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摘要:2011年6月2日,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人民文学出版社、陕西省作家协会共同主办。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齐雅丽,陕西省作协党组成员、作协秘书长王芳闻,陕西省作协创联部副主任王晓渭,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以及评论家雷达、孙郁、白烨、阎晶明、陈晓明、南帆、王必胜、贺绍俊、何向阳、胡殷红、朱晖、栾梅健、牛玉秋、李星、韩鲁华、彭学明、洪清波、邵燕君、蒋原伦、王春林、储兆文、李云雷参加了会议。

作者简介 更多>>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历任出版社、杂志社编辑,主编。现为西安市文联主席,省作协、省文联副主席,《美文》杂志主编,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西安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内容简介 更多>>

《古炉》内容简介

《古炉》内容简介

 《古炉》的故事发生在陕西一个叫“古炉”的村子里,这是一个偏远、封闭、保持着传统风韵的地方,但是这份宁静却从1965年冬天开始动荡了。古炉村里的几乎所有人,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下,被迫卷入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之中。时间一直发展到1967年春天,一个山水清明的宁静村落,在“政治”虚幻又具体的利益中,演变成一个充满了猜忌、对抗、大打出手的人文精神的废墟。作者用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浑然一体的陕西风情,把当时中国基层“文革”的历史轨迹展示在我们面前,是作家对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的生动写照。

研讨会发言 更多>>

潘凯雄:对各位表示欢迎和感谢

潘凯雄:对各位表示欢迎和感谢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由陕西省委宣传部、人民文学出版社、陕西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研讨会现在开始。首先代表三家主办单位欢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还有不远千里从全国各地来的外地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今天应该算蛮热了,顶着酷暑参加这个研讨会,我代表三家主办单位对各位的光临表示欢迎和感谢。
聂震宁:《古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聂震宁:《古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聂震宁:尊敬的平凹兄,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出版集团的重要成员单位,有幸和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协联合举办平凹兄的长篇小说《古炉》研讨会感到非常荣幸。首先祝贺贾平凹先生又一部巨著,又一部被堪称大作品的长篇小说《古炉》成功出版,而且已经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李敬泽:在量子力学的水平上做出的宏大叙事

李敬泽:在量子力学的水平上做出的宏大叙事

  李敬泽:首先祝贺老贾的《古炉》研讨会的召开。刚才聂总说的特别好,贾平凹肯定是当代文学屈指可数的大家,《古炉》聂总说是大家的大作品,我觉得这是当之无愧的。老贾这些年来,他的旺盛的创造活力几乎快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个奇观,就在短短的几年里,《秦腔》完了我们看到《高兴》,《高兴》完了我们看到《古炉》,这种创造力的旺盛确实是在当代作家中非常罕见的。
雷达:动与静、大与小、强与弱全都用上

雷达:动与静、大与小、强与弱全都用上

  雷达:我觉得这个会议很重要,这个会对中国文学来说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而且我感觉到看贾平凹的《古炉》要比参加其他研讨会的作品花更多的力气来谈。说起名字就很难记,比如狗尿苔、婆、麻子黑等等名字非常多,还有很多方言,它并不是一个好读的书,但是它是一个非常耐读的书,花费精神是值得的,是需要静下心来去体会的。
齐雅丽:主旨丰韵、内涵广阔,于细微处见精神

齐雅丽:主旨丰韵、内涵广阔,于细微处见精神

  齐雅丽:很高兴今天能出席这个研讨会,我在这里要做一个说明,因为我们常委宣传部长胡悦同志在台湾,分管部长在山东烟台参加会议,不能前来,所以受部领导委托,由我代表陕西省委宣传部出席贾老师的研讨会。首先向贾老师表示祝贺,今天是一个非常好的日子,不仅对贾老师来说是好日子,也是对我们陕西文学艺术界的非常重要的日子。
王芳闻:平凹先生对文学的一次艰辛又非常成功的实践

王芳闻:平凹先生对文学的一次艰辛又非常成功的实践

  贾平凹老师是陕西乃至中国作家群里具有艺术个性的标志性的人物,他以多样化的文学艺术探索、丰厚的创作实际、独具魅力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艺术高度征服广大的中外读者,新时期以来陕西作家群继续秉承和弘扬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以执著文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创作性劳动构成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赢得了全国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肯定和尊重。
孙郁:《古炉》是我们当下精神的高地

孙郁:《古炉》是我们当下精神的高地

  孙郁:我看了作品之后写了读后感,题目是从魏庄到古炉村,主要是讲从阿Q的革命到古炉村的文化大革命。老贾的这本书非常丰厚,因为涉及到中国农村文化的很多问题,我记得东方杂志在上个世纪初的时候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中国的农民,离开土地或者在土地上游手好闲的农民情况。
阎晶明:这种写作态度在今天非常难得

阎晶明:这种写作态度在今天非常难得

  阎晶明:简单说一下,我五年以前开《秦腔》的研讨会我准备的特别充分,还写了三千多字的文章,结果到12点半也没有轮到发言,今天主持人给我一个机会,但是我必须坦率的说对这本小说我还没有认识的那么清楚。
贺绍俊:《古炉》是平凹对自己的超越

贺绍俊:《古炉》是平凹对自己的超越

  贺绍俊:平凹的《古炉》的确是一个非常不好读的小说,但是也能看出平凹的确有自己追求的作家,他每一部作品都包含着他对自己的超越。我也在认真想怎么理解这个小说,但是我有一个印象,我觉得这是一次富有挑战性的写作,平凹自己是对很多事情勇敢的进行挑战,首先他是对小说叙事的挑战。
何向阳:《古炉》在文本上向《红楼梦》致敬

何向阳:《古炉》在文本上向《红楼梦》致敬

  何向阳:我觉得贾平凹的《古炉》在文本来说是向《红楼梦》致敬的作品,从精神上来说又是向鲁迅致敬的作品。先说文本,从《秦腔》到《古炉》建立起来的叙事,我认为它的意义还不是物质世界的现实复原这个层面,还是贾平凹式的对乡村人事独特审美方式的构建。
李星:我觉得这是贾平凹最好的长篇小说

李星:我觉得这是贾平凹最好的长篇小说

  李星:《古炉》我看了两遍,一个是看他的手稿,一个是书。第二遍比第一遍还苦,第一遍用了一周,第二遍用了十天。我对这个作品的评价是这样的,聂震宁说到大作家、大作品,我觉得这是贾平凹最好的长篇小说,是他至今为止最好的长篇小说。
南帆:更为自在、更自由、更散漫、更纷杂的细节

南帆:更为自在、更自由、更散漫、更纷杂的细节

  南帆:首先很高兴参加这个会议,祝贺老贾又出版一部大作。我跟大家都有同感的是,我发现我阅读的速度远比自己预料的要慢,前一段开始读,前两天在承德开会还在读这个小说。后来我明白一个事情,大概主要还是对小说中的很多细节所吸引住。刚才大家说到跟《秦腔》艺术风格上有一脉相承之处,我也赞成,我觉得细节的洪流把我们给淹没了。
蒋原伦:我觉得这是真正的秦腔

蒋原伦:我觉得这是真正的秦腔

  蒋原伦:这部小说我读的也很艰难,之所以造成这么艰难,贾平凹在建自己的叙事风格和腔调,我觉得这是真正的秦腔,我的题目就是《贾平凹的秦腔》,这个秦腔比前面的秦腔更加完善。作为一个新的秦腔,首先是语言,他的独特性是最明显的。雷达提到场景的独特性,这也是秦腔的一个新的特点,他认为这个场景是带有色彩的。
白烨:感觉到如此从容,如此厚重

白烨:感觉到如此从容,如此厚重

  白烨:《古炉》这部长篇我们看了以后仍然感觉到如此从容,如此厚重,甚至于比他以前的作品更为丰沛复杂,这表明后劲依然十足,这让我们很意外也很兴奋。我原来以为五六十代这拨作家作品该写的都已经写出来,但是没有想到他还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是新的高峰的作品,我觉得确实给我们一种信心,甚至让我们对这一拨作家给予了更大的期待。
陈晓明:文本的落地、历史的落地和灵魂的落地

陈晓明:文本的落地、历史的落地和灵魂的落地

  陈晓明:刚才听了诸位的发言深受启发,对我的思想也有很大的挑战。我写了一篇短文,这个题目是我给学生上课,在此之前,大概两个月前,我在北大跟学生讨论过两个钟头,就是从《废都》到《古炉》,我的题目叫做《落地的文本》,我这个文章题目也是《落地的文本成就入炉火纯青》,这个“落地”有特定的含义,从三个方面落地,文本的落地、历史的落地和灵魂的落地。
韩鲁华:有关文化大革命题材中最独到、最人性的作品

韩鲁华:有关文化大革命题材中最独到、最人性的作品

  平凹长篇小说《古炉》的手稿看完之后感觉非常好,激动之情超过了《秦腔》,把一些阅读感受做了批注。出版以后我又读了一遍,感觉平凹完成了一部蕴含着透漏人类某种精神心灵的作品,在我的感觉里平凹把创作当做生命看待的作家,一旦和他的生命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他可以放弃一切。
栾梅健:文革博物馆诞生了

栾梅健:文革博物馆诞生了

  栾梅健:《秦腔》出来的时候是在复旦大学开的第一个《秦腔》讨论会,那时候我们就有一种感觉,这样的篇幅,这样的深度,这么好的作品就是在贾平凹先生才有的巅峰之作。后来果然评上很多奖,确实是非常了得的长篇小说。
彭学明:这不是一部纯粹反映文革的小说

彭学明:这不是一部纯粹反映文革的小说

 彭学明:首先我认为这不是一部纯粹反映文革、直面中国最大历史运动的小说,定位为政治小说有些不妥。我认为这就是一部文学作品。关于乡村的文学作品。贾平凹既没有理清中国文革政治的志向与欲望,也没有刻意为中国历史树碑立传的责任担当。他就是一个老实写作的文人。他在作品里面表达的就是乡村,乡村的人物、乡村的世俗、乡村的命运
邵燕君:凝聚中国人精气神的写作

邵燕君:凝聚中国人精气神的写作

  邵燕君:我今天本来不太敢来,有点不太好意思,刚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正好今天出版,那篇文章主要是谈我的一个困惑。今天听了各位老师的发言以后觉得还有一点勇气,因为这个困惑好像各位老师也都有,这部小说非常的难读。我两三个月的时间不断的拿起放下,可能也是因为我不是陕西人,缺乏乡村生活体验,进入可能会更加困难。
牛玉秋:从艺术上对《红楼梦》进行颠覆

牛玉秋:从艺术上对《红楼梦》进行颠覆

  牛玉秋:我觉得邵燕君的发言非常有意义,从她的阅读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我总觉得刚才的发言和小说的读本有一点点隔。我觉得在艺术上要颠覆《红楼梦》,在思想上要颠覆鲁迅。《红楼梦》确实也是写日常生活场景,这点没错,挺像的。但是《红楼梦》有一条主线,宝黛爱情是一个主线,而《古炉》没有主线,没有主线,没有悬念。
王春林:语言特别讲究,叙事特别有感觉

王春林:语言特别讲究,叙事特别有感觉

  王春林:首先关于小说好读还是难读的问题,也许个人体验不一样,《古炉》我从头到尾认真的读了两遍,我读的时候没有感觉到小说进不去,我觉得他的语言特别讲究,特别有味道,他的叙事特别有感觉的。刚才陈老师说评价《古炉》,要把《古炉》放在当代汉语叙事的背景之下加以评价,对这一点我非常认同。我经常自嘲,我说我是一个不可就要的乐观主义者。
储兆文:他无意审判过去,他探索的是理想主义

储兆文:他无意审判过去,他探索的是理想主义

  储兆文: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部作品是不是写文革的,它肯定是写文革的,而且写的是大事件,写的是中国,而且是一个大部头,文革是具有很强烈的意识形态判断的大事件。但是为什么用这些琐碎的东西进行叙述?我觉得中心的问题是这样,他是在写人性,贾平凹自己讲到,文革是在基层发生的,文革的根是什么?
王必胜:贾平凹的思想来源借鉴于剪纸艺术

王必胜:贾平凹的思想来源借鉴于剪纸艺术

  王必胜:我觉得平凹这个小说放在他诸多的长篇里面来看,有三部作品是代表他的趋势。一个是《废都》,二是《秦腔》,三是《古炉》。《废都》写现代文化文人的焦虑,《秦腔》主要是写中国农村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当中的挽歌,用一种腔调。现在这个《古炉》,光从题目上来讲,是写普通的小山村的普通人群的生命力。
吴义勤:平凹把乡土空心化的传统又还给了小说本身

吴义勤:平凹把乡土空心化的传统又还给了小说本身

  吴义勤:我讲两句话,一是感谢潘社和贾平凹老师把这个会议在我们文学馆开,对我们来说今天是一个节日,确实是很伟大的作品,能够在我们文学馆召开很高兴。第二,这本书确实是在思想达到非常高的高度的作品,这个高度我想谈两个基本层面,一是传统小说描写的能力被发挥到极致。
贾平凹:特别感动,也特别感谢

贾平凹:特别感动,也特别感谢

  贾平凹:也没有特别想要说的,因为每次开研讨会之后脑子转的特别慢,得回去好好的梳理,这也不是客气话,确实是这样。文学的特点没有什么秩序,一方面外部的东西特别多,我们觉得评论家从思想方面是起最大作用的。优秀的评论家在当今确实掀起一个思想,在创作完成后,出版社说开研讨会,不管是好是坏都会吸收。作为一个作家来讲他的阅读面还是有限的,因为大量的时间在写作。