程式化的写作,使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也更具现代性,并且已从中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诗歌代表人物,令诗坛侧目,另外,网络的便捷对诗歌繁荣有着巨大的促进功能,网络诗歌的低门坎,为我们留住了在一大批基本的诗歌作者,他们同样也是基本的诗歌读者。所以,不管从哪一点上讲,都很繁荣,较之过去的诗歌,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图集

专题内搜索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